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代名相陳廷敬》開場,6大事實有背景,卻顛覆了康熙的歷史

《一代名相陳廷敬》開場,6大事實有背景,卻顛覆了康熙的歷史

向敬之

連日來,電視劇《一代名相陳廷敬》在央視八套持續熱播,陳廷敬與康熙權臣索額圖、明珠等之間正義與邪惡的較量,讓不少觀眾感知了康熙盛世的官場是非與吏治背後。

我看了前兩集,感嘆陶澤如版陳廷敬剛毅睿智、知難而進的大無畏氣度,也感覺這部有歷史正劇場面的電視劇,有點生拉硬拽地將康熙前期諸多事實串聯在一起。

一、陳廷敬出掌都察院前,已是部級高官,並非低級的侍講學士

陳廷敬出場的背景,即兩江爆發了賑災貪墨案,江南道御史郭秀(郭琇)死裡逃生,奏報以江蘇巡撫湯賓為首的賑災官員,以霉米換新米。

康熙為了查清此案,即命帝師、翰林院侍講學士陳廷敬出任左都御史兼欽差大臣,前往江寧查案。

十萬兩賑災銀子,都被貪官污吏截取了一大半。

他們的對手即保和殿大學士索額圖。康熙懾於索額圖的勢力,有些投鼠忌器。

《一代名相陳廷敬》開場,6大事實有背景,卻顛覆了康熙的歷史

《一代名相陳廷敬》陶澤如版陳廷敬

案:陳廷敬兩度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第一次為康熙二十三年九月,此前職務為吏部右侍郎,管理戶部錢法,而不是劇中設計的侍講學士。

清制,「內閣為百僚之長,中書實辦事之官」(《龔自珍全集》第五輯《上大學士書》),按建置對品級的規定,翰林院侍講學士為從四品,職事文史修撰。

陳氏做過翰林院侍講學士,但是康熙八年的事情。此後,他步步高升,做過侍讀學士,在康熙十四年出任過服務於皇太子的詹事府詹事。由於康熙帝的賞識,他又於康熙十五年起,歷任內閣學士兼經筵講官、翰林院掌院學士,入值特別權力中樞南書房,並於康熙二十二年任戶部侍郎。

劇中以侍講學士到左都御史,那就是連升六級,即從四品到從一品,那是一個天大的破格提升。這可以烘托康熙帝對陳先生的特別倚重,但嚴重忽略了陳廷敬出掌總憲,只升了一級,即出任左都御史前,陳廷敬已經做了八年副部級官員(康熙十五年起),而不是侍講學士之類的還算不上高幹的文職。

二、索額圖備受康熙打壓,已不是內閣首輔

電視劇以陳廷敬出任總憲前後,索額圖身為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康熙還說,明珠協助索額圖管理內閣。

案:有清一代,內閣為政府,大學士為宰輔,雖無宰相之名,卻因內閣居六卿之首,議天下之政。故而,在康熙九年恢復內閣制後,為制衡議政王大臣會議,大學士「贊里機務,表率百僚」(光緒《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十四《內閣四》)。

以陳廷敬於康熙二十三年九月任職總憲、整肅風紀的時間點來看,當時內閣有五名大學士,即:保和殿大學士王熙、文華殿大學士宋德宜和武英殿大學士明珠、勒德洪、吳正治。

王熙、宋德宜和吳正治為漢臣,明珠和勒德洪為滿臣。按清朝滿漢復職、崇滿抑漢的舊制,系滿大學士領班。此時的內閣首輔,是康熙平藩重臣的明珠,而不是前保和殿大學士索額圖。

此時的索額圖,正因康熙的猜忌和打壓,靠邊站。

康熙十九年八月,索額圖以病為由,請辭大學士獲准,雖被任命議政大臣、內大臣。二十二年三月,康熙公開譴責:「索額圖巨富,通國莫及,朕以其驕縱,時加戒飭,並不悛改。在朝諸大臣,無不懼之者。」(《清聖祖實錄》卷一百〇八)康熙對索額圖進行斷崖式處理,革除議政大臣、太子太傅、內大臣,僅留正四品佐領一職。直至康熙二十五年八月,索額圖獲授領侍衛內大臣,才重返權力中樞。

也就是說,陳廷敬初掌大清王朝監察系統時,索額圖正虎落平陽,成不了康熙和孝庄太后忌憚的大人物。

當然,不能忽視,索額圖同明珠,明爭暗鬥,也是事實。昭槤《嘯亭雜錄》卷十《索明二相博古》中記載:「索額圖、明珠並相時,權勢相侔,互相仇軋。」

他們並為內閣大學士,一個稱索相,一個為明相,在內閣共事的期間不長。

索額圖為康熙謀劃剷除鰲拜計劃,在布庫一戰中,建有大功,於康熙八年八月出任內國史院大學士。次年恢復內閣制,索額圖任保和殿大學士,至康熙十九年八月離任,不再在內閣任事。

明珠則是康熙十六年七月,以吏部尚書出任武英殿大學士,至康熙二十七年二月革職。其後可能官復原職,翊護康熙皇權,但,他與索額圖同在內閣,只有三年零一月。

《一代名相陳廷敬》開場,6大事實有背景,卻顛覆了康熙的歷史

《一代名相陳廷敬》劇照

三、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索額圖運籌帷幄,但無征戰之功

電視劇通過索額圖和孝庄的口,渲染康熙的江山,是赫舍里家族拼來的,還特彆強調索額圖征戰三藩,立了不世之功。

案:康熙決意裁撤三藩時,索額圖是反對者。但很快,索額圖調準姿態,為平定三藩之亂、穩定全國秩序,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時內閣大學士中,唯有武英殿大學士莫洛、中和殿大學士圖海,或經略陝西軍務,或任撫遠大將軍出戰陝西提督王輔臣。一等侍衛出身的索額圖並沒有出戰,而是留在京城,輔佐康熙指揮全國戰事。

昭槤《嘯亭雜錄》卷十《索家奴》,既譴責了索額圖當權時,貪贓枉法,但又充分肯定了他「多謀略,三逆亂時,公料理軍書,調度將帥,皆中肯要」,使吳三桂派出的刺客,都不得不佩服得五體投地:「公批示軍機,咸如身至其地,料理軍書,竟夕不寐,誠良相也!」

不意,這個讓刺客不敢下手的「良相」,卻最後成為了康熙痛恨的「本朝第一罪人」(《請聖祖實錄》卷二百五十三,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庚戌),也成了現代電視劇中矜誇浴血奮戰、戰功赫赫的驕縱跋扈者。

四、心裕不可能在擒鰲大戰中救過康熙的命

劇中的心裕,明珠、陳廷敬敬稱的「爵爺」,官居領侍衛內大臣,是兩江賑災貪墨案的巨蠹。但在湯賓留下的黑賬簿被遞交給康熙後,裸露上身,向康熙請罪。

名為請罪,實乃要通過前胸後背上長長的傷痕,提醒康熙不要忘恩:他曾在擒鰲的布庫大戰中,挨了鰲拜數刀。

大難不死,該有後福。

案:此處有兩個大疑點。

1.心裕擒獲陳廷敬,炫功自誇:滿人的布庫,就是漢人的摔跤。既然是摔跤,拼的是力氣,用的是空手,哪來的鋼刀?難道鰲拜進宮,提刀面君?若真如此,足以坐實鰲拜篡弒之罪。

若是心裕等侍衛提刀上陣,並非以肉搏戰對抗鰲拜,但在鰲拜奪取鋼刃血拚,砍向康熙時,足以給他安一個砍頭滅族的謀逆大罪。但是,康熙對鰲拜議罪三十款,卻偏偏沒有謀逆這一條。

2.歷史上,索額圖奉命,辭掉吏部左侍郎的肥缺,重干一等侍衛的苦差,組織一群親貴子弟練摔跤,麻痹鰲拜,也要摔倒鰲拜。

心裕若是參與者,是康熙的救命恩人,為何康熙並未重賞?

康熙在安排他們兄弟分襲索尼留下的一等伯加授一等公世爵時,只是讓心裕襲一等伯,履職鑾儀使兼佐領,遠遠不及其弟法保所襲的一等公、出任內大臣。

對於心裕,康熙給的惡評很不留情面:「素行懶惰,屢次空班。」(《清聖祖實錄》卷一百〇八,康熙二十三年三月庚戌)

一個素來懶惰、怠政不止的紈絝子弟,究竟有多少能耐同滿洲第一巴圖魯鰲拜展開生死搏殺?

索尼第五子心裕,做過領侍衛內大臣,但那是康熙四十年九月,索額圖以老乞休,康熙命心裕暫代而索額圖出缺的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他們兄弟中,在索額圖之前,只有其大哥噶布喇做過領侍衛內大臣。

索額圖的赫舍里家族,最大的榮耀,就是噶布喇生了一個好女兒,成為了康熙的孝誠仁皇后。

五、「鐵面御史」郭琇,不是陳廷敬查案的助手

劇中,不僅陳廷敬與康熙帝以師生論交,而且明珠的長子納蘭容若對陳廷敬執師禮。但與陳廷敬有過生死交情的,則為江南道御史郭秀(郭琇)。

《一代名相陳廷敬》開場,6大事實有背景,卻顛覆了康熙的歷史

郭琇

案:史上的郭琇很出名。他是康熙朝著名的清官,以彈劾靳輔、明珠和高士奇的三大奏疏聞名於天下,被譽為「鐵面御史」。

他是康熙九年進士,十八年授吳江知縣。在此間七年,他應該在翰林院,該與久在翰林院任職的陳廷敬有師生之誼。

陳廷敬出掌都察院時,郭琇還在吳江做縣官。

康熙二十五年,江蘇巡撫湯斌上疏康熙,舉薦心底澄凈、辦事能幹的郭琇,希望給予擢升,但被吏部以催證銀糧任務未完成,予以反對。

康熙賣湯斌的面子,開啟綠燈,郭琇被考核授職江南道御史。

郭琇是在陳廷敬即即將調離都察院、出掌工部那一年,才出任監察官員的,而不是在陳廷敬臨危受命出掌風憲前,以經歷了舉報賑災貪墨案的生死劫。

無欲則剛,郭琇一身是膽,在御史任上的第一次出名,則是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彈劾河道總督靳輔治河無功,而不是揭發對他有賞識之情、舉薦之恩的湯斌。

六、不該以曲線救民的湯賓,污損清正為民的湯斌

劇中畏罪自殺的湯賓,對應時任江蘇巡撫湯斌。

案:史上湯斌,一生清廉,於康熙二十三年六月,受命以內閣學士巡撫江寧。

江蘇為東南富庶之地,康熙帝力排眾議,就是要以理學名臣湯斌身體力行,正風易俗。是年十月,康熙南巡,駕至江寧,召見湯斌,還特賜了御書、狐腋蟒服。

湯斌在江蘇任上,並未經歷水患,也不需要朝廷救濟。只是他的前任余國柱,為了做政績工程,向朝廷奏報淮、揚二府水淹之地退出後,第二年就征輸額賦。湯斌經過實地勘察後,重新實報,遭到明珠及其親信大學士余國柱中傷誹謗。

幸好,康熙相信了他,將他調至京城,任命他輔導太子。

《一代名相陳廷敬》開場,6大事實有背景,卻顛覆了康熙的歷史

湯斌畫像

但是,明珠、余國柱誣告湯斌「愛民有心,救民無術」(《清史稿·湯斌傳》),促成康熙降旨問責,又被左都御史璙丹、王鴻緒落井下石,紛紛彈劾。

湯斌含冤憂憤,於康熙二十六年十月十一日,病逝在工部尚書任上。康熙不給追謚,不賜祭葬,還是好友徐乾學贈銀二十兩,才得以發喪。直至雍正十年,湯案平反,入祀賢良祠,後來乾隆賜以「文正」謚號,也算是清朝獲此頂級追謚的第一人,而蓋棺論定。

禍害江寧的官員,該是攀附明珠的余國柱,而非不阿權貴的湯斌。

電視劇不該以改名湯賓的方式,損害湯斌的清廉救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以禮觀書 的精彩文章:

雍正為賜死年羹堯,不惜誇大其詞抬鰲拜,卻為後面的功業埋下禍根
康熙痛斥老十三不忠不孝不可不防,雍正為什麼積極為之力證清白?

TAG:以禮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