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 | 名醫印會河教授三十八方集驗(建議收藏)

中醫 | 名醫印會河教授三十八方集驗(建議收藏)




名醫印會河教授三十八方集驗




1.清解表熱方(印氏方)




【方葯組成】 桑白皮10克,桑葉10克,菊花10克,黃芩12克,山豆根10克,魚腥草30克,炙枇杷葉10克,蘆根30克,生石膏30~45克(先煎)





桑白皮




【功用】 清解表熱




【主要癥狀】 發熱惡寒,熱重寒輕,頭脹痛,口渴思飲,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舌邊尖紅,苔白或微黃,脈浮數。



【辨證要點】 此證系外感風熱或風寒化熱,邪在衛分之證,其特徵是發熱重,惡寒輕,咽痛,頭脹痛,舌邊尖紅,脈浮數。




【適應證】 感冒、急性氣管一支氣管炎、肺炎、肺膿腫等呼吸道感染性疾患。




【加減法】

 咽痛

加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

咳嗽甚者

加杏仁10克;

無汗惡寒甚者

加荊芥10克,薄荷3克;

身痛明顯者

加羌活10克,蘇葉10克。




2.小柴胡湯加減


(於《傷寒論》,印氏加減)




【方葯組成】 柴胡10克,黃芩15克,半夏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魚腥草30克,山豆根10克,生薑10克。





柴胡



【功用】 兩解寒熱




【主要癥狀】 寒後熱作,熱後汗出,頻頻嬗遞,周而復始,甚者咽喉干痛,口苦脅痛,嘔吐苦液,苔白或微黃,脈弦。




【辨證要點】 本證為少陽病,已有化熱之勢,故見寒熱往來、口苦、咽干而痛、嘔吐,苔白或饊黃,脈弦但不必悉具。




【適應證】 上呼吸道感染、膽囊炎、早期肝膿腫等。




3.麻杏石甘湯加味


(源於《傷寒論》,印氏加味)




【方葯組成】 外寒內熱型(一型):麻黃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6克,大青葉15克,山豆根10克,魚腥草30克。


熱痰阻肺型(二型):麻黃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6克,桑白皮115克,葶藶子10克。




【功用】 宣(清)降肺熱。



【主要癥狀】

 一型

:高熱微寒,咳喘少痰,胸悶口渴,甚者喘促有聲,舌苔薄白或黃膩,脒浮數;

二型

:呼吸迫促,咳嗆陳作,痰黃稠粘,排痰不爽,痰少,頰熱面赤,口渴思飲,舌質紅,舌苔黃嗽,脈滑數。




【辨證要點】 

一型

:病邪主要居於氣分,但衛分癥狀未罷,故高熱微寒為其特點,並伴氣促咳喘,痰不甚多,本方旨在清解表熱與宣降肺熱同時進行。

二型

:熱郁於肺,蒸濕成瘀,故見咳喘不能平卧,喉間痰鳴,痰黃稠粘,量少難排。




【適應證】 急、慢性氣管一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肺膿腫早期等。




【加減法】 

一型

:喘促甚者,可加入葶藶於10克,蘇子10克,桑白皮15克,以降肺氣平喘。

二型

: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及肺炎者,加入山豆根10克,魚腥草30克,大青葉1 5克,以清熱解毒消炎




4.《千金》葦莖湯加味


(源於《備急千金要方》,印氏加味)




【方葯組成】 桃仁10克,生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蘆根30克,大青葉30克,魚腥草30克。




【功用】 祛瘀清肺。




【主要癥狀】 發熱咳嗽,胸痛,吐痰初為鐵鏽色,或為血痰,繼則痰味變腥變臭,咯出膿痰。




【辨證要點】 本證系溫熱在肺,熱傷肺絡,肺絡停瘀,血瘀成膿,故見發熱,咳嗽,胸痛,咳吐膿瘺,其味腥臭,中帶膿血.




【適應證】 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擴張合併感染、肺膿腫、肺結核(空洞)等。




【加減法】 大量吐膿痰加桔梗10克,生甘草6克,以助排膿解毒。肺熱甚加桑白皮15克,地骨皮15克,以清怖熱。胸痛甚者加廣鬱金10克,桔絡3克,以活瘀通絡。




5.清燥救肺湯加減


(源於《醫門法律》,印氏加減)




【方葯組成】 冬桑葉10克,桑白皮15克,杏仁10克,麥冬12克,阿膠珠10克,枇杷葉10克,沙參15克,黑芝麻10克(打),生石膏30克(先下),石斛10克。




【功用】 清熱潤肺。




【主要癥狀】 咳喘無痰,或咳吐白色泡沫,質輕而粘,甚難咳出,咽干口燥,頰熱面赤,口渴思飲,舌質紅,舌苔少,脈細數。




【辨證要點】 本證因燥熱傷肺,故咳喘無痰,肺熱傷陰,致「肺熱葉焦因而成痿」 。故咯吐白沫。其白沫的特點:第一是中間不帶痰塊;第二是膠粘難出,第三是必須同時伴有口燥咽干;第四是白沫之泡,小於粟粒,輕如飛絮,結如棉球,難以咯出。必須與痰飲嚴格區分。水泡之痰,咳之易出,落地成水,乃水飲所成,因寒而生;白色泡沫,系蘊熱耗傷肺陰所致。質輕而粘,甚難咳出,比之乾咳無痰,燥熱更甚。故痰飲與白沫,一水一沫,一為寒濕,一為燥熱,臨床必須詳細辨識,不可混淆。




【適應證】 急、慢性支氣管炎,喘息型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瀰漫性肺間質纖維化,肺部腫瘤行放射治療後等。




【加減法】 鼻塞流涕、咽痛,可加山豆根10克,魚腥草30克,以清熱解毒。如咳喘陣作,可加僵蠶10克,全蠍6克,蜈蚣2條,地龍15克(以上可任選一、二味),以定風脫敏。




6.三甲復脈湯加減


(源於《溫病條辨》,印氏加減)




【方葯組成】 生龜板30克(先下),生鱉甲30克(先下),生牡蠣30克(先下),生地15克,炙甘草6克,麥冬12克,生白芍15克,阿膠珠10克,麻仁10克。




【功用】 滋陰法潛陽。




【主要癥狀】 瞳體枯瘦,唇舌干萎,齒燥結瓣,鼻干積垢,目陷睛迷,昏沉嗜睡,頰紅肢厥,或見手指蠕動,或作不經囈語,脈微細欲絕。




【辨證要點】 本證系溫熱病後期,熱在血分,溫熱耗陰,五液待涸,亡陰失水,故見唇舌肢體一派枯萎。陰竭於下,陽浮於上,陰陽離絕,水火不濟,乃見頰紅肢厥、昏沉嗜睡,脈微欲絕,當屬危候。




【適應證】 各種高熱以及急、慢性炎症,腫瘤等消耗性疾病引起的脫水、休克,腫瘤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引起的體液代謝紊亂。




【加減】 本方去龜板、鱉甲、麻仁名「一甲復脈湯」治溫熱傷陰,大便溏瀉。僅去龜板名「二甲復脈湯」冶陰虛腎不養肝的手指蠕動。如肢端抽動,內動虛風者,可於上方加入雞蛋黃一枚(生沖)、五味子10克,則此方即為大定風珠,治虛風內動,肢端蠕動。




7.小青龍湯加味


(源於《傷寒論》,印氏加味)




【方葯組成】 炙麻黃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乾薑6克,細辛3克,五味子10克,半夏10克,生甘草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




【功用】 溫化水飲。




【主要癥狀】 

外寒內飲型

(一型):咳喘突發,畏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吐甚爽,倚息不能平卧,面色青晦,唇甲紫紺。舌質紫暗,舌苔白滑,脈弦精數。

陽虛停飲型

(二型):咳喘年久,痰稀量多,咯出甚爽,心悸氣短,胸悶乾嘔,倚息不能平卧。顏面及四肢水腫。舌質淡暗,舌苔白,脈弦滑數。




【辨證要點】 

一型

:本證系風寒束表,寒飲內停,故見惡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吐甚爽。因水飲停肺,故咳喘倚息不能平卧。

二型

:本證系久病陽虛,水飲內停,陽不化水,故痰稀量多,吐出甚爽,心悸氣短,倚息不能平卧,並見顏面及四肢水腫。




【適應證】 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等。




【加減法】 發熱、惡寒,咽痛者,加山豆根10克,魚腥草30克,以清熱解毒。胸悶甚者加炒白芥於10克,炒萊菔子12克以化痰降氣。喘嗽痰鳴者加地龍10克,僵蠶10克,全蠍6克以祛風定喘。水腫甚者,加茯苓30克,澤瀉30克以和尿消腫。




8.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湯加味


(源於《證治準繩》,印氏加味)




【方葯組成】補骨脂10克,吳茱萸10克,內豆蔻10克,五味子10克,熟附片15克,炮姜10克,党參10克,白朮10克,炙甘草10克,灶心黃土120克(煎湯代水)




【功用】補脾溫腎。




【主要癥狀】外泄不止,便中完谷不化,腹痛腸鳴,喜溫惡寒,腰酸肢冷,或見五更泄痢,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細。




【辨證要點】本證是脾腎陽虛,其本為脾陽虛而導致腎陽虛腎陽即元陽,為諸陽之本,此陽虛,則全身各處元陽無不悉虛。其要點是久泄不止,便中完谷不化,腰酸肢冷,舌苔白,脈沉細,均系一派脾腎陽虛之象




【適應證】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小腸吸收不良、部分胃腸神經官能症以腸道癥狀為主者,以及阿米巴腸病和腸結核的輔助治療。




【加減法】腹脹加焦三仙各10克,以消食助運。




9.戊己丸加味


(源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印氏加味)




【方葯組成】黃連6克,吳茱萸3克。白芍15克。煅瓦楞子30克(先下)。




【功用】瀉肝和胃。




【主要癥狀】腹痛便瀉。以情緒波動時為甚,痛和瀉交替發作。肛門灼熱。吐酸燒心嘈雜。甚則下利完谷。舌絳無苔。脈弦數。




【辨證要點】本證系肝鬱氣滯,氣鬱化火,肝氣橫逆,剋制脾胃,故見腹痛便瀉。以情緒波動時尤甚,腹痛則瀉,瀉後痛止,如此更替,每日可數次。並伴吐酸燒心,胃皖嘈雜不適等。




【適應證】功能性腹瀉、粘液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反流性食管炎、胃炎以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




【加減法】本方可與痛瀉要方(防風10克,白朮10克,陳皮10克,白芍15克)配合使用。二方同以治肝為主,一以健脾,一以和胃,如肝盛病傷脾胃,則以二方合用為宜。若瀉下粘稠不爽,可改本方為大柴胡湯(柴胡10克,黃芩10克,白芍15克,半夏10克,枳實10克,生軍6克,生薑6克,大棗5枚)加煅瓦楞子30克冶之。




10.清利腸道方(印氏方)




【方葯組成】桃仁10克,杏仁10克。生薏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黃芩15克,赤芍15克,馬齒莧30克,敗醬草30克。





杏仁




【功用】清理腸道。




【主要癥狀】便垢不爽,1日數次,腹部隱痛,腸鳴後重,舌苔黃膩,脈弦細。




【辨證要點】本證系濕熱停蓄於大腸。雖已引起氣滯。但血瘀尚未甚。故見便垢不爽,腸鳴後重,腹痛不甚,因氣滯的主症者為脹滿,血瘀的主症者為疼痛。此證以氣滯為主,血瘀較輕。




【適應證】細菌性痢疾,阿米巴腸病,急、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等。




【加減法】凡久病肢冷畏寒,腹痛喜暖,寒象明顯者加肉桂3克,取其溫中散寒,厚腸止瀉。




11.茵陳蒿湯加味


(源於《傷寒論》,印氏加味)




【方葯組成】茵陳30克,梔子10克,大黃9克,黃柏15克,大青葉30克,川金錢草60克。




【功能】泄熱利濕。




【主要癥狀】身目黃色鮮明,發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乾結,心中煩熱嘈雜,或見燒心吐酸,如台蒜狀,舌苔黃膩,脈弦滑數。




【辨證要點】 本證是陽黃初起見症,由於濕鬱熱蒸,不得泄越,膽汁外溢,泛溢周身,故見身目色黃,由於熱重於濕,乃見發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乾結,心中煩熱。




【適應證】病毒、藥物引起的肝內膽汁瘀積性肝炎、良性複發性肝內膽汁瘀積、膽囊炎、膽石症等。




【加減】 心煩加豆豉10克,大便不通加元明粉6克(分沖),寒熱往來,口苦加柴胡1克,黃芩10克,半夏10克,脅痛甚者加廣鬱金10克,赤芍20克,燒心吐酸或嘈雜者加煅瓦楞子30克(先下)




12.大柴胡湯加減


(源於《傷寒論》印氏加減)




【方葯組成】柴胡15克,赤芍15克,黃芩15克,半夏10克,枳殼10克,大黃9克(後下),茵陳30克,鬱金10克,川金錢草60克,蒲公英30克,全瓜萎30克。




【功能】疏肝利膽。




【主要癥狀】身目俱黃,右脅脹痛拒按,上引肩背,脘腹脹滿,大便乾結,舌苔黃膩,脈弦數




【主要辨證要點】本證系濕熱郁阻肝膽,膽汁逆人肝所藏的血中,隨心脈周曆全身,故見身目俱黃,右騎脹痛拒按,肝膽濕熱,停結胃腸,而致脘腹脹滿,大便乾結。惟膽病之痛,常上引右側肩背,是其特點。




【適應證】膽囊炎,膽結石、膽道感染和肝炎等。




【加減】膽結石加雞內金10克,芒硝9克(元明粉5克分沖)以軟堅化石,膽道感染加五味子10克,柴胡加量至30克、山豆根10克以抗菌解毒,膽囊炎加生牡蠣30克,以軟堅消腫




13.化瘀通氣方(印氏方)




【方葯組成】柴胡10克,赤芍30克,丹參30克,當歸15克,生牡蠣30克(先下),廣鬱金10克,川楝子12克,桃仁12克,紅花10克,桔梗10克,紫菀10克,土鱉蟲12克。




【功用】化瘀軟堅,開利三焦




【主要癥狀】脅腹脹痛較久,繼發腹部脹滿,腹脹不以饑飽為增減,一般夜間為重,漸變腹部膨大,擊之如鼓,無移動性濁音(無腹水),有兩脅積塊(肝脾腫大),舌苔薄白,脈弦。




【辨證要點】本證常由肝炎繼發,是由血瘀導致氣滯,故見脅腹脹痛,乃「氣滯則脹」之意。繼發腹部脹滿,此非胃腸氣滯,故與飲食無關此為氣臌積塊,一般無水,固有肝、脾腫大,故可觸及兩脅積塊。印老認為本證屬於肝性腹脹,是由於肝血瘀滯而引起的氣機不暢,不同於脾、胃、腸功能失調所引起的腹脹,治療必須在化瘀、軟堅的基礎上,使用開利肺氣的藥物,婦紫菀、桔梗、冬花、枇杷葉等,以開利三焦氣道(三焦為水、氣的通路,上出於肺、下達膀胱,故開肺氣即可通調三焦),便氣行、瘀散,而腹脹即愈。




【適應證】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血管癌、肝囊腫等。




【加減】肝脾腫大顯著者加鱉甲30克,炮山甲10克,青皮10克,莪術10克,雞內金10克。




14.化瘀通氣排水方




【方葯組成】 柴胡10克,赤芍30克,丹參30克,當歸15克,生牡蠣30克(先煎),廣鬱金10克,川楝子12克,桃仁12克,紅花10克,桔梗10克,紫菀10克,廖蟲12克,椒目10克,葶藶子10克。




【功能】 化瘀軟堅,開利三焦,排水消腫。




【主要癥狀】 腹大如鼓,胸脅脹滿,其病多由氣臌積漸而來,腹中水漬,轉側有聲+鼓之則移動性濁音明顯,下肢可見水腫+面色萎黃,小便短少+大便乾結。舌紅苔白,脈細數。




【辨證要點】 本證多見於肝硬化腹水期,其病多由氣臌發展而成水臌,故見腹大婦鼓,胸脅脹滿,叩之則有移動性濁音;由於靜脈迴流障礙引起下肢水腫,氣血俱虛乃見面色萎黃;膀胱三焦氣化不利,故小便短少+水津不能潤腸而大便乾結。




【適應證】 肝硬化腹水。




【加減法】 體虛加黃芪30克,阿膠10克(化沖);便實加大黃6~9克。




15.八正散加味


(源於《太平惠民和荊局方》,印氏加味)




【方劑組成】木通10克,車前子10 包),篇蓄10克,大黃10克,滑石15克(包),甘草梢10克,瞿麥10克,梔子10克,柴胡30克,五味子10克,黃柏15克




【功用】 利水通淋




【主治病證】 小便時陰中鍵痛,或見寒熱尿黃赤而頓、急則不可待。舌紅,苔黃。脈數。




【辨證要點】 本證多系泌尿系日細菌感染而發生的炎症。一般以尿前陰中澀痛為主,井伴尿急、尿頻,嚴重時可有高熱、寒戰。尿檢可見大量白細胞及少量蛋白。




【主證】 泌尿系感染,急性前列隙炎,腎盂腎炎等。




【加減】 痛甚者加琥珀末3克(分吞)。




16.三金排石湯(印氏方)




【方葯組成】 海金沙60克(包),川金錢草60克,雞內金12克,石葦12克,冬葵子10克,滑石15克(包),車前子12克(包)。




【功用】 利尿排石。




【主要癥狀】尿中挾有砂石,小便刺痛窘迫,或突然尿中斷,少腹連腰而痛,或尿中帶血。舌紅苔白,脈數。




【辨證要點】 本證屬於「石淋範疇,系因腎或膀胱結石,小者如砂,大者如石,此砂石刺激膀胱、尿道,故小便刺痛,堵塞尿道則小便斷續不暢;由於腰為腎之府,肝脈繞陰器、循少腹,故痛連少腹及腰部,砂石剌傷尿道,可見尿血。




【適應證】泌尿系統結石




【加減】尿石不盡加煅魚腦石30克(黃花魚頭腦顱腔之兩塊硬骨),以加強排石作用,痛甚者加琥珀末3克(沖服)。




17.當歸貝母苦參丸


(源於《金匱要略方論》,印氏加味)




【方葯組成】 當歸15克,川貝母10克,苦參15克,生地15克,木通10克,竹葉10克,甘草梢10克。




【功用】 燥濕祛瘀散結。




【主要癥狀】 少腹急結,按之痛甚,尿急尿頻,尿液混濁,嚴重時可出現尿血。尿痛多出現在尿後,有時小便不能控制,有尿意即遺尿。




【辨證要點】 本證多因膀胱炎所致,膀胱位於少腹當臍之下,故出現少腹急結,按之痛甚,炎症刺激膀胱、尿道,故伴尿急、尿頻;膀胱濕熱鬱結故尿液混濁;濕熱損傷膀胱則尿血,尿後膀胱排空,膀胱急劇收縮,氣滯血瘀。故尿後疼痛。




【適應證】 膀胱炎、膀胱結核、膀胱結石以及前列腺肥大、尿道狹窄等引起膀胱損害而出現膀胱刺激癥狀者。




【加減法】 妊娠婦女去木通加黃芩10克,少腹痛甚者,加琥珀末2克(分沖)。




18.舒肝散結方(印氏方)




【藥物組成】 柴胡10克,丹參30克,赤芍30克,當歸15克,生牡蠣30克(先煎),元參15克,川貝母10克,夏枯草15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海浮石15克(先煎),川牛膝1 0克。




【功用】 舒肝散結。




【主要癥狀】前列腺肥大、小便隆閉不通,多先由小便滴瀝不盡開始。常見於老年人。舌苔厚膩,脈弦有力。




【辨證要點】本證多見於老年人,包括前列腺肥大,大多與肝有關。由於積塊壓迫尿道,故見小便隆閉不通或滴瀝不盡。




【適應證】老年人前列腺肥大,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乳腺增生,肋軟骨炎,甲狀腺腫大,淋巴結炎等。




【加減法】本方用治乳腺增生、肋軟骨炎,則去川牛膝,加蒲公英30克、全瓜蔞30克,治療子宮肌瘤用原方加澤蘭葉15克、茺蔚子30克,治頸淋巴結炎則去牛膝,加桔梗10克,枳殼10克。




19.桂枝龍骨牡蠣湯加湯


(源於《金匱要略方論》,印氏加味)




【方葯組成】 桂枝10克,炒白芍1 5克,甘草10克,煅龍牡各30克(先煎),桑螵蛸30克,益智仁10克,生薑10克,大棗5枚。


另:桂附八味丸10克(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附子),每晚睡前服。




【功用】安神養腎。




【主要癥狀】因夢遺尿,形寒肢冷,心悸頭昏,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辨證要點】本證是因神不守舍,心神外逸,夢中入廁故而遺尿。要點是夢中遺尿。




【適應證】 遺尿,老年人多尿等。




20.益腎湯加減


(源於山西省中醫研究所「益腎湯」,印氏加減)




【方葯組成】當歸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丹參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山豆根10克,土茯苓30克,白茅根30克。




【功用】 活血(祛風)解毒。




【主要癥狀】眼瞼和顏面水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多伴有惡寒、發熱、惡風,關節酸痛沉重,咽喉腫痛,腰酸或腰痛,尿少,舌尖紅,苔白,脈浮數。




【辨證要點】本證屬風水型「腎炎」,乃泛指急、慢性腎炎(尿毒症除外),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的變態反應性病變,來勢急劇,變化迅速,故名為 『風」,該病常伴發水腫,則日「水」,總稱「風水」,凡患者具有腎炎臨床癥狀,如顏面水腫,繼則下肢及全身水腫,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如發熱、惡寒、咽痛、扁桃體腫大等) 尿常規檢查:蛋白陽性,並有大量紅、白細胞或管型者(即符台急、慢性腎炎診斷者)。




【適應證】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間質性腎炎,結締組織疾病引起的腎炎等。




【加減法】貧血者加党參,黃芪各15克,高血壓加夏枯草15克。




21.真武湯加味


(源於《傷寒論》,印氏加味)




【方葯組成】 茯苓30克,熟附片15克,白朮12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薑10克。




【功用】溫腎化水。




【主要癥狀】 水腫重在下肢或在臍下,四肢清涼,心悸頭眩,筋惕肉潤,小便短少,動則氣喘。舌談苔少,脈沉細。




【辨證要點】本證因腎陽不足,不能化水為氣而產生水腫,腎居下焦,故下肢為重;腎陽虛不能溫佈於四肢,故四肢清涼;水氣內聚,心陽不得伸展故心悸;清陽之氣不能上升人頭故頭眩,水氣停漬於內,陽氣不得通行故見筋惕肉潤,水不化氣,氣不化水故尿少;腎虛不能納氣故動則氣喘。




【適應證】 慢性腎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腎功能衰竭等




【加減法】 水腫甚者加冬瓜皮30克,消水利尿;頭暈甚者加澤瀉30克,以利水濕,通清陽。




22.龍膽瀉肝湯加減


(原方見於《醫方集解》,印氏加減)




【方葯組成】 龍膽草10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柴胡10克,車前子12克(包),澤瀉15克,木通10克,夏枯草15克,苦丁茶10克,川斷10克。




【功用】 清肝瀉火。




【主要癥狀】 頭痛耳鳴,頭重昏暈,心煩易怒,寐少夢多,掌燙尿黃,大便乾燥不爽。舌質紅,舌苔黃瞳,脈弦數有力。




【辨證要點】 本證系肝火鬱結,循經上擾,故見頭痛耳鳴;肝火炎上,氣血上逆則頭重昏暈;肝火內擾心神則心煩易怒、寐少夢多肝火的傷津液乃見屎黃便秘。




【適應證】 高血壓病(有耳鳴者)。




【加減法】 大便乾燥者加生大黃9克,炒決明子30克、生首烏30克




23.天麻鉤藤飲加減


(源於《雜病證治新義》。印氏加減)




【方葯組成】天麻10克,鉤藤15克,珍珠母30克(先煎),菊花12克龍膽草10克,赤芍15克,川斷10克,夏枯草15克,青葙子15 克,苦丁茶10克。




【功用】平肝潛陽。




【主要癥狀】 頭脹眩暈,面色紅潤,便干口渴,口苦心煩,性情急躁,睡少尿頻,兩腿無力,足涼。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辨證要點】本證系肝用上亢,氣血上逆,上實下虛之象。頭脹眩暈、面色紅潤為氣血逆於頭部所致尿頻足涼、下肢無力、頭重腳輕乃下虛之候。




【適應證】 高血壓病(頭熱足涼者)、青光眼等。




【加減法】失眠者加台歡皮15克、夜交藤30克,炒棗仁15克。




24.右歸飲加減


(源於《景岳全書》,印氏加減)




【方葯組成】 熟地10克,沙苑子10克,鹿角霜15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10克,紫河車10克,菟絲子15克,五味子10克。




【功用】 補益腎精。




【主要證狀】 眩暈,頭腦發空,耳鳴心悸,腰膝酸軟。健忘失眠舌淡苔少,脈沉細無力。




【辨證要點】 本證系旨腎精不足,髓海空虛,故眩暈耳鳴、頭腦發空;腎精虧不能主骨生髓榮腦,故腰膝酸軟、健忘少寐、脈沉細無力。




【適應證】低血壓(眩暈而見腰痛者),神經衰弱部分患者。




【加減法】 心煩失眠,手足心熱者加枸杞子15克、女貞子15克,旱蓮草15克,地骨皮15克,以滋陰清熱。




25.清泄肝膽方(印氏方)




【方葯組成】 柴胡10克,黃苓12克,半夏12克,青皮10克,枳殼10克,竹茹10克,龍膽草10克,梔子10克,蔓荊子12克,蒼耳子10克,大青葉1 5克。




【功用】 清泄肝膽。




【主要癥狀】頭暈目眩、羞明畏光,耳脹耳鳴,口苦,甚則汗出嘔吐,舌苔白膩,詠弦滑。




【辨證要點】本證系少陽膽經受病,痰熱上擾故見頭暈目眩、羞明畏光足步陽膽經之脈絡於耳,故見耳脹耳鳴;膽熱則氣逆於上,故見口苦嘔吐。




【適應證】內耳性眩暈、頸椎病、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




【加減法】 頸椎病、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加葛根30克、丹參30克、川芎15克,以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環。




26.三化湯加味


(源於《素岡病機氣宜保命集》,印氏加味)




【方葯組成】 大黃9克(後下),枳實10克,厚朴10克,羌活10克,菖蒲10克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1丸,先以溫開水灌下。




【功用】 通便泄熱。




【主要癥狀】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紅目赤,呼吸氣粗,痰聲鹿,舌質紅,苔黃燥,大便閉結,脈弦數有力。




【辨證要點】 本證系中風之中臟腑,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因氣血挾痰火上逆,故面紅耳赤,呼吸息促,喉中痰鳴,痰熱內結,灼津耗液則大便閉結。




【適應證】 急性腦血管疾病(腦出血、腦梗死)




【加減法】 痰多加川貝母10克,竹瀝30克(沖);大便不實,僅服至寶丹或安官牛黃丸,不需湯藥通便。牙關緊閉,用通關散搐鼻取嚏,通關散方:豬牙皂角、細辛等分為末吹入鼻中。




27.補陽還五湯加味


(源於《醫林改錯》,印氏加味)




【方葯組成】 生黃芪50克,當歸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地龍15克,丹參15克,雞血藤30克,蔗蟲10克。




【功用】活血通絡。




【主要癥狀】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常發生於睡卧之時,舌歪而蹇,語言不利,或偏頭痛,舌質紅,少苔,脈弦數。




【辯證要點】本證系睡卧時腦血管血栓形成,因在睡卧時血流緩慢,最易形成血栓,血流運行受到障礙,則大腦某一部分得不到血液濡養,故出現半身不遞、口眼歪斜、舌歪而蹇,語言不利應當結台CT、MRI等檢查確定診斷,納入辨證的內容之一。




【適應證】 腦梗死、腦血栓形成和腦出血後遺症等。




【加減法】 重在上肢加薑黃10克、桂枝10克,重在下肢加牛膝10克、木瓜10克




28.牽正散四物湯合劑


(源《楊氏家藏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方葯組成】 白附子12克,僵蠶10克,全竭6克,生地15克,赤芍1 5克,川芎10克,當歸15克,桑枝30克,絲瓜絡10克,雞血藤30克。




【功用】 祛風活血。




【主要癥狀】 口眼歪斜,顏面麻痹。




【辨證要點】 本證系中風之中經絡的輕症。癥狀僅見於頭面,故稱中絡,口眼歪斜,顏面麻痹。




【適應證】 顏面神經麻痹,腦梗死和腦出血後遺症等。




【加減法】 面麻痹甚者加蘇木10克,並以炒香附120克盛於布袋內乘熱熨麻痹之處。




29.河間地黃飲子


(源於《宣明論》)




【方葯組成】熟地10克,山萸內10克,麥冬12克,石斛15克,遠志6克,菖蒲10克,茯神10克,五味子10克,內蓯蓉10克,內桂3克,熟附片10克,巴戟天10克。




【功用】 溫補肝腎。




【主要癥狀】 四肢不收或下肢步伐不整,下地如踩棉花,易倒,手握不固。攜物可自行丟棄,患肢肌膚有麻木感或閃電樣痛,亦有語言不利者。舌淡,脈虛弱。




【辨證要點】 本證是因肝腎兩虛。肝主筋、腎主骨,筋骨不用,敞見肢體癱瘓、手足瘺廢而不收引;陽氣不能使氣血布達於外,故肌膚麻木、甚則疼痛;由於肝所主之筋膜失去應有的作用,不能控制舌的運動,故語言不利。




【適應證】 脊髓疾病、脊髓癆。




30.除痰降火方(印氏方)




【方葯組成】痰火鬱結型:柴胡10克,黃萃12克,半夏10克,青皮10克,積殼10克,竹茹12克,制南星6克,龍膽草10克,梔子10克,合歡皮15克,夜交藤30克,葛根30克,礞石30克(先燕),珍珠母60克(先煎)。痰火狂亂型:柴胡10克,黃芩15克,半夏12克,青皮10克,枳殼10克,竹茹12克,制南星6克,龍膽草10克,梔子10克,合歡皮13克,夜變藤30克,葛根30克,菖蒲10克。遠志6克。天竺黃10克,礞石30克(先煎),珍珠母60克(先煎) 另服:礞石滾痰丸每日上午服10克。




【功用】 除痰降火。




【主要癥狀】

痰火鬱結型

:失眠亂夢,頭腦昏脹而痛,心煩易怒,脅脹胃堵t白天睏倦恩眠但不能睡,晚間精神倍增無睡意,多恩善慮,大便乾結t舌苔白膩或黃膩,舌質略紅,脈弦滑或弦數。

痰火狂亂型

:失眠亂蘿,頭痛昏脹,煩躁易怒漸轉驚恐狂亂,不避親疏,大便乾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有力。




【辯證要點】

痰火鬱結型

:本證系痰火內擾心神,上攻頭腦故失眠多蘿、頭昏脹而痛;火郁於內擾亂心神。肝失疏泄則心煩易怒。由於陰陽動靜美系紊亂,故夜間精神倍增、白天反睏倦思寐而不能人睡。

痰火狂亂型

:本證系因痰火鬱結發展至痰貞狂亂,痰火鬱結階殷表現為失眠亂蘿紛紜,頭痛昏脹,煩躁易怒而漸進發展為虐人狂亂,或表現為驚恐,或表現為狂亂不辨親疏。




【適應徵】 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辨狂抑鬱症等。




【加減法】 心煩甚加淡豆豉10克、蓮子心3克;失眠甚者加炒棗仁15克,柏子仁12克。對痰火狂亂型加用礞石磙痰丸以通便下痰。治療頑痰怪病。因此丸藥有瀉下作用,服後便前常有腹痛,如在夜間服可影響睡眠,故宜在上午服用,一般腹痛便泄則在下午,以保證夜間休息。




31.抵當湯加味


(源於《傷寒論》,印氏加味)




【方葯組成】水蛭12克,虻蟲10克,桃仁12克,大黃9克,廑蟲10克,地龍15克,僵蠶10克,全竭6克,蜈蚣2條,花蕊石15克(先煎)。




【功用】 化瘀活血。




【主要癥狀】有腦外傷史,發作昏眩倒撲,抽搐強直,口角流涎,有時發出不尋常的叫號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大便乾結。




【辯證要點】 本證系因腦外傷導致瘀血停留,由於瘀血而導致「風象」的發生,故見昏眩倒撲,抽搐強直,口角流涎;瘀血內阻,腑氣不通,故大便乾結。




【適應證】 癲癇(外傷後繼發性癲癇尤宜)、腦外傷後綜合征、外傷性頭痛等。




【加減法】久病者可加元參15克,川貝母10克,生牡蠣30克(即消瘰丸),夏枯草15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海浮石18克(先煎),以軟堅散結、疏通經絡,加強活血化瘀之力。




32.芍藥甘草湯加味


(源於《傷寒論》,印氏加味)




【方葯組成】赤白芍各30克,甘草12克,當歸15克,元胡10克,川楝子12克,降香10克。




【功用】舒攣定痛主要癥狀:突發或陣作胃脘急痛,攣急感明顯,甚者硬痛拒按,痛緩則腹軟如常。舌質青暗,脈弦。




【辨證要點】本證系因胃痙攣引起突發或陣作胃脘急痛,有攣急感,硬痛拒按,緩解時則腹軟如常,此證屬中醫「數變」的範疇,與風、與血有關。




【適應證】胃腸神經官能症、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表現為陣發性上腹部痙攣性疼痛,以及久病不愈、原因不明的胃部疼痛。




【加減法】腹脹加烏葯10克。




33.補中益氣湯加枳實方


(源於《脾胃論》,印氏加味)




【方葯組成】 黃芪15克,党參12克,白朮12克,陳皮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甘草6克,當歸15克,枳實30克,生薑10克,大棗5枚。




【功用】 升降脾胃。




【主要癥狀】 納少腹脹,噯氣脘悶,有時胃痛,食後臍部或臍下脹滿,轉側時脅肋有水流聲,形體瘦弱,大便時干。舌苔少,脈細。




【辨證要點】 本證系因脾胃虛弱,中氣不足,升提無力,胃體下垂,故見腹脹納少,暖氣脘悶,食後臍部或臍下脹滿;由於胃體下移影響三焦水氣通調,水停不化,故轉側時脅腹有水流聲。




【適應證】 胃下垂、子宮脫垂等臟器下垂。




【加減法】 患者體虛加鹿角霜15克、紫河車15克,胃酸多加煅瓦撈子30克(先煎)。




34.復元活血湯加減


(源於《醫學發明》)




【方葯組成】柴胡10克,天花粉15克,當歸10克,炮山甲10克(先煎),桃仁10克,紅花10克,大黃10克,生甘草10克,王不留行10克,土鱉蟲10克。




【功用】 行瘀活血。




【主要癥狀】痛有定處,手不可按,大便常干,有外傷史舌紅苔少,脈沉實。




【辨證要點】本證系瘀血停滯引起,而外傷常致血癌。血瘀之痛定而不移,按之痛甚,故痛有定處,手不可按:血與熱結乃至大便乾燥。




【適應證】各種外傷後疼痛。




【加減法】大便不幹燥者,大黃10克改用熟大黃3克。




35.二冬湯加味


(源於《醫學心悟》)




【方葯組成】天冬10克,麥冬12克,天花粉15克,黃芩12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大子參10 克,黃柏10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山藥15克,蒼朮10克,生黃芪15克,元參10克,沙參12克,黛蛤散10克(包),綠豆120克煎湯代水。




【功用】養陰清熱,益氣生津。




【主要癥狀】內熱咽干,五心煩熱,口咽干欲飲,消谷善飢,疲乏無力,時而汗出,身癢尿多,舌質紅,舌苔少,脈細數。




【辯證要點】本證系脾胃陰虛滋生內熱,耗陰傷津,故見口咽干欲飲,五心煩熱;胃熱則消谷善飢,肺熱耗氣則疲乏無力,內熱迫津外出乃時而汗出,由於陽熱盛,氣化大過,故尿多,汗多表虛,邪毒人侵而致身癢,甚至發生瘡腫。




【適應證】糖尿病。




【適應證】大便燥結者加大黃6克,玄明粉3克(分沖) 瀉熱存陰




36.益胃湯加味


(源於《溫病條辯》印氏加味)




【方葯組成】 沙參15克,麥冬10克,生地15克,玉竹10克,石斛15克,川貝母10克,元參15克,蘆根30克,蜂蜜30克(溫沖)。




【功用】 益胃生津。




【主要癥狀】 胃痛不脹,食後還飽,食酸甜或水果較舒,日渴不能多飲,大便乾燥,舌質偏紅,苔少而干,脈細。




【辯證要點】本證系胃陰不足,常為胃酸過少之症。痛時不脹,食量雖減少,但食時尚不覺難受,惟食後約0.5 ~ 1小時自覺胃脘堵悶,有似食之過飽,謂之「還飽」,意即食時不黨其飽,而食後反而見飽,主因胃酸過少,不能腐化食物所致。胃酸過少者得食酸甜食物增加胃酸,有助消化作用,故自覺食慾增加,胃亦舒適。胃陰不足。津液缺乏,無大熱消灼故口乾而不多飲。津液不足,腸道失潤故大便乾燥。




【適應證】 胃炎,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




【加減法】 痛甚加桃仁10克,丹參15克




37.旋覆花湯加味




【方葯組成】 旋覆花15克(包),茜草10克,紅花10克,丹參3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橘絡3克,降香10克,青蔥管10克,全瓜萎30克。




【功用】開胸通痹。




【主要癥狀】左側胸部疼痛,堵悶,甚或痛引肩臂,心悸氣短,睡眠不佳,嚴重時可見肢冷唇青,出冷汗,突然昏厥,舌淡,苔粘膩,脈沉細弱或脈律不整。




【辨證要點】 本證繫心絡瘀阻,氣血瘀滯則左側胸部偏痛,心脈滯則胸部堵悶:手少陽心經脈起於心中,出腋下沿上肢內側緣行至手,心絡瘀阻則痛引肩臂,心主神志,心絡瘀阻,心神失養,故心悸氣短,失眠多夢:心絡瘀阻嚴重者,可見心痛劇烈,肢冷唇青,猝然昏厥,冷汗淋漓,脈細微欲絕,此系危候,當奮力挽救,以免貽誤病情。




【適應證】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胸膜炎等。




【適應證】失眠嚴重者加琥珀末1.5克,睡前吞服;痰濕壅盛,胸悶窒痛,氣短喘促,便秘不爽,苔膩脈精者,加入瓜萎薤白半夏湯通陽泄濁,化痰祛濕:寒凝氣滯,胸痛徹背,四肢厥冷,惡寒且口不渴,苔白脈沉者,則合枳實蘸白桂枝湯或橘枳薑湯,溫陽散寒;如系濕郁化熱,濕熱郁阻而胸痛煩悶,渴欲飲冷,舌紅苔黃,則配「苓杏苡甘湯,取其利濕通痹,以泄其熱;若屬心陽暴脫大汗淋漓,四肢厥逆,心悸氣短,脈沉微欲絕,當用薏苡附子散,甚則加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以回陽救逆固脫,重用附子可達30克,一般少於15克,且宜久煎。




38.二妙散加味


(源於《丹溪心法》,印氏加味)




【方葯組成】黃柏15克,蒼朮12克,生薏仁30克,牛膝10克,車前子12克(包),椿根皮1 5克,萆薢15克,澤瀉18克,滑石15克(包),木瓜10克,蠶砂30克(包)。




【功用】清熱燥濕。




【主要癥狀】帶下量多,色黃質粘稠,氣腥臭,陰道灼熱,著者瘙癢,胸悶納少,腰酸腿重,肢體睏倦,腹脹腸鳴,大便溏而不爽,小便短赤舌質偏紅,苔黃厚膩,脈滑數。




【辨證要點】本證系濕熱下注。脾失健運,濕濁蘊積,久而化熱,濕熱下注故見帶下色黃、粘稠、氣穢臭,陰部灼熱:脾虛濕濁內蘊,故胸悶納呆,腹脹便搪;濕重故肢體睏倦重著,腰酸腿軟。




【適應證】陰道炎、宮頸炎,盆腔炎等。加減法:帶下量多,色黃夾赤氣惡臭,腹脹者,加土茯苓30克,貫眾15克,半枝蓮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以加強清熱解毒作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桔梗(1368241828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刮痧拔罐艾灸圖解 的精彩文章:

艾灸 | 把艾灰扔掉的人,現在都後悔死了!(視頻)
養身 | 「冬練三九」滋陰養陽的效果最好!

TAG:刮痧拔罐艾灸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