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高古玉的工痕:玩老玉必看

高古玉的工痕:玩老玉必看

任何琢玉工具與玉器都有初始接觸的下刀點與最後離開玉器的收刀點,兩個點有期各自不同的工藝特徵。

下刀點A處:工具與玉器接觸的瞬間,為不讓工具或玉器滑開,通常用力稍大,因為,此處較為深陡。

收刀點B處:收刀時,線條基本已完成,是收回力道的時候。因此,此處呈現較為緩淺的現象。

溝邊C:陰線與器表的交接處。

溝璧D:器表與陰線底部的中間帶。

溝底E:陰線的底部。

如果把上面兩圖真正看懂了,至少算是能看50% 的古玉古玉陰線工痕了。還有50%在哪裡?就是在日積月累的積累中。因為不同時期的刀工都所不同,比如寬深比等等。

除了看基本的完整的陰線工痕,還得會看一起特例的。比如:崩缺。

並不是老三代的玉件,慢砣就不會有崩缺,崩缺的產生與玉件本身質地、琢玉手法、 使用佩戴都會有所關聯,具體物件要具體分析。

在商周,甚至更早時期,陰線槽少崩缺,一是因為當時的使用的等級高,打磨的慢,出現的崩缺相對較少。二是因為工藝方法,因為那個時期的紋飾大多採用粗朗式、寬淺式,出現崩缺情況也少。

我們以上所說的刀,既不是如切冬瓜式的一刀一刀 ,也不是人家雕刻硬度較低的壽山石料式的一刀一刀。而是砣帶動解玉砂對硬度較高的玉器的一點點的磨。磨的話,不是一刀即可,多刀,有些就會有毛道。有些使力時,就出會力慣性上的歧出,等等...

這是殷商時期的玉件,雖然是雙擠陰線,但是,還能看到細微的,因為順勢借力砣磨而出現的毛邊跟歧出。

西周時也是。

其實每個年代,人們都在求變。只是到了春秋,砣具又升級了,變化更大了,人們開始尋求更細的線條 ,可以做的越加繁密(春秋的又勾陰線就比較出名)。

有時,會為了規避毛道的出現,或是崩缺的出現,人們會採用減地的方式,來增加紋飾的美觀度。

當陰線組飾琢玉,避無可避。於是,古人,也還是選擇了迎難而上。由於陰線槽細密,不易排水、排雜質。於是,不少高古玉器上的陰線槽邊沿的崩缺變得更加明顯。

原圖(上海博物館館藏)

原圖( 上海博物館館藏) 這倆,都是戰國了。

隨著年代後延,工藝更加精進,方式更加合理,或者坑口等等原因。表象都會不同。最好的參照就是同時期,環境相近所出土的東西。

具體事情具體分析。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飾迦]微信公眾號:shjia2017

「飾迦」致力於原創古董首飾設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飾迦 的精彩文章:

玩玉最讓人討厭的6種行為:說得太對了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文物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