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中國現存寺觀中唯一的五代壁畫遺作:山西平順大雲院壁畫

中國現存寺觀中唯一的五代壁畫遺作:山西平順大雲院壁畫

大雲院在平順縣城西北23千米龍耳山中。創建於五代晉天福三年(938),主殿大佛殿是山西保存下來的三座五代木構建築之一。

大佛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通面闊11.8米,明次間略同;總進深10.1米,山面次間約合當心間之半;平面接近方形。殿前無月台,前後檐當心間辟門,前檐次間安直欞窗。檐柱側角生起顯著。柱頭上於欄額之上加施普柏枋一材,此為採用普柏枋部件之始。柱上斗雙抄五鋪作,耍頭為短促的下昂形。殿內後槽當心間用金柱兩根,金柱上不施普柏枋,仍沿襲著唐制。梁架為「六架椽屋,四椽對乳用三柱」,上有駝峰、托腳承平梁,平樑上有駝峰、侏儒柱、大叉手、捧節令以承負脊。駝峰較小,侏儒柱甚細,是此二構件初產生階段的雛形。因無前槽金柱,縱斷面前後槽結構不一致。梁架上駝峰尺寸、形制各異,多達八種。殿頂明清補葺過,已非原貌,但少量瓦件可看出非宋元以後之物。殿內鬥、枋、替木等構件上還保存有一部分五代彩繪,是中國古建築中稀有之例。

殿內四壁原滿鋪壁畫,因康熙年間雨水浸泡,致使牆體倒坍,大部分壁畫毀壞,今僅內東壁、北壁東隅、扇面牆正背面上殘存五代壁畫46平方米。東北兩壁曾被後人以泥皮抹蓋,長期不為人所知。1962年,因殿頂漏雨而進行勘察時,發現泥皮下有色彩遺迹,隨即對此進行了清理,發現壁畫20多平方米。1993年,此殿落架大修時,又發現壁畫20多平方米。這些畫作,唐代畫風猶存,是中國現存寺觀中唯一的五代壁畫遺作。

整組壁畫在繪製技法上承襲晚唐時期流行的「焦墨薄彩」風格,線條濃淡分明,轉折有序,設色豐富,間施以瀝粉貼金。

脅侍菩薩與供養菩薩

北壁東隅殘存所繪內容不詳,依其神情舉止,應為脅侍菩薩和供養菩薩。

香積菩薩與侍者

諸菩薩肌肉豐滿,面相圓潤,旖旎俊俏。天王泰然自若,老者蒼勁豪爽,神將勇猛威嚴。畫面色彩除遍塗鉛粉外,多以青、綠、白、朱、黃為施,間以少量赭石。在冠帶、簪花、瓔珞、帔帛、飄帶及刀、叉、劍、戟等武器上,均加施瀝粉貼金,以增加畫面的富麗堂皇之感。

飛天

飛天,本名乾闥婆神,又稱香音神,為八部眾之一。此圖中飛天神態自若,面相圓潤,髮髻向後披拂,雙目凝神下視。項佩瓔珞,手捧玉缽,裝飾簡潔素雅,飄帶長裙依浮雲端,乘祥雲而翩翩起舞,翱翔於空,隨風起伏擺動,線條宛轉自如,自然洒脫,靈動飄逸,有「焦墨薄彩」之風格,「吳帶當風」之遺韻。

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

位於扇面牆正面當心的壁畫殘甚,從其邊沿處殘留的背光圖案判斷,應為原來殿內供奉的阿彌陀佛塑像背面的襯景。塑像現已不存,佛壇亦毀。現存背光圖案和兩側的菩薩像,其分別是觀世音和大勢至二菩薩,皆彌陀佛脅侍。兩尊菩薩為立式,神態端莊安詳,肌肉豐潤飽滿,花冠高豎,項佩瓔珞,裾帶纏體,高約1.9 米,下部殘缺。其分別執蓮花經卷和凈瓶柳枝,體態豐滿。

諸菩薩眾

維摩詰居於北側,穿戴魏晉士服,手執拂塵,倚坐在設有帳幔的座榻上,軀體前傾,下肢半曲半伸,面向前方,開懷暢談,神色悠然自得。可惜維摩詰面部已殘損。文殊菩薩居於南側,與維摩詰相對而坐,其結跏趺坐,頭戴花冠,胸佩瓔珞,面相端莊,舉止安詳,與正在辯論中的維摩詰的激動神情適成對照。其身後,各有菩薩、羅漢、天王、神將、侍從等。中央是香積菩薩、舍利佛、持花天女。八個伎樂天一邊奏樂一邊起舞,表現出超人的神態仙姿。

香積菩薩與擎花天女

據《維摩經》載:舍利佛因花黏身,心生不忿,欲同天女辯論。舌辯之際,天女說法,天衣無縫,舍利佛漸落下風,只得拿天女性別說事,問天女:「汝何以不轉女身?」天女大施神通,搖身一變為舍利佛,又將舍利佛變為天女,反問舍利佛何以不轉女身?舍利佛終得開悟:「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

擎花天女身姿挺秀,手托花盤侍立,似宮女裝束,蓬髮,花帶,金簪,長衫,腳穿雲頭履,腰系玉帶。《維摩經·觀眾生品》云:「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天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花散諸菩薩。」

▍版權聲明:

本文為大象佛學圖書館採集文章,由玉泉禪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玉泉Monastery

微信:dy-yuquanchansi

天台祖庭 智者道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修行要對自己有信心
湖北當陽玉泉禪寺戊戌年水陸聖凡修證普度大齋勝會開演序幕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