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史|中國古代很多文人崇尚素食,今天來聊聊中國古代的素食文化。

文史|中國古代很多文人崇尚素食,今天來聊聊中國古代的素食文化。

原標題:文史|中國古代很多文人崇尚素食,今天來聊聊中國古代的素食文化。



人類最早是吃肉還是吃素

中國古代經典著作《韓非子·五蠹》上記載,「傷害腹胃,民多疾病」的罪魁禍首就是「果蓏蚌蛤」。這其中,素果蓏還好說,葷蚌蛤最容易生事,主要問題是寄生蟲多,且容易變質。這還是河鮮,要是獸肉,就更不讓人放心,當時捕獵工具有限,人類與巨型猛獸應該是互為菜譜,我們能想到這樣一個畫面,狼蟲虎豹捕食了一個野味,人類敲敲打打,嚇跑了它們,甚至是乾脆跟在它們後面,吃一些二手的肉,人一旦感染,就是不治之症。所以,墨子說:「古之氏未知為飲食,時素食而分處」。他認為在人類學會食品再加工之前,只吃素食。



希伯來聖經中記載說,人類自諾亞時期的洪水之後才開始吃肉。這足以證明相對吃素,吃肉是後來的事。因為肉食除了病菌,相比較素食更難以消化,只能等到鑽木取火這一科技普及後,人類才敢放心大膽的吃肉,有了火,人類也可以憑藉火,更好的與猛獸搶奪野味資源。但是,肉類在人類逐漸掌握了烹飪技巧後,雖然成了公認的美味,能吃上肉的還是少數人,不是限購,而是特供。《禮記·王制》也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好在當時生態環境極其好,即便是在北方,到處都是湖泊,百姓們可以結網捕魚,但是想吃別的肉,不太容易,孟子支過招,號召大家「養雞豚狗彘之畜」,並且要做到「無失其時」,這樣的話,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


最早論述素食重要性的著作


在有肉吃的情況下,能夠意識到素食的重要性的著作,最早是《呂氏春秋》:「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



《黃帝內經》則認為最好的飲食搭配應該是「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補充一點,《黃帝內經》的作者肯定不是黃帝,成書比《呂氏春秋》晚,專家考證時間應該在漢朝,因為漢朝正是一個素食大發展的時代,原因是漢朝有更多的素食可吃。之前的素食,除五穀外,多為野菜。例如《詩經》里的荇菜,就是一種水草,想吃得下水撈,還得選來選去,「左右芼之」,頗費功夫;卷耳是一種菊科植物,只有嫩苗可吃,采大半天也裝不了一筐。


據說,兩漢時期,中原百姓吃的是麥飯,是在與匈奴的接觸中,才學會把小麥磨成麵粉,日後才有了餅,這才得以讓諸葛武侯南征的時候,不用活人祭奠亡靈,具備了饅頭的食材。也是在漢代,張騫從西域回來,引進了一大堆蔬菜瓜果,才大量增加了素食的食材品種。


最偉大的素食產生於漢代


最偉大的素食,產生在漢朝。豆腐行業有個祖師爺,就是漢代的淮南王劉安。劉安在歷史上算是個悲劇人物,本人才華橫溢,招賢納士,學呂不韋廣招門客,編了後世流傳的《淮南子》。可惜有人去漢武帝那裡告他謀反,劉安覺得身家難保,沒等漢武帝採取措施,便畏罪自殺了。



淮南王劉安

豆腐在漢朝其實遠沒有普及,技術也不成熟,凝固性和口感同後來的豆腐沒法比,因此還進不了烹飪主流。直到唐宋,才成了重要的素食。唐朝時還隨鑒真東渡傳到日本,讓日本人也學會了吃豆腐。豆腐在素食之中的重要性不必多說。在此引用孫中山先生的話:「夫豆腐者,實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素齋離不了豆腐,葷菜也歡迎豆腐;家常便飯離不了豆腐,滿漢全席也不能沒豆腐。在那些簡樸而又正式的宴席,豆腐更是不可或缺。舊時喪俗中,喪家準備的飯菜以豆腐為主,因為白色是喪事之主色,所以去喪家弔唁吃飯稱作「吃豆腐」。有些去幫忙的老鄉,忌說去喪家幫忙,就說是去吃豆腐飯的。說到紅白事,總有那種除了類似白蛋外,神志清楚,四肢健全不幹活而去蹭飯吃的,也說他是吃豆腐的。這樣流傳下來,「吃豆腐」又多了一層佔便宜的意思。


素食是從宋代開始專業化


素食是從宋朝開始專業化的。《東京夢華錄》和《夢梁錄》上多有記載。北宋首都汴梁已經有了專做素食的菜館,南宋首都臨安流行的素食有上百種,能當相聲《報菜名》說。尤其是南宋,雖然半壁江山,引來「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感嘆,卻也不能否認南宋在文化上的繁榮。文化的繁榮必然會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表現出來,本來,南方飲食就比較考究,再加上宋室南渡,一些北方人的到來,他們的飲食習慣又從另一方面豐富了南方的菜肴。諸多素食菜名中,帶「假」字的最多。例如「假炙鴨」「假蛤蜊」「假羊時件」「假驢時件」「假煎白腸」,說明老百姓對素食最追求的是能夠取代肉食,通過對視覺和味覺的瞞騙,以假亂真。像「奪真雞」,從名字上就透著一種咬牙切齒要把真雞取而代之的氣魄。據說這道菜完全用蔬菜和豆製品加工,形象和質地都非常逼真,切開整雞時,雞絲儼然可見。如此多的「假」字出現在素食里,總讓人感覺素食素得彷彿有些被動。還好,這裡的「假」對人的健康並無傷害,不像後來的假雞蛋。素食登峰造極,還是在清代,形成了流派和理論。


《隨園食單》專門有「雜素菜單」一節。純素的菜有「慶元豆腐」「素燒鵝」「茄二法」「煨木耳」「芋煨白菜」「香珠豆」「楊花菜」等。袁牧還借家廚王小余之口說:「一芹菹一皆珍怪」,將素食的美味提到極高的地位。薛寶辰於同治年間撰寫的《素食說略》,記述了二百多種素食,堪稱一部素食百科全書。


古代文人的素食比寺院清雅


中國古代文人大多浸淫於儒、釋、道多元文化之中,儒家的仁愛、孝道與清廉,佛教的戒殺護生與慈悲之心,道家的清心寡欲與淡泊自然,三者在倡導清淡飲食的問題上殊途同歸,使得文人對素食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而文人的素食相比市井、寺院的素食,又多了幾分清雅之味,值得細品。宋人陳達叟著有《本心齋疏食譜》一書,可謂一本風雅之至,充滿文學意味的素食食譜。此書記載了「無人間煙火氣」的素食二十種,每一種食物除介紹名稱、製法外,還作十六字詩文贊詠之。這些素食的名字都頗為風雅,製法皆簡單質樸,保留食物的清淡之味,如山藥名「玉延」,製法為「炊熟,片切,漬以生蜜」,作者贊其「山有靈藥,錄於仙方,削數片玉,漬百花香」。蓮根名為「雪藕」,讚詞曰「中虛七竅,不染一塵,豈但爽口,自可觀心。」又有荔枝幹名「瓊珠」,竹筍名曰「玉版」等等,文人雅趣盡在其中。



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記錄了山居人家清淡簡樸的膳食104種,其中素食有88種,原料多為山野所產的蔬果、菌類、豆類、花卉,並選用了多種葯食兩用的食材,如山藥、黃精、瓜蔞、麥門冬、百合、地黃、菊花等等。此書對菜肴的做法描述甚詳,如「山家三脆」「嫩筍、小簟(菌菇)、枸杞入鹽湯焯熟,同香熟油、胡椒鹽各少許,醬油滴醋拌食」,其鮮香爽口的滋味可以想見,又有詩讚曰「筍蕈初萌杞菜纖,燃松自煮供親嚴。人間肉食何曾鄙,自是山林滋味甜。」「松黃餅」是在春末取松花粉與煉蜜拌勻,製成餅子,作者贊其「不惟香味清甘,亦能壯顏益志」,是一種養生葯膳。



清代文學家李漁


清代文學家李漁對飲食的品鑒也頗有心得,在《閑情偶記》中專設「飲饌部」,論述自己對飲食的養生原則和審美追求。「飲饌部」開篇說道:「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其漸近自然。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吾輯《飲饌》一卷,後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儉,一以復古」,點明了李漁對於素食的倡導。書中對各種蔬食逐一講解,娓娓道來,頗富情趣,作者的人格追求和審美品味亦寄寓其中。在各種蔬食中,李漁對筍有著極高的評價,將之比作中藥里的甘草,謂「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則諸味皆鮮」,並論及筍的養生價值,「《本草》中所載諸食物,益人者不盡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兩檀其長者,莫過於此。」他還引用蘇東坡的名句「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風趣地說筍既能醫俗,亦能醫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天地 的精彩文章:

文史|中國古代成人禮
【專題文史】南明悲歌中的貴州印記

TAG:文史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