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父母的小院,最初的人間美好皆在於此

父母的小院,最初的人間美好皆在於此




家是什麼?你有多久未曾回去?那些曾陪伴在我們身邊的人與事,你還記得嗎?






蕎麥燈風是能吹滅的,但人心裡的那盞燈是吹不滅的。


——寧夏故事




在作家郭文斌眼中,這個伴隨他成長十幾年的小院就是他的心靈港灣。無論在外經歷了怎樣的風雨,一回到這個小院他的心中便充滿陽光。





【▲郭文斌:這個院子它給了我無限生命的一種豐富性的感染,我記得小的時候,眼睛一睜開,陽光從木窗戶打進來,太陽從那邊升起來的時候,你會發現在那個剎那間,時間和空間是不存在的,灑在這個院子里的月輝包括那些蜜蜂、那隻花貓,最初的那種人間美好都在這個院子里】




在這座位於寧夏六盤山腳下的小院里,最令郭文斌難忘的場景,無疑是農曆十五那天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製作蕎麥燈。在西海固地區這是一種古老的習俗,做好的燈盞要在鍋里蒸熟,等到月亮升起來的時候,放上清油點燃,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家人平安。這樣的夜晚,有母親忙碌的身影,有父親無言的凝視,有伯父母反覆的嘮叨,也有自己對於明天的期待。





【▲郭文斌:老人講我們點的燈叫明心燈,這個燈一點我們這一輩子就再也不會做錯事了,不會走錯路了,不會迷了。這些燈盞碗里,這些油盛上,但是終究這些油會著光,所以我就向父親母親申請,我說再添呀,不行,沒有了,只有一次】





蕎麥燈只能點亮一次,人的旅程也只有一次。但人們走過的路上總會留下一些難以磨滅的痕迹。

無論過去多少年,童年時期那些燈光與月光伴著蕎麥香氣的夜晚總是縈繞在郭文斌的心頭,仿若昨日。

他將這些包含著深情的畫面寫進了自己的小說《農曆》當中,並把它分別送給村裡的鄉親們,就像當年母親把蒸好的蕎麥饃饃送給鄉親們一樣,一字一句間都帶著樸實溫暖的祝福。





【▲郭文斌:我(母親)活著得時候沒有任何執著,沒有任何貪戀,走的時候也是很瀟洒。我父親就說了一句話,世上沒有不滅的燈。蕎麥燈風是能吹滅的,但人心裡的那盞燈是吹不滅的】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一口氣,點一盞燈。只要心中的燈不滅,思念的人就始終在身邊,不曾離去。

或許在每個曾經生長於此的人們心中,這裡永遠是他們的天堂,也是一盞會不斷賦予他們寫作靈感的明燈,照亮著他們通往回家的路。





【▲2011年10月10日,西吉縣被授予「中國文學之鄉」的稱號,如今西海固整個地區作家人數達400餘人,並獲得國家級文藝榮譽稱號達10餘次】




故事背景:


上世紀80年代,西海固地區相繼出現了丁文慶、慕岳、袁伯誠、范泰昌等一大批在全區頗有影響的詩人評論家,尤其以《六盤山》雜誌為核心,形成了一大批西海固中青年作家。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西海固作家群引起全國文壇的關注,區內眾多研究者也將目光投向這個現象,相繼提出「西海固文學」、「西海固鄉土文學」、「西海固現代鄉土文學」等概念。

「西海固文學」提出後,《朔方》、《六盤山》等文學刊物多次開展「西海固文學」研討會,引起國內很多文學大刊的關注。

著名文學評論家雷達和著名作家李敬澤分別在《走寧夏》和《尋常蕭關道》中都用了較大篇幅介紹西海固文學和西海固作家群現象,西海固文學成為外界公認的寧夏文化名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鑒 的精彩文章:

此人才華橫溢,一心想當男寵,武則天為什麼卻看不上他?
為什麼烏黑是古代最顯赫的顏色?

TAG: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