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劫波研究系列之五:區塊鏈框架

劫波研究系列之五:區塊鏈框架


劫波研究系列之五:

區塊鏈框架









(01)




契合宇宙發散與收斂的規律, 人類文明在分布與共識的交替中不斷演進。




區塊鏈將在很大程度上統一分布共識之間的矛盾,真正將我們帶入數字無界的時代。




(02)




2009年1月4日凌晨,第一個比特幣誕生了。如今十年過去,儘管關於比特幣、區塊鏈的報道早已掠過無以勝計的大街小巷,我們也多次聽說了中本聰的名字,但區塊鏈仍然如同隱藏在紗巾背後的女子——既讓我們渴求一探究竟,又總是那麼的模糊和顯得若即若離。




我們不斷試圖更深入地了解它,從不同的角度凝視它的存在,但區塊鏈的發展軌跡卻經常出乎我們的意料。即使是專業的從業人員和投資人,也不敢說自己能夠刻畫出其全部清晰的面容。更富有戲劇性的是,這名偉大的發明家「中本聰」在2010年4月最後一次在BBS上回帖之後,就徹底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03)




就是這樣一個神秘的技術,帶上加密演算法、區塊分叉、挖礦激勵等等一堆似懂非懂的名詞,被炒作成了最熱門的話題。一出出代表著財富與欺騙、真愛與謊言的劇目輪番登台,幣值起伏的同時,也伴隨著人們對於區塊鏈信仰的明明滅滅。




無論如何,聰明的人類還是敏銳地嗅到了蘊藏其間頗具價值的氣息:

一個看似在人人利己行為驅動下的系統,竟然可以產生難能可貴的統一認知。

過去的我們總是急著把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扔進數據計算的加工廠,我們給機器添加了各種美妙的演算法和模型,但承載著人類對更偉大文明追求的這條生產線,卻並沒有將數字世界的清晰簡潔一一回饋給我們的生活。機器正在被人類設計地越來越精密,但我們依然無法用它們驅趕恐懼和不安;隨著它的高速運轉,我們總是能聽到零件摩擦時發出的巨大而不和諧的聲響。




人類擁有許許多多的智慧,卻似珍珠一般各自散落。我們經常會面臨各自為政的情況,並因此遭受了太多的折損和低效;我們時常會忙於利益的爭吵,而把真正要做的事情拋諸腦後。一直以來,我們苦苦尋找解決之道,有關的著述也早已汗牛充棟,但效果並不如我們對於自然界規律的揭示那般明顯。



自人類誕生以來,我們似乎從未經歷過持久的和平與繁榮。我們曾經費盡心機建立起一個又一個文明的豐碑,卻因為缺乏信任和協調,總是在頃刻間便灰飛煙滅。

在宇宙發散與收斂的演化交替中,人類已然行走了數百萬年,可即便一同面臨過無數的艱難險阻,最終卻還是無法相互理解。




人類甚至已經要開始習慣這種情況,我們認為這種缺乏組織的割裂和分化也許就是世界的真相。雖然我們曾無數次期盼美好,也偶爾因為某個偉大的理想或號召有過短暫的協同,卻只有在激昂的宗教、藝術片段,或者外星人入侵的虛構故事中才能長久地感受到全人類的命運共通、心手相牽。




就在我們幾乎要失去信心的時候,區塊鏈的出現重新燃起了我們的希望。拋去那些邊角和八卦不談,我們的的確確在區塊鏈的世界裡目睹到這般規整的存在。看上去,區塊鏈僅僅是輕盈地把數據排放重新組合了一遍:

將它們存放進一個個前後單向相連的格子中(區塊),既不改變原本數據的採集方式,也不要求重新撰寫什麼智能模型的規則。






(04)




然而就是這個小小的變動,其影響力卻很可能如同當年我們發現宇宙間物質和能量轉換的奧妙一樣,對整個人類社會產生天翻地覆的影響。正如我們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中發現了「大」這個關鍵,

按照格子盛放數據,或許就是人類真正能夠邁向數字世界的開始。

這個設計看似不顯眼,卻可以一下子使得困擾我們良久的數據產生和流轉問題變得容易起來。




有時候,人類的故事總是那麼偶然而又奇妙,幾個簡單圖形的變化就可以一次次將進化之門撕開一個大口。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墨子第一次給自然界最完美的圖形圓形下定義(圓,一中同長也),人類也在數千年間將其用於運輸重物、材料設計和搭建防止侵害的支撐結構等。之後開普勒發現地球圍繞太陽是按照橢圓形而非圓形運轉,終於讓我們弄清楚了人類在宇宙中身處的位置。

而區塊的這個方形格子,有如一把寫滿信任的鑰匙,可以將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間的阻隔之門打開,從而再一次將人類文明向前大大推進。




我們終於長出一口氣,我們一直擔心所謂萬物數據化的世界是難以真正建構的,因為我們始終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大規模有效地將現實轉換成數字的方式。更多時候,人類只是在一邊積極嘗試,一邊等待那個讓我們跨越到下一個階段的時空隧道的出現。現在我們發現,原來只要把熟悉的一切改換成方形,就可以穿梭去更高維度的地方。




人類走到這裡,終於可以有機會再次眺望理想世界的模樣。我們開始設想將之應用於現代的文明社會,將現實的一切統統上鏈,並且儲存在一個又一個的區塊之中。

通過這樣,我們就能解決協作分歧、交易和利益分配等問題。

我們迫不及待的把公式最後一個參數代入,然後求得理想的世界:




理想模型=理想智能模型+區塊鏈




在這個世界裡面,

我們可以藉助區塊鏈降低成本、減小摩擦,向著完美的世界進發。

在電影《阿凡達》描繪的的潘多拉星球中,納威亞人通過辮子與自然之腦鏈接,以此無礙地讓數據上傳、下載和交互,彼此間共享所有的生命信息與能力。由於數據對每一個納威亞人完全平等透明,信任在這個星球可以瞬間達成,由此增進文明的協同與合作,製造出一個擁有極高智慧、規則和諧的社會。




區塊鏈技術或許就是我們這個星球的信任之鑰,它將徹底開啟人類步入信任社會的征途。

通過使用這把鑰匙,科技發明的成果可以越來越多地被用於促進發展,而不是衝突與對抗。

由於區塊鏈可以有效地統一發散的個體訴求與收斂的群體共識間的矛盾,如果將它用於人類的日常事務,發散的能量可以被更大的聚集,而收斂本身也不至於以發散的全部毀滅為代價。

通過數據的公開流動,人類社會可以不斷地接近類似潘多拉星球的情景,並有希望可以真正攜起手來,走出我們當今面臨的增長的桎梏,同時享受更大範圍的普惠和繁榮。




事情果真會如此發展嗎?恐怕僅僅憑藉猜想是無用的。雖然區塊鏈出現的時間不長,我們依然可以基於對事物發展普遍規律的理解去嘗試回答這當中的一些疑問。

既然演化的終局是創造出一個信任和共通的社會,我們可以將未來的時鐘撥反,從中抽象出得以實現這一演化的矛盾雙方,最後再看一看混沌的起源,這樣就可以大致推測出區塊鏈是否有可能將人類文明帶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我們將順著因果關係的鏈條溯源而上(也將藉助大數據的相關性),正如科學家推測說幾百年後的某一天南極冰川會全部融化,為了驗證其真偽,我們首先應該找出會讓這個結果產生的核心矛盾——自然和人為因素造成的全球氣候變暖。然後把變暖進程前前後後的各個部分全部分析一遍,比如自然發生的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變動(離太陽更近),物理學焦耳定律、電磁感應的作用,以及人類自己造成的大氣、海洋生態破壞和人口劇增的影響等等。通過詳細分析它們之間的作用規律,我們就可以大致判斷出冰川融化出現的可能性。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推測本身只不過能提供一些發展趨勢上的參考。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說過,由於混沌理論的作用,任何長時間的預測均是無效的,因而這裡說的推測不過是一種邏輯推演的結論而已。

宇宙無言而又混沌,人類能夠做的,往往只是通過思考得出一個模糊的遠景,而後再在具體路徑中去不斷地驗證和調整。

但我們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正是因為具備這種探究未來的好奇心,同時又有置身泥濘的勇氣。




(05)




與宇宙的發散和收斂相對應,在人類社會組織中我們將它們稱為分布與共識。

作為一對矛盾的名詞,人類歷史上從未在大規模的範圍內實現過二者的統一。

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如果想要更多人的利益都能夠被表達(發散分布),往往難以達成集體中一致的意見(收斂共識),從而影響行動的推進效率。當僅滿足少數人想法的時候,步調整齊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但我們又不能保證少數人一直能有明智的決定。




類似情景我們都經歷過:幾個好友商量去看電影,我們要麼聽一個人的意見,比如A決定所有人去看喜劇片,但有兩個人根本就不喜歡,這時候他們兩就看不到自己想看的電影;或者在中間找一個平衡,比如有人想看喜劇電影,有人鍾愛戰爭、愛情題材,最後選擇觀看大多數人傾向的戰爭片,顯然這種情況下也還是會有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損害。




推而廣之到整個人類社會,我們經常會面臨這一經典的悖論。由於我們無法獨自處理複雜利益交錯的問題,同時也為了推動社會的進步,我們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組織。從國家到公司,從協會到社群,我們會將權力授予這些組織,以代替我們做出部分問題的決策。

雖然我們盡量會兼顧分布和共識的共同利益,但由於本質上存在的矛盾,在不同時期,我們一般只能更多偏向其中的一方。




組織的建立成為了人類走向繁榮的基石,為了快速促成協作和信任,我們常常需要尋求當中某個中介機構或者第三方組織的幫助。這些機構和組織在為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時不時會摻雜自己的訴求,而這將可能損害到個體的權利。我們將自己的財產、信息等交託於它們,有時候並不是因為信任——經常不過是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或者有些情況下只是習慣使然。直至不好的後果發生,我們才幡然醒悟到這當中存在的巨大風險。




比如Facebook大量泄露用戶數據,以及攜程曾經出現的用戶個人資料和銀行卡信息流出的情況,都對數以億計的用戶隱私造成了極大傷害。

我們發現自己已經太過依賴這些中介組織,可真正到我們要摒棄它們的時候,又會陷入協作和信任的難題——如果沒有律師的見證,如何確保與我們簽訂購買合同的商家交付符合質量標準的產品?

如果沒有銀行的存在,誰又能保證收到我們錢款的對象不對此矢口否認?如果沒有各類大型網站為我們提供的一切,又如何與許許多多的朋友進行遠程溝通,或者在雜亂的機票和酒店信息中快速找到我們所需要的內容?






(06)




我們小心翼翼的生活在這個充滿了陷阱的世界上,不得不特別用心地看管好自己擁有的種種。在組織中,我們會因為模糊不清的分配規則口是心非,或者有限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合作的時候,我們需要耗費大量精力確認對方是否誠實,也經常會擔心自己的努力得不到應有的回報。那些大數據時代強大而設計精妙的組織,會留下我們的情緒、健康和財富信息,而後將其用於「推斷和預測」的素材,我們卻絲毫沒有從中受益。




在科技的幫助下,人類出於協作目的建立起的組織正變得越來越強大,每個個體的力量和這些龐然大物相比總是顯得那麼的渺小。面對這些大傢伙,無法分享到應得的利益可能還只是小事,

更可怕的在於,我們生活在這些自己親手支持起來的組織周圍,卻竟然缺乏在它們作惡的情況下足夠的約束能力。

我們曾經撰寫了無數的規章和法律條文,試圖劃定它們的邊界,但其實效果並不顯著。很多時候,它們可以輕易地對客戶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置之不理,甚至倒賣我們的信息謀取私利,卻得不到應有的懲罰。數字機器仍在運轉,但由於缺乏足夠的信心,我們最終還是無法達成更大的共識。




區塊鏈最大的價值就是用技術的手段為解決這一矛盾提供了可能,也即保證最大分布利益的同時,又可以讓共識高效達成。

具體的原理和論述我們將在今後的章節中闡述,在這之前,讓我們先來看一看分布和共識在我們燦爛文明中留下的足跡。以西方文明為主要討論對象,

我們將更多民眾、中等階級得以聲張權利的時期視為分布優先,用加粗字體表示;而將主要依靠一個偏中心化的機構(包括國家元首、官僚和貴族等等)代表組織進行決策視為共識優先,用非加粗字體表示。

儘管有時候下面這些階段之間的界限並不是絕對清晰,並且常常呈現複雜交錯的狀態,但還是可以近似地將它們分成兩個部分:




古代兩河文明、古埃及——希臘黑暗和君主時代、羅馬王政——希臘民主(主要以雅典為代表)、羅馬共和及羅馬元首制——希臘集權(斯巴達戰勝雅典後)及羅馬後期帝國(皇帝戴克里先的改革後)——中世紀教會統治——近代早期的文藝復興、大航海和宗教改革——專制主義——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和英國工業革命——民族國家興起——帝國主義擴張和兩次世界大戰——二戰後美蘇爭霸——全球化、美國主導和歐洲統一——反全球化……




需要再次說明的是,分布時期以發展個體利益為主要特徵,但並不意味著沒有集中決策的情況;共識時期採用效率優先的中心式管理,為了整體穩定性等訴求也會適當考慮分布。

通過仔細梳理歷史我們發現,由於無法實現融合統一,整個人類社會只能在分布和共識之間不斷的尋找平衡,二者在過去呈現出交替往複的局面。




此外,經濟、社會以及科學藝術等各個領域普遍都是在分布時期取得了更為長足的進步。

比如始於公元前6世紀左右的希臘民主時代,在哲學、數學、幾何和天文等多個學科上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其之前和之後的兩個共識時期各項發展則幾乎舉步維艱。又比如5世紀至15世紀的歐洲中世紀時代,集權盛行和教會統治延緩了社會的發展,其後是文藝復興和海外擴張重新激活了西方世界。




在文明內部也是如此,兩河文明和古埃及的絕大多數的高速增長分別集中在相對開放的蘇美爾、古巴比倫人統治時代和埃及中王國第十二王朝時期。例如古埃及在第十二王朝的統治下,通過與中間階層的商人、工匠和農民結盟並調動其積極性,有效的遏止了貴族勢力的無序擴張,為創造古埃及史無前例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07)




另一方面,整個人類文明的高度都是不斷向上提升的,在看似重複的歷史中蘊含了演進和迭代。

比如自1651年以來的專制主義時代,表面上與先前的中世紀君權統治無異:這兩個時期各國的君主、天主教會都大肆抓捕、屠殺倡導自由的民眾組織以及教派改革人士,但是專制主義時代的最大價值在於較好地結束了過去一百多年西方世界的持續動亂。




這個時期的多個政權都通過專制建立了強大的國家,同時積極引入法律治理——雖然仍然從屬在王權之下,但已經顯著優於毫無法律理念的中世紀,此外政治風氣相比中世紀也更加開明。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一定程度上自由的法律和政治環境給了同樣始於該時期的思想啟蒙以土壤,伴隨著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狄德羅等一批傑出人士專著的發表,為後來的法國大革命衝擊專制制度埋下了思想的種子。




我們同樣發現,

分布的產生往往出現在共識末期,這個時候由於分配不均和缺乏激勵,民眾已經無法獲得進一步的利益,整個社會的發展也明顯趨緩,此時我們偏向於用分布推翻原有小範圍的共識。

比如在美蘇冷戰剛剛結束的時候,各國通過貿易互通迅速全球化,也創造了較為長期的繁榮。




而在全球化基本秩序日趨完善的今天,以美國、英國為代表的一批資本主義國家出於本國貿易逆差增大、經濟發展放緩等原因,又傾向於重設國家和地區間的貿易壁壘,很有可能重新導致進入共識階段。

這種情況發生的核心原因在於分布的發展開始解決不了這些國家根深蒂固的矛盾,於是它們普遍採取了犧牲部分分布的利益以較快達成共識的方法。




總的來說,整體社會都需要通過為個體價值發揮提供空間以實現加速發展,因而在臨近的歷史階段,基於技術、人口、資本等社會產出價值的潛力相似等原因,往往是分布狀態下的社會更具發展潛力。實現每一輪共識的基礎是前一階段分布奠定的繁榮,而採用共識後有效解決各項問題,又為新一輪的分布創造了有利條件。

分布就是這樣不斷迭代,並且每一輪新的循環都會繼承上一階段循環留下的成果,人類也因此能夠不斷達到更大範圍和更高層級的文明。




(08)




人類就這樣在踉踉蹌蹌中向前發展,在分布和共識的轉換過程中,時常免不了屠戮和災禍。

人類至今難以打破這個交替的規律,痛苦來自於我們很難在長時間和大範圍內既保證足夠的分布,又能達成有效的共識,因而只能在兩者間反覆徘徊。

為此我們創造了宗教,期盼信仰能夠撫慰我們受傷的心靈。事實上,基督教在古羅馬的興起就發生在帝國開始走向衰亡,人們彷徨迷惘並且理想破滅的3世紀。宗教也讓苦難中的羅馬人民得以將美好的理想寄託於世。




東方的中國同樣符合這一規律,

五千多年的華夏文明因而呈現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發展軌跡。

與西方世界不同,出於幅員遼闊,民族構成複雜,以及農業生產需要依賴統一的調度等原因,中國傳統意義的治世往往發生在中央集權和疆域一統的時期。中國人推崇的儒家精神也主張實現國家政權高度集中,而被西方普遍認為能夠創設繁榮的純粹意義上的民主和議會制度在中國並不有效,這在近代中國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後仿效西方民主政體的失敗中已經得到了證明。


 


但也正因為中國長期以來過於偏重共識,導致了社會自主發展動能相對不足。在輝煌了兩千年之後,由於未能及時趕上全世界科技進步和資本主義生產力加速發展的潮流,中國在近代遭受了重大的外來侵略,整個國家陷入衰落,直到近幾十年通過開放才再次崛起。事實上,中國歷史上擁有最卓越成就的漢、唐時期雖然政權高度集中,但同時也是相對開明(分布)的時代,尤其體現在統治階層充分尊重各個民族、中下階層以及婦女的個人權利等問題上,這也是中國能夠創造舉世矚目的改革開放成就的主要原因。




從人類社會的全部歷史來看,能夠高度協同的廣泛的分布或許才是我們的終局,這種分布狀態將掙脫我們現在經歷的每一次分布過程中由於無法讓共識和信任不斷擴大,使得能量都不能長期持續的局面。

我們從生物進化的角度可以看到同樣的趨勢。達爾文的文字向我們展示了「新舊更替,適者生存」的世界,人類通過不斷的與自然界搏鬥,並將這當中的經驗和積累傳給更為多數的人群,成為我們今天獲得一切智慧的基礎。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中也揭示了生命演化的過程:我們整個的自然界是一個無序的分布系統,暗藏其中的是一隻神秘的看不見的手,這是一種沒有中心的權威控制的存在。分布的單位通過自我進化、管理和演進,並且彼此高度相連去完成自然賦予我們的工作。開放者將獲得勝利,中央控制長久是無效的,恆久的穩定不過是由持續的誤差所保證的一種永久臨跌狀態。




在凱文·凱利看來,無論人們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大千世界中原本的運轉規律。一片草原、湖泊,一個蟻群,一套計算機程序乃至整個人類社會,都是如此的複雜而難以捉摸。事物沿著這個無形的規律發展,並不遵照直線前行,而是像風一樣四散開來。於是人們只能簡化處理,不去試圖控制整個系統,而是積極融入,快速建立模型和進行短期內的預測。

人類組織的全部秘密在於,藉助某些輕微的見識,通過新加入合適的管理者和巧妙新工具,把三五十個勤奮而有能力的人組織成一個富有創造力的有機體,並取得遙遙領先的成功。






(09)




整個人類歷史就是這樣在對無序世界一點點規則捕捉的過程中,不斷的擴大我們分布所能掌控的範圍,將繁榮推向更為廣闊的領域和群體。

區塊鏈將強有力的助推這一過程的演進,至於人類是否真的可以走到那個終局,區塊鏈將能夠把我們帶到什麼位置,在它之後又將面臨什麼新的困難和挑戰,以我們目前的智慧或許並不能做出準確地斷言。




雖然並不十分清楚所謂終點,但人類從未停止尋求突破的步伐。為此我們發明了繪畫、音樂和各項藝術,記錄一個又一個美好的時刻。通過翻閱《加德納藝術通史》,我們發現藝術的發展軌跡同樣契合上述演進規則。從人類剛剛學會繪畫的幾萬年前,直至公元前5世紀,我們都只能做一些客觀世界的特徵描繪。我們將眼見的一切全部集中到一個平面之上,比如側臉上長出正面的眼睛,側視圖可以看到雙手雙腳等等,之後才逐漸產生了空間的概念。




公元前40年左右的羅馬時期,線性透視法和空氣透視法開始萌芽,前者指構圖中所有向遠處延伸的線條都匯聚於畫面中心的一點,以此可以暗示畫面的深度和距離;後者的運用則是讓畫作中越遠的東西越模糊。進入到文藝復興時期,隨著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裴爾等人對透視技法的嫻熟運用,繪畫藝術的立體感和真實感得到極大提升,並由此進入到「近代繪畫」的時代。




其後誕生於1872年的印象派,又通過將光與色彩的科學知識引入到繪畫當中,將人類帶入「現代繪畫」階段。

在作品的主題呈現上,我們也從古代主要描繪神和統治階層,以及基督和上帝,經過文藝復興、巴洛克和洛可可時期開始刻畫人類自身,自由表現人的情緒、動作,發展到浪漫主義時代對於底層人民生活的描繪。

到了印象派之後開始勾勒風景和一切自然所見,畫面的內容也從單調嚴謹,逐漸過渡到飽滿、華麗直至最後的全面表現自由。


 


音樂的發展同樣如此,從17、18世紀巴洛克時期以巴赫為代表的音樂主要為王公貴族所作,這個時代的音樂風格莊嚴、整齊,曲調波瀾不驚;歷經莫扎特、貝多芬表達更加豐富的維也納古典音樂時期,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浪漫主義音樂,逐漸將跳躍的音調和自由、奔放及想像力呈獻給觀眾,同時將民族、國家和多樣化的主題融入音樂,也把人類音樂帶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廣度。伴隨著作品主題和表現形式的更加豐富和多樣(分布),人類的藝術歷史也被渲染成一幅幅越來越明麗絢爛的畫卷,被譜寫成一篇篇更加磅礴大氣的樂章。




藝術為身心疲憊的我們帶來過不少的歡愉,但最重要的是激勵我們再出發的勇氣。進化是無情的,它容不得我們躺在功勞簿上,環境的變化會催促我們又一次上路,繼續風雨兼程。我們有時候甚至來不及收好剛剛搭起的帳篷,和朋友道一聲珍重,就要匆忙奔赴下一段旅途。但是人類就是在這樣的奔跑中揭開我們生活世界的神秘面紗,我們也因此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來自何方,又應該與誰相擁。




我們當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已經習慣了肥沃的草場,擁有了華麗的氈房和成群牛羊的很多人,總是很難捨棄所有。

但也會有一些生活在肥美邊緣的牧羊人,因為無所牽掛,也因為懷有遠行的夢想,背上簡單的行囊,繫上駝鈴就出發了。

照例他們會面對人們的嘲諷和譏笑,他們中一部分人也許會在路途中退縮、夭折,好在最後一定有那麼一群人能翻越群山沙漠,為我們找到更加清澈的星空、清泉,和遼闊碧綠的草原。




此時的區塊鏈技術,就好似兩千多年前「絲綢之路」上向西方張望的牧羊少年,雖然身處混沌之中,也不知道前面風景的具體樣子,但是他渴望能夠在天地間留下一串足跡,並且抵達到夢想的地方。

因為人類永遠懷有對明日的憧憬,我們就無所畏懼。我們可以淡然地面對風霜雨雪,並為新一天的太陽升起而歡呼雀躍。我們永遠滿懷期待,屬於我們的「明日邊緣」。




(10)




*文章為作者李凱龍原創獨立觀點。 未經授權, 禁止擅自轉載。




*李凱龍,劫波科技創始人兼CEO。




李先生就讀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和法學院獲得碩士學位,擁有香港中文大學mba及北京外國語大學語言文學學士文憑,並被公派到歐洲多個國家留學。李先生曾供職中美頂級的一/二級市場投資及基金;曾於騰訊從事研究與投資工作,期間在騰訊研究院擔任首席研究員;曾出任中國五百強佳兆業金融控股總裁助理職務,負責戰略業務規劃及金融/科技/消費板塊的投融資和運營管理。李先生還是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及研究生課程講授學者,並為清華大學院系校友會之理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霧滿攔江 的精彩文章:

看清楚近物和遠物,才能更接近事物的本質。
霧滿攔江微文故事大賽|謝謝你,給我講這麼好聽的故事

TAG:霧滿攔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