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這十句話,凝聚中國人的精氣神,值得我們仔細思考!

這十句話,凝聚中國人的精氣神,值得我們仔細思考!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是一句名言,傳播極廣,能量極大,向來是學習中國文化的人誰也繞不開的重要理論思想。

人們依據於大地而生活勞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據於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萬物;上天依據於大「道」而運行變化,排列時序;大「道」則依據自然之性,順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老子將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命規律精闢涵括、闡述出來。「道法自然」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規律。

老子的這句話是最合乎自然哲理和科學規律的名言,是中國文化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源頭。其中「道」「法」二字蘊含著深邃的文化精神,永存在中國文化的基因庫里。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周易·乾》。

這是說,這個宇宙天體,它永遠在動。「行」字,就是行走運轉的道理。「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告訴人要效法天地,永遠不斷地前進。我們做人要懂得乾卦的道理,懂得宇宙一切隨時在變,自己因此要懂得自強,要隨時反省,努力修養學問,要永恆的前進,不能停留。

自強不息是一種開拓創新的精神,所謂「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體現了中華民族頑強進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

3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出自《周易·坤》。

大地厚實和順,君子待人接物要像大地一樣,以厚重的德行來接納、負載。

君子在做人做事方面應該胸懷博大,寬以待人,積累道德,敢於擔當,這就是「坤德」,加上前面「天行健」的「乾德」,中華民族正是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天地之德」的號召下發憤圖強,一次次絕處逢生!

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出自《莊子·讓王》。

在堯時期就流傳著一首《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太陽出下地幹活,太陽落回家睡覺;挖井一口有水喝,開荒種田有飯吃。皇帝是誰?不知道!

這首歌謠的部分內容在好幾部書里出現,都表現了先民順乎自然、立足大地的生活方式,以及對田園農耕生活的自得其樂。

在《莊子》里把質樸的先民生活道家化了,更突出這種生活中體現出來的,與天地相往來的精神意義。

男耕女織的生活方式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培養了安土重遷、熱愛家園、樂天知命的民族性格。

5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出自《詩經·邶風·擊鼓》。

不管紅塵中有多少生死離合,我都會像我曾經對你說過的那樣,一定與你緊握雙手,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可以說中國人是最有家庭觀念的民族之一,父母健在,夫妻和睦,幾個兒女,平平安安,這就是中國人的天倫之樂。

古人留下了大量表達夫妻分散、親人離別哀傷情緒的詩文,都源於《詩經》中的一個約定: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正是這個約定使得多少夫妻度過艱難,繁衍生息,並由家及國,使得中國人成為全世界唯一以國家形態傳承,而又同根、同文、同種延續幾千年的民族。

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盡心上》。

窮困時要做好自己,發達後要利益眾人。

孟子的這句話,道出了儒家對於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方法論,就是首先要實現個人的生存和發展,再實現個人於社會的價值。

這句話與孔子說的「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一個意思,窮與達都是身外事,只有道義才是根本,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面對富貴,不被誘惑擾亂心意;面對貧賤,不會因之改變節操;面對威武權勢,不會屈服,像這樣堅持仁義之道,保持獨立人格,才叫做大丈夫。

孟子的這句話成為許多英雄豪傑、志士仁人的座右銘,鑄就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挺直的脊樑。

敢於放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王安石,宣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吟詠「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他們是一個個的「大丈夫」。

8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出自司馬遷《報任安書》。

人終久要死,但是死的價值不一樣,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則比大雁的羽毛還輕。

司馬遷不願死得「輕於鴻毛」,才忍受「腐刑」的奇恥大辱,只是要完成父親的遺願,寫作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巨著。

司馬遷的這句話流露出不屈的精神意志,影響了歷史上很多人的價值觀與現實選擇,文天祥以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王陽明以「此心光明,夫復何言」的遺言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林覺民以「為天下人謀永福」的信念捨身成仁……

9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儒張載的話。

這是北宋大儒張載的話。張載被後人尊稱為「橫渠先生」,所以這「四為句」也被稱為「橫渠四句教」。

「四句教」最能體現儒家積極用世的仁者情懷和有所擔當的大無畏氣概,所以廣為傳頌,用現代話語大致可以這樣來表達:

「為社會重建精神價值,為民眾確立生命意義,為前聖繼承已絕之學統,為萬世開拓太平之基業。」

10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出自梁啟超。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最早是在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軍入關。原句是:「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以八字成文的語型,出自梁啟超。

意為國家之事的興亡,保護國家不致被傾覆,是帝王將相文武大臣的職責,與普通百姓無關;而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顧炎武區分了「亡國」與「亡天下」:「亡國」是指改朝換代,換個帝王、國號;而「亡天下」是仁義道德已經蕩然無存,統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間也紛爭不斷。

顧炎武認為「保國」這類事只需要由皇帝及大臣和掌握權力的人去謀劃,但是「天下」的興亡,就是是「匹夫」(低微的百姓)也有責任。

顧炎武概括和深化了儒家的「民本」思想,這振聾發聵的八個字,其後在民族、國家危難之際都會一再被人吶喊出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婚姻不穩定,如何用風水來調整!四個風水原則必須知道!
這才是道教修行的鐵壁銅關!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