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四聖諦1 標七作意

四聖諦1 標七作意

四聖諦(七種作意)1

標七作意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四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四瑜伽處之二

廣辨往出世間道(辨七作意)

依止四聖諦境,漸次生起七種作意。

標七作意

如是已辯往世間道,若樂往趣出世間道,應當依止四聖諦境,漸次生起七種作意。所謂最初了相作意,最後加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證得阿羅漢果。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八(之上):「 自下第二明趣出世間,於中初結前生後,次辨七作意,後總結之。前中言漸次生起七種作意乃至證得阿羅漢果者。前三方便修了相作意,自了四諦十六行等種種相狀,四善根中修勝解作意以見道近於勝解心中修諦行故。於見道中修遠離作意,能盡見惑。於修位中修攝樂作意,進斷修惑取中二果及斷色無色惑,乃至非想八無間來是攝樂作意所作之位。觀察作意於修位中已斷未斷之處能觀察知,斷非想惑。第九無間道金剛喻定是加行究竟作意,盡無生智是加行究竟果位。文中寄相作分別,論實處處有七作意,就第二辨七作意修起次第中。若依頌中四句以判應分四。今據此文明七作意次第修起故,即為七段。」

前面的文說到(《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三),得了未到地定以後,有二條道路:第一條往世間道,就是在未到地定裡邊修七種作意,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非非想定。現在是往出世間道,「往出世道」。

「如是已辯往世間道」,這是結束前面的文,前面這一大段文,「如是」,已經說明了往世間道的經過、方法。「若樂往趣出世間道」,如果這位補特伽羅,應該指佛教徒說,他歡喜「往趣出世間」的聖「道」,就是往趣涅盤,超越世間,那怎麼樣辦法呢?「應當依止四聖諦境」,應該努力地學習,內心安住在苦集滅道四種聖諦的境界。「漸次生起七種作意」,怎麼樣學習四聖諦境呢?也是漸次地生起七種作意,那七種作意呢?「所謂最初了相作意,最後加行究竟果作意」,就是這七種作意。用七種作意來學習四聖諦的法門,有什麼好處呢?「乃至證得阿羅漢果」,成就了出世間道最初得須陀洹果,然後得斯陀含果、得阿那含果,最後證得阿羅漢果。

延伸閱讀:

1、《四聖諦略說》合集。https://mp.weixin.qq.com/s/9xGao1Flg9-HfKHtTeM98Q

2、《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出世間道凈惑所緣,復有四種。一、苦聖諦;二、集聖諦;三、滅聖諦;四、道聖諦。云何苦聖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說一切五取蘊苦,名苦聖諦。云何集聖諦?謂若愛,若後有愛,若喜貪俱行愛,若彼彼喜樂愛等,名集聖諦。云何滅聖諦?謂即此愛等無餘斷滅,名滅聖諦。云何道聖諦?謂八支等聖道,名道聖諦。當知此中,依黑品白品果因建立,故建立四聖諦。謂苦諦是黑品果;集諦是黑品因;滅諦是白品果;道諦是白品因,能得能證故。又苦諦如病初應遍知;集諦如病因緣次應遠離;滅諦如無病次應觸證,道諦如良藥復應修習及多修習。又苦諦苦義,乃至道諦道義,是如是實非不如實,是無顛倒非是顛倒,故名為諦。又彼自相無有虛誑,及見彼故無倒覺轉,是故名諦。

問:何故諸諦唯名「聖諦」?答:唯諸聖者於是諸諦同謂為諦,如實了知、如實觀見;一切愚夫不如實知、不如實見。是故諸諦唯名聖諦。又於愚夫唯由法爾說名為諦,不由覺悟;於諸聖者俱由二種。

3、《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七:複次,有四聖諦世尊為諸聲聞說是凈煩惱所緣境界,謂苦諦等,如前已說。問:若真實無顛倒相是諦相者,諸外道見、諸邪勝解、諸邪論等,非真非實並是顛倒,云何諦攝?若不攝者,彼應不感當來後有,應非苦因?答:雖非真實亦是顛倒,然說苦、集二諦所攝。所以者何?彼雖皆是邪性所攝,然即此邪性相,是真是實皆不顛倒,是苦性故是苦因故。

4、《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世尊弟子為斷如是聖諦現觀四種障礙,由三行相,任持聖諦。何等為三?一、由聞慧任持其文;二、由思慧任持其義;三、由修慧任持其證。此中,聞慧,如其所聞,能正任持,是苦聖諦,乃至廣說。又由思慧任持其義,謂諸聖者知其是諦,故名聖諦。當知此中由二緣故,得名為「諦」:一、法性故──由真實義,說名為「諦」。二、勝解故──由即於此真實義中起諦勝解,說名為「諦」。一切愚夫,但由法性得名為「諦」,非勝解故;若諸聖者,俱由二種得名為「諦」,故偏說此名為「聖諦」。又由修慧,於諸諦中獲得內證現量諦智,亦得證凈;由是因緣,於諸諦、寶遠離疑惑。諦智、證凈,更互相依,若處有一,必有第二。

5、《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七:四諦者,謂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何故作此論?: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有四聖諦。」雖作是說而不廣辯。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欲說之,故作斯論。

6、《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五:複次,四聖諦說次第者,謂由此故苦,此最為初;如此故苦,此為第二 ─ 此二攝黑品究竟。由此故樂,此為第三;如此故樂,是為第四─此二攝白品究竟。譬如重病、病因、病癒、良藥。又有差別,謂如世間遭苦次第,當知建立聖諦次第。所以者何?如諸世間曾所遭苦,即於此處先發作意;次於遭苦因、次於苦解脫、後於解脫方便,發起作意。問:諦義云何?答:如所說相不舍離義,由觀此故到清凈究竟義,是諦義。問:苦諦義云何?答:煩惱所生行義。問:集諦義云何?答:能生苦諦義。問:滅諦義云何?答:彼俱寂靜義。問:道諦義云何?答:能成三諦義。

問:如是四聖諦,為世俗諦攝?為勝義諦攝?答:勝義諦攝。何以故?於順苦、樂、不苦不樂諸行中,由自相差別故,建立世俗諦;由彼共相一味苦故,當知建立勝義諦。

問:何緣故說:「遍知苦諦」、「永斷集諦」、「觸證滅諦」、「修習道諦」?答:由彼苦諦,是四顛倒所依處故;為除顛倒,故遍知苦。既遍知苦,即遍知集;由彼集諦,苦諦攝故。雖遍知苦,仍為集諦之所隨逐,故須更說「永斷集諦」。言「觸證」者,是現見義。由於滅諦現前見故,不生怖畏,愛樂、攝受,是故次說「觸證滅諦」。若勤修道,乃能成辦所說三義,是故後說「修習道諦」。

7、《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六:「爾時世尊復告四人曰:『有四聖諦。云何為四?所謂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云何苦聖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乃至五取蘊苦。如此應知修習八聖道: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云何名集聖諦?所謂愛欲更受後有,愛、喜、貪、俱行愛,彼彼欣樂染愛,為舍離故,應修習八正道。云何滅聖諦?所謂愛欲更受後有,喜愛相應攀緣染著,為滅壞、休息、永沒、離欲、見證故,修習八正道。云何道聖諦?所謂八聖道,應當修習。』世尊說此四諦法時,阿若憍陳如證諸漏盡心得解脫,四人於此法中,離諸塵垢證清凈眼。

http://tripitaka.cbeta.org/ko/T24n1450_006

8、《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複次,苦諦如諸疾病,集諦如起病因,滅諦如病生已而得除愈,道諦如病除已令後不生。」

9、《雜阿含經>卷第十五·第三八九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所應王之具、王之分。何等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云何名良醫善知病?謂良醫善知如是如是種種病,是名良醫善知病。云何良醫善知病源?謂良醫善知此病因風起、癖陰起、涎唾起、眾冷起、因現事起、時節起,是名良醫善知病源。云何良醫善知病對治?謂良醫善知種種病,應塗藥、應吐、應下、應灌鼻、應熏、應取汗。如是比種種對治,是名良醫善知對治。云何良醫善知治病已,於未來世永不動發?謂良醫善治種種病,令究竟除,於未來世永不復起,是名良醫善知治病,更不動發。

「如來、應、等正覺為大醫王,成就四德,療眾生病,亦復如是。云何為四?謂如來知此是苦聖諦如實知、此是苦集聖諦如實知、此是苦滅聖諦如實知、此是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諸比丘!彼世間良醫於生根本對治不如實知,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不如實知,如來、應、等正覺為大醫王,於生根本知對治如實知,於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如實知,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名大醫王。」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15

10、《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四:「云何苦諦?謂生苦等,廣說如前。若略說者,如說一切生雜染事皆名苦諦。云何集諦?謂說一切煩惱雜染,及業雜染,皆名集諦。世尊就勝,唯顯貪愛;其勝因緣,如前應知。云何滅諦?所謂一切煩惱永斷,又此永斷由八種相,如前應知。此中愛盡離欲者:此顯有餘依涅盤界。永滅涅盤者:此顯無餘依涅盤界。云何道諦?謂資糧道,若方便道、若清凈道、如是一切總略為一,說名道諦。世尊就勝,依能攝受沙門果證,但略顯示八聖支道,名為道諦。」

四聖諦,其它參考:

《雜阿含經》卷第十六:第四〇七經至第四四三經。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1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心不相應行法」是什麼法?
《瑜伽師地論》禪修的障礙和對治(5):顯略義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