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心如憂惶,談何健康?

心如憂惶,談何健康?

管理界中流傳著一條「木桶定律(Cannikin Law/Buckets effect)」,內容大致是,一個木桶能盛多少水,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根木板;一個組織競爭力有多強,受制於其部門中最弱的一環。而最好的改進辦法,就是找到那根「短板」並加以提升。

如果視一個人的健康為「木桶」,那麼桶壁上的木板共有三大根,一是生物,二是環境,三是心理。

最開始三根木板都是短板,人類看不見微小的病原體,測不出缺乏的營養素,難以理解基因變異會導致遺傳病,離開了麻醉術與無菌術,外科手術也無從做起……能夠加長的木板,唯有「心理」而已。正如結核病先驅特魯多醫生所言,醫學實踐是「有時治癒,常常緩解,永遠安慰」。人的心理如此易受暗示,於是古代不分醫與巫,藥典堪比博物書。鱷魚的糞、木乃伊的粉、放身上的金屬棍……任何安慰劑都可能入葯,而接受假治療的患者會報告病情轉好。

第二根得到加長的木板,則是「環境」。後世的研究者一度大惑不解,為何真正有效的醫藥二十世紀才出現,白喉、麻疹、肺結核等諸多惡疾的死亡率卻早在十九世紀末便已開始下降。後來才發現,許多病人能夠自愈,是公共衛生、總體營養和避孕手段之功。

百年前現代醫學終於出現,第三根木板「生物」後來居上。治病的方向,也從「觸怒神明」、「受人詛咒」變成了各種生理異常——是基因?是外傷?是營養?是自身免疫,還是病原體入侵? 「心」與「身」被醫者分開看待。人心與大腦太過複雜幽微,查體檢測出的器質型病變多麼實在,那才是亟待開發的廣闊藍海。

醫學發展到2011年,全球人均預期壽命長達70歲 。「生物」與「環境」兩塊長板功不可沒。但不知何時起,一些慢性病已悄然流行。癌症、腦卒中、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意外傷害成了發達國家的五大死因。研究者也發現,心理改變行為,行為固化成習慣,而那五大死亡風險又與個人習慣密切相關——是時候再補補「心理」這塊短板了。

不妨先改變「心不在焉」。我們生活在勝者通吃的文化中,比起並無目標的「存在模式」,以目標為導向的「行動模式」無疑更能產出成功人士,但卻容易讓人對身體的感受麻木不仁。而如果一個人甚至難以察覺病徵,又談何管理健康?更專註外部世界的男性尤其需要注意,他們對自己身體的變化和疼痛更遲鈍,也更不願向醫護人員求助。而敏感的女性「患病率」更高,但卻有著更低的死亡率和更長的壽命預期。

再改變「壓力山大」。壓力之下的小鼠往往胸腺萎縮、消化道潰瘍、腎上腺素飆高。壓力之下的人類則容易出現潰瘍、偏頭痛和高血壓癥狀,也更容易抽煙喝酒三餐亂,熬夜失眠不鍛煉,這些行為都會削弱免疫系統。研究顯示,積極情緒讓唾液中的抗體含量增高,經歷人生重大變故的人淋巴細胞濃度則會下降。在壓力下表達的ATF3基因還會增加癌症轉移風險。同樣是鼻子里被滴入普通感冒病毒,高應激的人里47%會感冒,低應激的人里感冒的只有27%。

健康仍在可控範圍內的人,不妨試著增強自我效能感,也就是堅信自己能成功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唯有如此,你才有意願採納預防性的干預措施,比如鍛煉,比如戒煙,比如血糖偏高者遵守特殊的飲食規範。不過,如果罹患了癌症一類不可控的重大疾病,那麼無法實現的健康目標反而會讓患者更添痛苦,此時就要以情緒干預為手段,來盡量提升生活質量。

同樣是面對壓力,有些人將壓力視作威脅,採取「輕視、否認與迴避」策略,這在應對短期壓力時更加好用。有些人將壓力視作挑戰,採取「積極主動對抗」策略,面對長期壓力效果更佳。身體仍康健時,不妨盡量「向內歸因」,相信自己的健康會因為自己的選擇而有所不同,有利於激勵自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身患重病的話,則盡量「向外歸因」,畢竟,哪怕遵循一切健康建議,有人仍會患上無法解釋病因的絕症。即使生命已失去掌控,「活在當下」仍然可以提振情緒。對於健康管理來說,「最佳心理」其實取決於每個人的現實狀況,並沒有一定之規。

如今許多醫院都設有心理門診,不過,由於東方不存在「告解」的傳統,國人並不習慣與心理醫師交談。一些美國研究表明,亞裔美國人接受心理醫療的更少,中途退出率也更高 。然而,若你確實陷入心理危機,別忘了內觀認知療法適合抑鬱症,行為療法專治焦慮症,而嚴重精神分裂疾病則少不了處方藥物的幫忙。比起用吸煙喝酒來掩蓋問題,何不找個受過訓練、能夠保密的專業人士,先從聊半小時開始。

作者寫於2014-05-0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谷歌在華舉辦亞洲科技初創公司路演
一圖看懂個稅新政能省多少錢?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