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人浪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人浪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人浪」是足球場最常見的歡呼方式,本屆世界盃上幾乎場場出現。巨大的體育場內,一排排觀眾漸次起立,猶如海浪卷過看台。

人浪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很多人認為,「人浪」起源於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CCTV解說員劉建宏、段暄等就常如此介紹。「人浪」的名稱似乎也支持該說法,北美地區之外的英語國家,稱其為Mexican Wave:墨西哥波浪。

這是因為墨西哥球迷更加熱情奔放,在發達的歐美聯賽外拓展了新的體育潮流?

事實並非如此。「人浪」最早出現在美國,並廣泛傳播於北美,只是在1986年世界盃上,墨西哥人借世界盃的影響力搶走了它的冠名權。

除了「人浪」,球場歡呼文化中拉拉隊、DJ、隊歌、隊徽等都發源於美國,而最早的俱樂部、職業球隊出現在英國。今天世界各國的體育文化,幾乎都是建立在英美大眾體育的框架上。

【看台上的技術活】

我們可以從「人浪」的歷史講起。

1970年代末,「人浪」就零星出現在美國的體育場。很快,美國的大學聯賽就接過了「人浪」的旗幟,發揚光大。這並不令人意外,之前歡呼文化的另一重要部分——拉拉隊,就出現在1877年的普林斯頓,然後得到大學聯賽、職業聯賽推廣。

所有大學中,密歇根大學的「人浪」最為出名,除達到105000人的宏大規模,它的球迷還增加了「沉默人浪」、「噓聲人浪」、「快速人浪」、「緩慢人浪」等玩法,以調整氣氛,呼應賽場的變化。

不過,當時的「人浪」形式和今天不同。一種是兩側看台的球迷呼應著相繼起立,中間的球迷保持不動;另一種是自下而上的進行,而不是順時針漸次卷過看台。

今天的「人浪」形式,源於1980年代一場冰球比賽的失誤:部分球迷的起立明顯晚於其他人。此時,旁邊的球迷突發靈感,跟進了這一趨勢,這種失誤造成了新的視覺效果,環場一周的現代「人浪」從此誕生。

新的「人浪」形式雖不如之前豐富,但更穩定、流暢,它解決了20世紀體育史上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能動員眾多球迷熱烈而又有序地歡呼,因此很快被北美其他國家效仿,這才有了墨西哥1986年的大出風頭。

「人浪」本質上是一項群體技術。能發明人浪這種歡呼形式,前提是觀眾群體必須有強烈的團隊認同,並且有強大的自發組織能力,大學聯賽和高度商業化的聯賽都能塑造出這樣的觀眾群體。

人浪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拉拉隊和人浪、隊歌等歡呼文化最早都出現在北美大學聯賽。1906年就創始的NCAA(美國大學生體育聯盟),在各成員高校均有校園體育協會;球隊宣傳、後勤保障,乃至拉拉隊員選拔都由他們負責,有效地提高了球迷的動員能力。最初,北美的體育場都有體育協會的工作人員揮舞著旗幟,繞著球場奔跑來引領「人浪」。

人浪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NCAA全國各高校比賽很容易讓先進的組織經驗在協會間流傳。零星出現——組織者吸納——形成特色——全局推廣,這是拉拉隊、人浪等歡呼形式共同的發展脈絡,它也適用於其他運動。NBA球場播音員、拉拉隊、大屏幕三者協作的動員方法,網球、斯諾克等對球場聲音的高度控制,都由社會組織能力更發達的美國和歐洲發明,最後成為世界性的歡呼文化。

人浪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口號,歌曲,隊標】

最早的隊歌也出現在美國。1885年,波士頓學院的TJ·赫爾利創作的「為了波士頓」,被引為院歌,接著在體育比賽中傳唱。美國人對大學的高度認同,很快讓幾乎每一所NCAA球隊都有了自己的歌曲。

它轉而影響了職業體育。在商業運作和大眾傳媒的支持下,熱愛集會,喜歡結社的美國人將體育的社會凝聚作用發揮到了新高度——由校際認同推廣到區域級別。

歐洲的歡呼文化也非常發達,同樣也是地區性社會認同的重要紐帶。西甲的巴塞羅那隊,隊歌「El Cant del Bar?a」由加泰羅尼亞語寫成,標識加泰羅尼亞地區的獨特文化。德國的拜仁慕尼黑,球迷創作的歌曲名為「Stern des Südens(南部之星)」,體現的是對德國南部地域性認同。

人浪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中國球迷這種歡呼文化的差距在國際賽場尚不顯著。儘管口號只有「中國隊,加油!」略顯單一,但隊歌(國歌)、隊標(國旗)倒還算齊備,憑藉人數優勢尚可不落下風。一旦到了俱樂部賽場,這種差距就十分明顯。

無論是甲A還是中超,多年來幾乎沒有大眾熟悉的球隊隊標,甚至很多球隊的名字都無法讓人記住,因為球隊的冠名都賣給了贊助商,除長春泰亞等極少數例外,中國職業足球隊會因贊助商更替而頻繁易名。

贊助商把球隊當成廣告牌的做法,使得球隊很難建立穩固的球迷認同。1990年代初,很多中國意甲球迷因為電視轉播已能熟練地哼唱AC米蘭等隊的隊歌,中國甲A各球隊很快也有了名義上的隊歌,只是它們幾乎沒有被流傳。

或許是因為缺少球迷認同的原因,中國足球聯賽的口號品種極為稀少,從商業聯賽推廣開始,「傻X」和「牛X」這種無人刻意推廣的口號,很快風行中國(廣東球迷更喜歡用拖長的「丟」來表達)。而中國國家隊的比賽,1990年代最常見的口號則是「XXX,下課」。

2000年後稍有改善,經職業化改革的中超和CBA,在中國已經是最能調動地域歸屬感的體育活動,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一定的歡呼文化。2001年前後,上海的藍魔拉拉隊等已初見規模,北京的綠色狂飆也開始組織。這些球迷協會漸漸形成了統一的服裝和標語。

但過程非常坎坷並充滿不確定性。2004年,上海藍魔被足協叫停,最後在申花成為其主管,上海足協對其註冊之後,經過兩個月限期整改才恢復。現在上海申花又改名上海綠地,這支曾經中國最發達的拉拉隊,也要面臨隊名更迭帶來的認同上的困惑。

人浪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人浪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至於看台上,傳統的「加油」和咒罵之外,方言的融入多少豐富了中國的球迷口號,譬如山西的「鬧他」、四川的「雄起」,但這些口號並沒有因體育評論員們的讚許而被推廣。2012年,又出現了「換蘇偉」這種新穎形式。

2013年廣州恆大奪取亞冠,天河體育場全場合唱《海闊天空》,無數人熱淚盈眶。雖然這是一首流行歌曲,並不是隊歌。但至少這是一首粵語歌曲。對於大多數連市花都無法順利評選的中國城市來說,多一點地域認同,都是奢侈。

【世界最文明的觀眾】

不過,相比曾經連比分都不能提的體育文化,沒有像樣的歡呼並不是最糟糕的。

1970年8月16日,CCTV轉播中國隊與朝鮮隊的乒乓球比賽,一旦碰到要出現比分的場景,鏡頭立刻被切換。解說員忙著念卡片上中國和朝鮮的友好邦交歷史,每局比賽的比分不播報,最後的輸贏也不播報。觀眾為雙方的進球都報以鼓掌,最後,比賽在友好的氛圍中結束。

這是文革中第一次恢復國際比賽直播。此種友好的轉播模式持續了一年,直到1971年4月,美國乒乓球隊來華才播報比分。

人浪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除乒乓球賽場上的「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六七十年代籃球場上也有一句口號:「講友誼,為雙方鼓掌」,這種不分主客,進球一律鼓掌的奇特文化,往往讓來訪的東方陣營和第三世界友好國家的球隊,在比賽結束後才能理解是怎麼回事。

綠軍裝、勞動布、的確良們佔據看台,面色緊張的書記、指導員們保證賽場觀眾席上的紀律,於是,整齊劃一的鼓掌是球場文化的唯一標識。20世紀初由教會學校引入中國的拉拉隊、貼彩帶、樂隊助威等體育文化,早已消失得乾乾淨淨。

因為體育早已與娛樂無關,而是一項莊嚴的國家事業——「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所有比賽都被納入國家行政體系管理,它只允許培養國家層面的集體意識,不可能給各種天然的小集體認同留下任何空間。

這時的中國觀眾大概是全世界最文明的觀眾,不激動、無感情傾向、為所有運動員平等地加油助威。通常籃球、足球等大型比賽,賽前雙方會互相表示致敬學習,比賽時,麥克風前的廣播員不分青紅皂白鼓動觀眾為雙方加油。對於現場觀眾,很大程度上播音員扮演的是後來CCTV春晚的領掌員角色。

集體主義文化杜絕個人英雄主義的出風頭,所以球場上不可能為某個球星鼓掌,落後一方經常會獲得掌聲鼓勵。一般來說,最容易引發表揚和致敬的,不是耀眼的技術性表現,而是體現了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革命精神的行為——譬如受傷不下火線之類。

這種集體主義歡呼文化影響了一代中國人,球場觀眾的表情多少像安了一個開關,除非聽到廣播指令,否則公共場合不知如何表達心情。這種情形隨著文革結束才大為改觀。1980年代後,體育比賽逐漸增多,外來體育項目也在增加,涉及國家榮譽的對外比賽,人們已無須考慮政治覺悟,可以盡情釋放自己的熱情。

1985年5月19日中國足球隊輸給香港隊後,北京發生了球迷騷亂。次日《人民日報》和《新聞聯播》強調「這次違法事件是首都自建國以來體育比賽中發生的一起最惡劣的事件,性質是嚴重的,在國內外造成了極壞的影響,損害了國家的聲譽」,評論員認為「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年精神文明教育不夠」,騷亂被定性為「有組織的破壞活動」。

人浪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5.19事件是中國球場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水嶺。「文明看球」不但是官方的看法,也是文化人的看法。作家劉心武在其報告文學《5.19長鏡頭》結尾寫道:「倘若5.19那天球賽結束,看台上的中國觀眾都心平氣和地為雙方的精彩表演鼓掌,然後極有秩序地、迅速地魚貫而出,並紛紛微笑著各自回家,全世界和我們自己,對我們這個民族該做出怎樣的評價呢?」

此事件影響之一,是此後國內足球比賽時球場邊上站著一排背對球場的武警。不過,率領香港隊意外戰勝中國隊的郭家明教練卻認為球迷騷亂不但是正常現象甚至有積極的象徵意義:「從在球場裡面看這個球迷反映,已經看到我們中國的開放已經到那個地步。」

隨著體育文化在中國的日漸復甦,「加油」顯然已經不夠用了,但新的口號並未形成。1959年曾被取消的拳擊比賽經過一番思想解放後重新出現在中國賽場。這種緊張刺激的比賽確實令觀眾十分投入,但人們不懂得拳擊技術,而且「加油」不足以表達觀眾的興奮,最後,賽場人們本能地喊出了最響亮的口號——「打死他,打死他!」

相比之下,「換蘇偉」確實是很大的進步。

作者寫於2014-07-1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2018中秋國慶出遊大數據分析 預計將達到7億人次出行
別再用唾液治療外傷了,這樣做容易感染!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