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最好?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最好?

從小到大,我們的生活中都充斥著這樣一種神奇的生物——別人家的孩子,他不聊QQ,不玩遊戲,可以九門功課同步學,可以琴棋書畫樣樣通,他能考清華,望北大,可以成為團員、黨員、公務員,他可以幹得好事業,顧得好家庭,開得起好車,買得起洋房,似乎在父母眼中,別人家的孩子一切都是好的,別人家的孩子才是最符合自己胃口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才最聽話,然而真的是別人家的孩子更勝一籌嗎?

當然不是,但為什麼為人父母的如此偏愛「別人家的」,卻總是忽略了「自己家的」?兩個心理學上最簡單的概念或許就會給出答案。

【1、心理距離的視角】

心理距離是一種解釋美感的概念,它意指美感的產生,是來自於觀賞者主觀感知與藝術品之間的心理距離。心理距離概念的提出原本是為了解釋大眾的審美欣賞和美學原理,而如今,心理距離的概念已經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眾傳播中,心理距離存在於傳播者與受眾、傳播者與被反映對象等多個方面,它是構建傳受關係的基礎。正確認識和把握心理距離,是形成和諧的傳播關係、實現理想傳播效果的條件。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最好?

身態語言學專家們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有一種心理上的「警覺」,即人的「勢力範圍」感覺。每一個人以自我為中心,並向四周擴張、形成一個蛋形的心理防禦空間,一旦其他人侵入,就會引起他(她)緊張、警戒和反抗。越是陌生的人,彼此之間距離越遠,身體之間的間隔也就越大。反之,則心理防禦空間距離就會逐漸縮小。例如,正常的夫妻之間,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最為親密,所以他們之間的心理距離能縮小到零,即產生肉體間的緊密接觸。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心理距離影響人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也就是說,對於那些給人們心理上帶來越大壓迫感(心理距離近)的事物,人們看待它的角度就越具體。因此,在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中,因為沒有心理距離,父母在評價自己孩子的時候可以各個角度,從數以萬計與孩子發生的事情進行評價分析,如生活習慣,學習成績,有無特長等等,而對於別人家的孩子,心理距離的存在使得父母在看待他們的時候角度更加單一,也許僅從一件事或是一個方面的優異就會讓父母得出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這一結論。由於家庭背景、成長經歷等眾多原因,每個孩子的發展速率、認知能力、生活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孩子即時的、外顯的行為沒有優劣之分。所以父母應該多將孩子的現在與過去作對比,也就是讓孩子自己與自己比而不是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2、心理偏盲現象】

人們評價一個事物通常喜歡單純的倚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導致就像戴了有色眼鏡一樣,總是對身邊的人和事進行選擇性記憶和評判。這就是心理偏盲現象。家長總拿「別人家孩子」來和自己孩子做比較,就是源於一種「偏盲心理」。對身邊人的優點視而不見,對生活中的收穫熟視無睹。一些家長在這種心態作用下就會用「放大鏡」去看別人家孩子的優點,用「顯微鏡」去看自己孩子的缺點。從而認為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並由此引發焦慮和挫敗感。因此,家長應注意自己在孩子身上注意力的分配,也許不同的角度就可以帶來不同的收穫。

當今社會普遍認為,學習好的孩子就是優秀的孩子,其實這種過分單一的評價標準對孩子來說是極大的不公平。在孩子的世界中,學習只是眾多活動中的一項,有的孩子為學習好而驕傲,有的孩子為會彈鋼琴而驕傲,有的孩子為可以折出各種形狀的紙飛機而驕傲,有的孩子則為自己在遊戲中的等級最高而沾沾自喜。因此,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應該蹲下來仔細觀察孩子,發現他獨特的能力和特點,給予適宜的表揚和肯定,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發現屬於他的合適的方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給予他們正確的鼓勵與引導。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最好?

現代社會激烈的競爭不僅將功利、攀比的思想帶給了成年人,也帶進了孩子們的世界,人人都想勝人一籌,誰都不想落後,所以對於父母,孩子也成為了攀比的砝碼,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成為父母可以在眾人面前掙面子的條件。從父母的角度來說,這種對比一方面是對自己虛榮心的滿足,另一方面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激勵,然而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卻是一種對自己的否定與不認同。因此,作為父母不應該把孩子作為一種工具,望子成龍固然好,但是父母也應該看到孩子獨有的特點,盲目的攀比只會讓孩子不堪重負,即使是好心的激勵也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孩子沒有好壞之分,重點是在於父母如何塑造培養,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質,父母應該努力的去發現去感知,只有父母的認同才是對孩子最大的鼓勵。

(作者:路上的明信片)

作者寫於2014-07-1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孔子為何姓「子」而不姓「孔」,古代的姓與氏要如何區分
經驗分享:戒除奶睡抱睡,聰明的媽媽要明白這個道理!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