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把日子過成詩,她的家像一本讀不盡的書

把日子過成詩,她的家像一本讀不盡的書

把日子過成詩,她的家像一本讀不盡的書

把日子過成詩,她的家像一本讀不盡的書

把日子過成詩,她的家像一本讀不盡的書

把日子過成詩,她的家像一本讀不盡的書

主人: 虹影享譽世界文壇的著名英籍華人女作家、詩人,中國新女性文學的代表之一。1962年生於重慶。曾在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上海復旦大學讀書。1981年開始寫詩,1988年開始發表小說。1991年移居英國。代表作有長篇《孔雀的叫喊》《阿難》《飢餓的女兒》《K》《女子有行》,詩集《魚教會魚歌唱》等。曾旅居海外,現居北京。

人們總會對女作家住在什麼樣的房子里充滿了好奇,而如果當你面對的是敢於用筆直面殘酷,備受爭議卻義無反顧的作家、詩人虹影時,這種好奇心便會成倍遞增。然而,當你敲開虹影家的門,拋開那些來自書中的固有印象,步入她的真實生活,帶給你的卻是一番由內至外、自然而發的鳥語花香。

把日子過成詩,她的家像一本讀不盡的書

餐桌是虹影親自布置的,桌旗是她從潘家園淘回來的綉片,她很喜愛這種素雅、不扎眼的色調。桌上的菊花是虹影從市場買回的,打理花草綠植,是她日常最放鬆的事兒。

把日子過成詩,她的家像一本讀不盡的書

「我很愛做飯,只要吃過一道菜,便能做出來。坐飛機時,我很少吃飛機餐,都會帶自己做的餐食。」

還未進屋,綠意便已蔓延至公寓門外,架子上擺放著一盆盆綠植,成為最有親和力的待客景觀。虹影笑說這幾盆都是亟待「搶救」的綠植,「常有一些綠植快要不行了,我就將它們搬到門外晒晒太陽,竟又奇蹟般地活過來,特別有成就感!」言語間,你不會想到眼前這位保持著纖細身材、行事利索的女主人,便是那位在長江邊長大,以傳奇的個人經歷寫下了《飢餓的女兒》《好兒女花》的作家。進屋之後,仿若熟識的常客,並不急著參觀,我們坐在餐桌前待她整理剛買回的鮮切花,為綠植澆水,挑選好看的餐盤、桌布來布置餐桌……「不只是為了拍攝,平時我的生活也是如此。」她仔細修剪枝葉對我們說。每日打理花草,為家人烹調可口的飯菜,是她除了寫作之外的一門功課,「生活在一個賞心悅目的環境里,可以擴展我的思想。」

客廳的風格非常混搭,功能性和舒適度兼具,長沙發是虹影的先生買的,茶几和沙發椅都跟隨虹影很多年了。

「遊覽」虹影家,讓人意趣盎然。她的家沒有既定風格,每件傢具和物品都能開啟一段故事,等待著你去發現和探索。她用「中西合璧」來描述家裡的氛圍,而這個合璧不只適用於家居布置,也是對家庭關係的一種概括。虹影與英國丈夫、混血女兒生活在北京,每年亦要花大段時間在英國、義大利以及世界各地生活、遊歷。家裡的傢具和擺設,大部分都是她與丈夫從各自的舊房子裡帶來,也有一些是搬到這裡後重新添置的:丈夫從拍賣會留下的老書桌、她從潘家園淘來的老物件、家居賣場購置的餐桌、北歐風格的桌椅、旅行時帶回的紀念品……可謂一屋之內,匯聚了古與今、中與西,卻又因物件與主人之間的情感勾連而不顯得突兀。

把日子過成詩,她的家像一本讀不盡的書

中西合璧是不容易把握的事,每件物品都自有個性,需要主人的混搭功力和強大氣場去調和。這對虹影來說倒不是難事,打理生活,她很在行,並不遜於創作,正如她所言,「講究是對生活的一種判斷和堅持。」她修剪完花草,回到桌前與我們聊起她的生活經:「我從小就喜歡美好的東西,是美的收集者。我覺得美好的東西跟物質沒有關係,地上的野花、江邊的石頭、波浪、雲彩的形狀,一個人的眼睛,一個人的微笑,都是美的。美是穿越時間和空間的,不分年代,不分東西。」提起對美的感受,她若有所思,眼神中流露出作家與詩人那種與生俱來的敏銳執著。

把日子過成詩,她的家像一本讀不盡的書

柜子是虹影淘回來的老物件,柜子上的人像擺件和瓷器都是從潘家園淘回來的。

伴著她的話語,不由得重新打量這個空間,尋找那壓住氣場的關鍵一環:客廳里那一整面從地面到天花的書架,以及旁邊略顯渺小卻凝聚著精神力量的書桌,無疑給了最好的答案。滿滿當當的書架上,隱約可見虹影出版過的各個語言版本的小說,也有她近年來創作的兒童書籍。「我看書是分階段的,小時候喜歡文學大家,狄更斯、托爾斯泰、喬治·桑……第二個階段喜歡看哲學書,波伏娃、加繆……後來喜歡的書更雜了,有一段時間,我每天都會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圖書館裡讀一些關於房中術的禁書。」對於讀書,她並無禁忌,一如她曾備受爭議的小說作品,並不避諱的禁忌描寫,卻能直抵人心。

把日子過成詩,她的家像一本讀不盡的書

牆上的藝術畫是從義大利買回來的,這張老式書桌,是她的先生從拍賣會留下來的。

書架旁立著一張簡潔樣式的書桌,虹影每天給女兒做完早餐,送她去學校之後,就會回到這張書桌前寫作,一直到中午,下午處理事情,晚上的時間也是屬於女兒的,待她睡著之後繼續寫作。我們不能免俗地聊起了伍爾芙的那句名言:「一個女人如果打算寫小說的話,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那麼對於虹影來說,書房意味什麼?

把日子過成詩,她的家像一本讀不盡的書

虹影坦言:「在我的童年回憶里,是沒有書房的,我在路燈下跪在小凳子旁邊看書、寫字。那時候不像現在,我們回到家裡就要幫大人幹活,洗菜、淘米、掃地,沒有空看書,等有空了天就黑了,開燈太費電,只能去路燈下。所以我特別渴望有一張書桌,有自己的書房。我18歲離家出走去流浪,也沒有這種可能性,直到我到倫敦生活,才終於有了一間閣樓做書房。」

把日子過成詩,她的家像一本讀不盡的書

虹影每天都在這張簡約的書桌前寫作、工作。她說自己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用打字機、電腦寫作。

成長在物質匱乏年代的重慶,又因特殊的家庭背景,虹影曾在採訪中提起「殘酷的童年」激發了創作的慾望;而時過境遷,經歷了情感的起伏,遊歷了世界,擁有了偌大的書房,可愛的女兒,過著平穩而富足的生活。回憶起童年,她動容地講:「雖然我生在特殊的年代,有著特殊的背景,但我見識了很多善良、有光的人,他們給了我能量。如果你內心相信一種美好的東西,它永遠都會伴隨著你。」

把日子過成詩,她的家像一本讀不盡的書

虹影背後的書架上擺放著她日常翻看的書,以及她的小說在不同國家出版的版本。她說自己看書很雜,不同類型都有涉獵。

把日子過成詩,她的家像一本讀不盡的書

紅色如書卷般的條案是虹影淘回的老傢具,書架上的船模型是虹影和女兒、先生一起製作的。書架的右側懸掛著虹影在義大利為女兒拍攝的照片。「每個星期會讀3本新書,每天都會看一部電影,書籍和電影對我來說不是消遣,能給予我創作的靈感。」

故土重慶、旅居的英國、如今的北京,家的概念切換於不同的身份轉變之中,帶給虹影什麼樣的體驗?或許在她的夢中能找到解答,「我常夢見我在江邊奔跑,推開六號院的大門,看到以前的老鄰居都在,記憶貫穿著一生。很多人問我,『你有寫作障礙嗎?』我沒有,因為每次我回到重慶,記憶便會鋪天蓋地而來,經歷過的人和故事都浮現在腦海里。」

虹影的作品介紹

《飢餓的女兒》

把日子過成詩,她的家像一本讀不盡的書

這本書固然說的是一個年輕姑娘與她的家庭的事,但也屬於一個時代,一個地方,在最終意義上,屬於一個民族。這民族與我們西方人印象中的中國很不一樣,與我們了解的那一點「文化大革命」苦難相比,幾乎不可同日而語。《飢餓的女兒》貫穿的特點是坦率誠摯,不隱不瞞。

《英國情人》

把日子過成詩,她的家像一本讀不盡的書

虹影寫了一部攝人心魄的小說,寫西方人的偏見,寫生活的意義。其中的愛情充滿神秘,因此遠遠超越了凡人的俗氣。虹影的這部小說,她放棄了描寫自己的個人生活,卻沒有放棄她的祖國的歷史。她探討東西方之碰撞,以此批判西方之於東方文化的偏見。

《好兒女花》

把日子過成詩,她的家像一本讀不盡的書

好兒女花,俗稱指甲花,也稱小桃紅,是最易生長、生命力強,但也最卑微的花。母親的生前際遇如同此花。這本書是關於我婚姻的記憶,是關於我母親的故事,那些長年堆積在我心裡的黑暗和愛。

《小小姑娘》

把日子過成詩,她的家像一本讀不盡的書

這本書收納了虹影童年與少女時期的諸多難忘舊憶,《小小姑娘》既是虹影對已過世的母親的追思與致意,也是為人母后的虹影對昔日童年成長的一次溫柔回視。冰冷而飢餓的時代里,那些舊日的人和事,今日都成為了生命或苦或甜的珍藏。書中虹影女兒繪製的天真而奇異的畫作,更與其母神秘生動的文字相映成趣。

攝影 / Manolo Yllera

視覺 / 韓健

文字&編輯 / 雯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