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相撲與中國式摔跤

日本相撲與中國式摔跤

原標題:日本相撲與中國式摔跤


日本的相撲與中國式摔跤作為古老的徒手格鬥術,有明顯的傳統性和地域性,但又都具有獨特的魅力。兩種格鬥術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承接著兩國人民的文化情結。本文主要介紹日本相撲和中國式摔跤的起源發展以及文化承接的內容。


一、日本相撲


日本相撲,日語中讀作「すもう」(sumou),日本人視之為國技,被譽為國粹。相撲亦稱為角力、角觝。中國古代體育起源最早並且久盛不衰的項目,當屬射箭和摔跤,而摔跤起初就叫角力、角觝。《日本體育百科全書》一書說,日本的相撲與中國的角觝和拳法有相互關係。所以關於相撲的來源,有一種說法認為源於中國。


日本是一個比較信奉神靈的國家,相撲運動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古神話時代。據《日本書紀》記載,公元前23年,野見宿彌和當麻蹴速進行相撲比賽。這是關於相撲的最早神話起源。到5世紀末,相撲被廣泛應用於民間祭祀。日本第35代天皇就把宮廷內部的皇家衛隊組合,舉行過相撲大賽。6世紀到7世紀,日本相撲運動逐漸從寺廟、民間轉移到了皇家宮廷內部。到奈良時期,相撲運動在民間開始流行,宮廷相撲和民間相撲同時發展起來。一直到695年,日本的相撲運動開始用於比賽。相撲在日本的地位不斷得到提升,日本統治者任命的相撲運動員被稱之為「國要人」。728年,日本皇室組織了第一個全國性的相撲比賽活動,成立了「相撲節」。之後,隨著王權的衰落,相撲盛行於民間,成為民間驅除妖魔的儀式,在民間慶祝豐收和凶吉占卜等活動時舉辦相撲比賽。平安時代,現代相撲的雛形形成。821年,嵯峨天皇制定了相撲儀式,將相撲、弓箭和騎射運動並稱為三度節。平安末期,相撲運動用於武士訓練,當時很多日本相撲手加入武士,投身於戰爭中。鎌倉時代,武士盛行。相撲力士和武士被大量地訓練。在德川幕府統治時期,經常在寺廟開展相撲比賽,作為宗教機構募捐的平台。江戶時代,相撲運動經歷了高漲——禁止——解除禁令三個階段,一直到1684年,政府允許在寺廟空地進行公開相撲表演活動。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幕府和地方豪族勢力被降低,為此,難以有足夠的實力再舉辦相撲比賽,相撲運動開始衰落。近年來,隨著相撲運動的發展,在日本具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日本正著力於將相撲申報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相撲是一項始於禮、終於禮的不僅僅追求勝利的體育項目。日本相撲不只是一項簡單的體育運動,還是一種體現日本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文化。金舒鶯曾經說過「沒有觀賞過相撲亦或是道聽途說的人是不能理解相撲」是理所當然的,即使親眼目睹過相撲比賽的人也未必能看懂其中的門道。也許有人說,相撲不過是一項快速而激烈的運動,不過是體力和意志的較量而已,這種理解其實是不完全的,因為相撲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運動,它還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傳統和獨特的美學情趣,在深層意義上,它更是民族始終不渝的一種熱情,一種民族精神的體現」。日本相撲規則簡單,比賽時間短,勝負一目了然,符合思維簡單、生活節奏快的日本人的欣賞習慣,體現了日本人欣賞的簡單美。相撲運動具有樸素、古典美,相撲手與古典美人有相通之處。相撲運動反映出的日本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推崇日本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其程序和理解也符合日本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傳承中的社會因素使相撲在日本魅力不減,充滿生機活力。


二、中國式摔跤


中國式摔跤是我國古老的體育項目之一,古代稱為角力、角抵、相撲、爭跤等,是一種徒手的搏鬥。在原始社會,人們為了在與自然界進行鬥爭中求得生存,在部落之間的衝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和進行自衛,產生了古代的摔跤。


早在4000年前的黃帝時代就有了古代摔跤活動。到了周代,摔跤被列為軍事訓練項目。在《禮記?月令》一書中明確記載著,把摔跤、射箭和駕車三者列為軍事訓練項目。秦漢時期,摔跤不僅作為重要的一種軍事訓練手段,也是節日和宮廷內的表演項目。秦統一六國後,進行了「車同軌、書同文」等一系列的整頓,同時也統一摔跤名稱為「角抵」。從秦末到漢景帝的半個世紀中,摔跤活動曾處於低潮。一直到公元前140年漢武帝時期,摔跤活動又盛行起來。據《漢書?武帝記》中記載,規模最大的有兩次,一次是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里皆來觀」;一次是元封六年「夏,京師民觀角抵戲於上林平樂館。」秦漢兩代的摔跤形式已有了不同。三國鼎足之後,曹操曾大力提倡摔跤活動,除把摔跤作為訓練士兵的手段外,還列入百戲之內。唐朝歷經貞觀、開元之治,國富民強,太宗皇帝李世民以隋亡為戒,選賢任能、虛心納諫,社會經濟很快讓中國式摔跤得到發展,而講武、習武的風氣不懈,故摔跤活動在唐代的歷史上蜚噪一時,就連帝王也要上場助威,鼓勵士氣。據史料記載,唐朝時,每逢元宵節和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均舉行摔跤比賽,許多帝王不僅愛看,而且有的還是摔跤能手。唐朝末年,朝廷還建立了官辦的相撲棚,收羅和訓練摔跤能手,入選者稱為相撲人,每當朝會、宴聚、祭祀之時,相撲人專門進行摔跤表演。明朝把摔膠列為六御之內,作為軍隊作戰訓練的重要手段。公元1638年,明朝官員陳元贇為了復興明朝的天下東渡日本,求援兵於德川幕府,結果求援未遂,留居日本,於是把中國武術和摔跤傳到日本,後經日本改革和發展,成為日本現在的相撲和柔道。清朝武力起家,歷代皇帝大力提倡摔跤運動,因而現代中國式摔跤逐漸形成。此後各民族摔跤手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使摔跤技術不斷提高、完善,最終使其發展成為近現代中國式摔跤。1953年中國式摔跤被列入國家體育運動競賽項目,並在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上成為正式比賽項目。但是在1994年第七屆全會起被正式取消。近年來,伴隨著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呼聲不斷高漲,中國式摔跤又迎來了新的機遇。


中國式摔跤吸收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眾多因素,融軍事、娛樂、宗教等於一體。作為祭祀的摔跤,成為了人們溝通神靈的橋樑;作為娛樂的摔跤,在帝王和普通大眾的娛樂需求下豐富了技術形式,拓展了文化內涵,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的土壤中;作為娛神過程中,將「江湖藝人」的賣藝手段融入摔跤,成為人們娛樂身心的手段。然而,自從全運會取消中國式摔跤之後,這一項目基本轉入民間,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三、總結及反思

日本的相撲與中國式摔跤都是古老的格鬥術,現在逐漸發展成為兩國各自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日本相撲早在1909年被定為日本的「國技」,發展至今已經是一種高度職業化、市場化的運動,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根據最新日本中央調查社調查,相撲在日本最喜歡的運動排名中位居第三位。著名的相撲手都會受到國民的喜歡和崇拜,影響力可以與影視明星相媲美,日本相撲手也成為日本女性最想嫁的對象。而在中國,中國式摔跤缺乏專項經費,又因為我國體育運動的職業化、俱樂部化進程比較緩慢,面臨著巨大挑戰。同為古老的格鬥術,發展命運差別明顯。中國式摔跤要想在中華文化長河中屹立不倒,就需要我們共同努力轉變當前局勢。第一,讓中國式摔跤重返全運會的舞台。任何體育項目都必須通過高級別的體育賽事來擴大影響;第二,政府部門加大力度扶持,積極推進中國式摔跤進入學校體育教學;第三,藉助媒體力量積極向世界各國輸出,也讓中國摔跤館像跆拳道館那樣遍布各個國家。同時我們也可以借鑒日本相撲發展的經驗,統籌規劃,揚長避短,力爭中國式摔跤的振興發展,立志將這一民族體育項目發揚光大,從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功夫網 的精彩文章:

漫話武術技擊

TAG:全球功夫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