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走進桂林歷史傳說最多的伏波景區還珠洞

走進桂林歷史傳說最多的伏波景區還珠洞

原標題:走進桂林歷史傳說最多的伏波景區還珠洞


伏波山位於桂林市濱江路北端的伏波公園景區, 東瀕灕江,北臨疊彩山,西南與獨秀峰相望。山舊名波,因山前浸江濱,波浪 洶湧,有麓遏瀾回之勢,故名伏波。



伏波山


明代徐 淮《增建玉皇閣記》稱:「癸水門之北,有山突起,盤矗霄漢,俯枕江滸,波流縈迴,殆嶺 南一勝地也」。清代詩人張聯桂《伏波山放歌》:「城邊一峰拔地起,嵯峨俯瞰灕江水。江 流到此忽一折,百道灘聲咽舟底。」 傳說中,有漢代伏波將軍馬援征安南曾駐軍於此,因唐代建伏波廟 于山南, 故有伏波之名。昔有「伏波勝境」之稱。


伏波山笑和尚



伏波山上看灕江



觀音像


伏波景區最值得一看的是還珠洞。洞內石壁有石紋如紫白二蛟蜿蜒相向,中間有圓暈似珠,如二龍戲珠,故舊名 「玩珠洞」,宋代張維易名為「還珠洞」,張孝祥題刻於洞口,其由:一說昔有漁人入洞得 龍珠,後怕觸怒龍而將龍珠送還洞中;二說漢代馬援南征旋歸經此,船上載有薏苡,龍王誤 為珠,遂興風作浪,使之盡傾。以上洞名自唐宋以來均通相沿用,今稱還珠洞或伏波岩。傳說當年伏波將軍馬援南征回朝,用船運載買來的薏苡回中原作為藥用,路過這裡時,有人誣告他運的是從合浦搜刮來的珍珠,他為表明心跡,將「珍珠」倒入灕江,讓珍珠流回去,故名還珠洞。這個傳說還有其它版本。


還珠洞洞口


還珠洞原稱東岩,岩口東 向灕江,要乘船進出。


還珠洞石刻與塑像



還珠洞


伏波公園不寬,1990年公 園面積1.16公頃。感覺還是值得一走的。范成大在伏波山北臨水處建癸水亭, 成為宋代桂林水上遊覽的發落點之一,還在伏波山西麓建正夏堂。



還珠洞題字欣賞


還珠洞、大悲古洞等處現存的112件摩崖石 刻中,宋代石刻佔62件。明代在山頂建有龍王祠。民國36年(1947)辟 為河濱公園,並將疊彩山定粵寺大鐵鐘、鐵鍋移至山麓,別成一景。



試劍石


還珠洞內臨江洞口處有石垂懸而下,距地寸許,名試劍石。傳說這是漢代伏波將軍馬援的試劍處。桂林民間還流傳說:「石頭連,出狀元。」說這根石柱能伸會縮,一旦與地面連接,便有桂林人考中狀元。


試劍石上有石刻



"蓉鏡「題詞


試劍石前臨伏波潭,深不及20米,清澈如鏡, 倒影如畫,有「蓉鏡」之稱。



山勢陡峭,絕壁生樹


據史載, 唐代後期,伏波山是桂林佛教盛地,現還珠洞內尚存有唐大中年間(847—859)佛教摩崖造像 45龕219尊( 也有說是239尊)。 宋代,還珠洞臨江處被作為桂林水路遊覽的主要發落點,自此登舟南下可游象 山、雉山、南溪山,而北上可達疊彩山、虞山,橫江至對岸二江口入小東江,可覽七星山、 穿山、塔山,入灕江後又可經雉山游陽江,入西湖可觀西山、隱山,經朝宗渠過騮馬山、老 人山、鸚鵡山、回龍山、虞山,再回到灕江。



千佛岩大門


單佛像



群佛像1



群佛欣賞2



群佛欣賞3


抗日戰爭期間, 在伏波山南麓開鑿進入還珠洞的另一通道, 但比較狹窄。 民國36年 (1947) 6月28日市府決定把伏波山開闢為河濱公園,11月27日修築公園大門,並把疊彩山定 粵寺內的大鐵鐘和萬人鐵鍋移至伏波山腳下存放,園內建有市府花圃。


蔣廷松原創

元兵攻桂林3月難克為啥?250多人寧可粉身碎骨拒不降,真悲壯


桂北全灌大道龍鳳古亭一石柱有兩個字,眾說紛紜,你認為是什麼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探秘桂北 的精彩文章:

看廣西之最,分享八桂歷史文化與美景
探訪中央紅軍湘江戰役重要戰場隔壁山古村的戰爭遺址

TAG:探秘桂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