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人發明的一項制度,但被歐美人學去後,中國反而要向他們學習

中國人發明的一項制度,但被歐美人學去後,中國反而要向他們學習

原標題:中國人發明的一項制度,但被歐美人學去後,中國反而要向他們學習


根據1910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第11版中的「考試」一條說:「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製度是中國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的制度據公元前1115年的記載,以及,對已進入仕途的官員的定期考核據公元前2200年的記載。」也就是,在中國三千多年前就已經有考試一說了。


對於世界各國的孩子來說,考試一定是最不陌生的東西。從懵懂的孩童時期進入學校,一直到意氣風發的青年時代,考試貫穿了我們的學習生活。這一點,中國的孩子們更有發言權,國內的考試之多、形式之複雜,簡直讓萬千學子們想哭都哭不出來。


更要命的是,中國的考試太看重那一紙分數,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培養。最終,導致現在出現了許多只會考試的「人才」。他們沒有社會實踐能力和交際能力,離開學校這座象牙塔就是一張白紙,很難光靠書本上的東西生存下去。


所以,不怪說國外的教育方式比我們國內先進,或許,高精尖人才的培養我們並不輸外國。但是,在普通人的教育上,我們的教育理念還是急需變革的。只是說,在現有國情下,我們的制度已經是最好的了。 那麼,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


要知道,國內有很多人都在批評我們現行的考試製度,特別是高考,一考定輸贏的絕對以及當下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合理,東部資源數倍於西部,這讓很多人質疑考試的公平性。其實,別的不說,單說高考絕對是你參加過的最公平的考試了。


無論你是誰,只要你參加了這個考試,都有機會憑藉你之前十幾年的努力改變命運。有的人說:「幾張試卷就決定一個人的人生太不公平了。」但你要知道,除了這幾張試卷,多數人沒有其他的任何機會改變自己。有的人說:「考試太難。」要知道,古代人考試比現在實在是難太多了,更是稍有不慎,指不定連命都保不住。



古代的考試製度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科舉制度,古人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進入仕途謀取官位。而在科舉制建立之前,國家選拔人才的方式往往都和那人的出身門第相掛鉤,這就造成了權力幾乎都為世家大族所壟斷,這不僅沒有公平可言更不利於統治者的統治。故而,在隋朝建立起了一套新的選舉方式,那就是科舉制,天下仕子都可以通過由皇帝主持的考試踏入仕途。


古代完整的科舉考試大致分為五級:最高一級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而在這之中,最後一級考試的第一名即為狀元,由皇帝欽點。這代表了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最高榮譽,從科舉創立到最後一位狀元,一千多年的時間裡也不過出了六百多個狀元。


或許,從數字上你會感覺考個狀元也不難,那麼,我們就實際來說一說狀元之路的艱辛。


首先,讀書是必不可少的,而要想十幾年維持你在讀書上的花銷,你的家庭至少不能太差。歷史上,貧寒之家考上狀元的不是沒有,但那只是特例,真實情況是大部分的狀元都是出在中產之家。有了好的家境也不行,拋去作弊的因素,你自己也得足夠的努力才能通過這層層選拔。


好了,當你有了足夠好的家境、本人也上進努力,那麼,只要你先把前三級的考試通過了,就有資格參加會試了。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所有通過鄉試的學子都有資格參加。但這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會試的地點在京城,離得近的還好,可以慢慢複習等時間到了就行。


而離的遠些的人就不好過了,古代交通閉塞,偏遠地區的學子甚至要在路上用掉一年的時間,趕路的時間裡你也不能落下學習。而在這場超長的旅途中,什麼時候出發、選擇什麼樣的交通工具、要不要帶隨從、要不要人保護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期間,一旦某個環節出了差錯,就有可能錯過考試的時間,那樣的話,又得等上三年,即使財力跟得上,心態也崩了。之後,好不容易到了京城,馬上就要考試了,終於可以一展所學了。這個時候你還需要的就是運氣,那麼,什麼運氣呢?



有的時候你要賭主考官清正嚴明沒有舞弊之事,有的時候你要賭自己的名字是不是起的好。對就是名字,明朝有一位狀元邢寬,本是頭等第三名,就因為他的名字有邢政寬和之意,被皇帝欽點為狀元。而在他之前的那位老兄就比較悲催了,就因為他的名字里有一個字皇帝不認識,於是,就只能給邢寬老弟讓路了。

考上狀元那是萬中無一,考上進士有分配官位的資格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參加的科舉的考生里,更多的是暗自失意,等待三年之後再來。由此可見,古代考試真的是一件非常需要毅力的事,和那些金殿拔得頭籌的古代學霸比起來,我們還是太弱了一點。



之後,歐美人把科舉這一中國人發明的選拔人才方式進行了改造,使之成為讓中國這位發明者反過頭來要學習、「取經」的考試模式。西方結合當時的工業革命和民主、人權的需要,考試內容豐富而又科學,智力水平、知識結構、實用技能、心理素質,統統納入考試的內容。


並且,除了筆試方式,歐美「科舉」中最重要的是口試和面試製度的確立,比中國「殿試」,由皇帝一人御筆欽點手段,更為完善和科學。


參考資料:


『《大英百科全書》、《中國古代的科舉》、《歐美人也借鑒中國的「科舉制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指點江山 的精彩文章:

「侮辱敵人結果自取滅亡了」,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
吳三桂死後,吳家後代被趕盡殺絕,但有一支後裔跟陳圓圓逃跑了

TAG:指點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