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蘇軾:家是我最堅實的心靈支柱

蘇軾:家是我最堅實的心靈支柱

此時,無論你身在何方,仰望天上一輪皎潔的月亮,作為中華子孫,你會馬上想起蘇軾的那首優美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蘇軾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時寫的一首懷念弟弟蘇轍的詞。蘇軾與蘇轍兄弟情深。

作為兄長,蘇軾疼愛、欣賞弟弟,他說:「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吾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豈是吾兄弟,更是賢友生。」還常常說他的才華實在不如蘇轍,「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由。」

作為弟弟,蘇轍敬愛、仰慕兄長。他說:「平足之愛,平生一人。」「自信老兄憐弱弟,豈關天下無良朋。」「扶我則兄,誨我則師。」

自從父親蘇老泉去世後,兄弟倆更成為這世界上心靈和情感上最親近的人。奈何,自從1061年蘇軾任鳳翔府判官,蘇轍將他送至鄭州,兄弟第一次分手後,就總是天各一方,很少有機會見面。

蘇軾在杭州3年任期屆滿後,曾請示朝廷將他調至離蘇轍比較近的地方去,為的是兄弟能有機會常團聚。於是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到密州任職。

因當時蘇轍正任職濟南,兩地都在山東,相距不遠。然而,蘇軾到密州後,公事纏身,想見弟弟蘇轍一面的這一小小願望仍然沒有實現。

公元1076年的中秋,蘇軾與弟弟已經分別七年不曾相聚了。他面對一輪圓圓的明月,心潮起伏,對蘇轍的思念之情再也無法抑制,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是啊,明月是不會對人們有什麼怨恨的,卻偏偏在人們離別時如此圓滿皎潔,使人對親人的懷念之情更加痛徹心扉。然而世上的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天上的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情自古以來難以周全。

只要是我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在今夜與我共享這美好的月光,我也應該心滿意足了。

中國自古就是個重視家庭和親情的國度。在古代讀書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畢生理想追求中,家是放在第二位的。

在國人的傳統觀念里,一個人努力建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是他的責任和使命,也是他人生成功幸福的一個標誌。

家和萬事興,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個有愛、幸福的家是和諧社會的基本單元,也是一個人幸福成長、人格完善的搖籃。

一個人從小從家庭親人身上獲得的愛的支持和滋養就如同小樹苗獲得的陽光雨露滋潤一般,是他賴以長成參天大樹,抗擊雷電風暴的基礎。

蘇軾就是成長於這樣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小時侯,他的母親教他讀《范滂傳》,他說:「長大後,我若成為范滂那樣的人,您同意嗎?」母親說:「你能成為范滂,難道我不能成為滂母嗎?」這樣的母親,怎能教養不出三觀正的好孩子呢?

他的父親就是《三字經》里「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的人生榜樣蘇洵。

他小時候遊手好閒,二十七歲後幡然悔悟,不僅自己發奮苦讀,還認真教導兩個兒子蘇軾、蘇轍讀書。最後父子三人一同考中進士,史稱「一門三進士」,是千古文壇佳話。

他的弟弟蘇轍更是在蘇軾因「烏台詩案」罹禍後,學習漢代淳于緹縈救父的典故,上書皇帝:願免一身官職,為兄贖罪。蘇軾出獄以後,蘇轍前去接獄,特意捂著他的嘴,告誡他以後要三緘其口,切記禍從口出。

在獄中,蘇軾一度認為自己難逃一死,曾寫下兩首絕命詩,其中給蘇轍有:「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這樣感人肺腑的句子。其知心貼心非比一般。

曾經三起三落,被西方稱為「打不倒的小個子」的當代偉人鄧小平也說過「家是個好地方」。只要有家,有親人的愛,我們就會共同走過人間的風雨;即使遠遊千萬里,也心有所寄,情不孤單,會在這美好的月夜共嬋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孔子面前耍大刀:面對挑釁 我們該怎麼做?
一頓飯被打斷三次 這樣的周公你知道嗎?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