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盤點9月謠言:莫讓這些披著「科學求證」外衣的謠言拉低了你的科學素養

盤點9月謠言:莫讓這些披著「科學求證」外衣的謠言拉低了你的科學素養

秋意濃,天微涼。中秋佳節將至,你我忙著走親訪友,而通過各種渠道散播的謠言也沒閑著。點開「微信紅包」手機會中毒,「木耳打葯」不能吃,麵條加「膠」沒法吃……這些陳年老梗披上「科學求證」的外衣捲土重來,想要對它們科學判斷還真不容易。為此,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有關專家,逐一為您解答,以免您一不小心成為謠言的「搬運工」。

謠言1:點開「微信紅包」手機會中毒

每逢佳節,許多微信群都會盛傳一個「緊急通告」,該通告稱點擊「微信紅包」字樣圖片,手機就會中毒。

真相:惡意軟體不能通過微信傳播

根據警方介紹,這類謠言在2016年就在微信中廣泛流傳,此類誘導分享多數是通過層出不窮的新話題,藉助微信外部網頁,誘導或強制用戶分享,以形成爆炸性傳播的效果。各地公安部門也針對此類信息多次闢謠,但仍然屢禁不止。

「根據常識來判斷就是謠言,而且是幾年前的老梗。惡意軟體不能通過微信的渠道進行傳播,這與微信的安全機制有關。」安全專家李鐵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一般來說,惡意軟體通過郵件或轉髮網址、可執行文件等進行傳播,微信在安全機制上有對應之策。

李鐵軍介紹,當微信接收到陌生網址時,系統會自動檢測是否為惡意網址,這些網址就會被接入微信的雲鑒定,如果是惡意網址就會被屏蔽。當微信收到可執行程序時會自動重命名,用戶如果選擇下載,文件就會因為被改名而無法打開,這意味著病毒無法運行。

「如果是利用漏洞攻擊的文檔,往往是針對PC系統,針對手機的漏洞價值很高,黑色產業並不掌握這種高端攻擊技巧。普通網民根本不值得被這種工具攻擊。」李鐵軍說。

警方提醒,遇到此類信息不要盲目傳播,可通過官方信息確認加以辨識。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上網習慣和安全意識,不下載或安裝來路不明的文件或軟體。

謠言2:「木耳打葯」不能吃

走親訪友,難免會大快朵頤。然而,就是有些謠言讓您無法吃得放心。人們一聽到蔬果打了農藥,就會下意識地和「不能吃」掛上鉤。而這些「舌尖上的謠言」,由於公眾關注度極高,極易在網上形成病毒式傳播、發酵。

真相:打葯≠農藥殘留超標

這幾天,「木耳打葯」的視頻在朋友圈裡瘋傳,視頻中的人在一片木耳地里打葯。他聲稱,需要打好幾種葯,比如農達(除草劑)、殺蟲劑還有激素等等,一年至少打兩次葯,並表示自己不會食用自己種植的木耳。

木耳真如視頻中所說的要打那麼多農藥嗎?打過葯的木耳還能不能吃?

「木耳生長過程中,可能會遭遇病蟲害,需要病蟲害的物理、生物、化學防治,如果選擇化學防治,用化學農藥就是必然的。」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說,普通種植的木耳允許使用農藥,國家批准用於食用菌的農藥有10種左右。

針對視頻中出現的噴洒除草劑——農達,有人質疑,農達對木耳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如果將其直接噴到木耳上,木耳也無法生長,有常識的種植者顯然不會這麼做。

「據我所知,木耳種植者實際運用的農藥約有20種。」朱毅說。不過,她也表示,農藥殘留和農藥殘留超標是兩個概念,木耳最終的農藥殘留不超標,就不必擔心食品安全問題。

朱毅提醒種植者,木耳畢竟是食用菌,農藥用多了用猛了,可能發生藥害,適得其反會影響產量。針對消費者的焦慮,朱毅表示,相對於葉菜而言,木耳用藥總體是相對克制的。

謠言3:麵條加「膠」沒法吃

近來,一條「麵條被水洗後還剩下少許不溶於水的物質」的視頻走紅網路。消費者買了不同品牌的麵條用水泡一段時間,結果每個品牌的麵條都有膠狀物質形成。該名消費者在視頻中表示,現在好多麵條都加了「膠」,沒法吃了。

真相:「膠」狀物實為「麵筋」

一時間,「麵條成了有毒食品」的說法甚囂塵上。然而,很快「劇情」出現反轉,相關專家闢謠說明,麵條中為人誤解的膠狀物,實為麵筋——小麥中的蛋白質,是麵粉中的正常營養成分。

「麵條是麵粉做的,麵粉在水中浸泡後,當其中的澱粉和其他雜質全部被洗掉後,最後還會剩下麵筋。」朱毅澄清說,麵筋是小麥粉遇水後所特有的一種膠體混合蛋白質,由不溶於水的麥醇溶蛋白和麥谷蛋白組成,這就是謠言中所謂的「膠」。

「這些膠狀物並不是人為故意添加,不會產生任何食品安全問題。相反,它們是富有營養的蛋白質。」朱毅笑言,如麵包、饅頭、麵條、餃子皮等在水中浸泡清洗後,都會得到不溶的麵筋。一般來說,挂面中的濕麵筋含量越高,應該是蛋白質含量更高的麵粉做成的。朱毅提醒,麩質過敏人群要避免食用麵筋,因為麵筋就是麩質的俗稱。

謠言4:洋蔥、柚子皮可除甲醛

近日,一篇《阿里P7員工得白血病身故,生前租了自如甲醛房》的文章佔據各大新聞頭條,同時,也引發了一波巧除甲醛的「妙招」,有人說用柚子皮、綠植,還有建議用活性炭、用醋的。那麼,這些長期流傳的方法到底靠不靠譜?

真相:掩耳盜鈴可能適得其反

洋蔥、柚子皮可除甲醛,不少人在搬進新家前都曾試過這一土方法。據裝修業內人士介紹,這些方法屬於掩耳盜鈴,是用更加濃烈的氣味去遮蓋甲醛的刺激性氣味,讓人誤認為刺激性氣味沒有了,從而以為甲醛消失。

至於網上流傳植物如吊蘭、虎尾蘭、綠蘿等可以快速吸收甲醛,同樣是人們的一廂情願,用植物除甲醛對降低甲醛含量沒有特別效果!植物的呼吸作用很微弱,僅僅依靠它來去除超標的甲醛,非常困難。

而用醋來除甲醛,原理如同洋蔥和柚子皮一樣。有人曾專門做過實驗,結果顯示,醋本身對新房除甲醛效果近乎為零,一周封閉門窗用醋熏,反而導致甲醛囤積較多,出現了室內甲醛含量不降反升的情況。

那麼,如何才能有效避免和去除甲醛?業內人士介紹,減少甲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狠抓源頭,裝修中應盡量選用環保等級達到E0級的地板和板材,能用實木就盡量少用人造板材。此外,開窗通風可以說是成本最低且效果不錯的方法,能降低甲醛在空氣中的濃度,尤其是在高溫高壓陽光直射的天氣。

來源:科技改變生活

編輯:左常睿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智能城市催生數字化發展
野生近緣種喪失速度驚人,古老地方品種亟須「搶救」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