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科學會改變人類的愛情嗎?

科學會改變人類的愛情嗎?

在美國導演斯派克·瓊斯的電影新作《她》中,一位作家愛上了名為「薩曼莎」的人工智慧系統。此前,一名日本男子更是宣布迎娶電腦遊戲中的女性角色為妻,這個名為「姐崎寧寧」的虛擬角色出自日本任天堂一款遊戲《愛上愛》。由於這款遊戲配有語音識別軟體,這位男子可以和「妻子」進行對話、玩遊戲等簡單的互動。未來,這樣的場景會變得更加普遍嗎?人真的會愛上虛擬人或是機器人嗎?

科學會改變人類的愛情嗎?

愛上一個機器人

實驗表明,人們容易對無生命的物體產生依戀,這些物體並不一定有多麼可愛和富有生機。例如,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都很容易對機器人產生依戀。美國華盛頓大學的朱莉·卡彭特研究了美國軍人與拆彈機器人之間的聯繫,結果發現,即使那些軍人清楚地知道機器人只是一個工具,沒有意識和生命,他們也會給機器人取名,甚至在它們「死」後為它們舉行葬禮。

然而,依戀是一回事,這能和戀愛劃等號嗎?可以肯定地說,隨著虛擬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的應用和普及,人們的生活正在發生著改變,其中就包括人們的愛情生活。英國人工智慧科學家大衛·列維在他的一本名為《與機器人的愛與性》的書中預測,也許40年後,和機器人戀愛的事就會變得不足為奇。列維認為,到2050年左右,機器人會變得栩栩如生,酷似真人。

來自英國西英格蘭大學的艾倫·溫菲爾德也持相同看法,他指出:「假若一個會說話的人工智慧系統非常迷人,假若它令你認為它很懂你,那麼你就有可能和它發生密切的關係。」

儘管目前的機器人在逼真度方面還很粗糙,但有人對虛擬遊戲中的人物產生愛慕卻已經證明了科學家們的上述推測。列維認為,《愛上愛》中的角色是一個範本,此後的機器人將越來越靠近這樣的角色,所以它們將越來越像有血有肉的真人。科學家們還認為,對機器人或者虛擬遊戲中的人物產生愛慕雖然令一些人難以理解和接受,但對另一些人來說,這是有積極意義的,不失為一種福音。如果有些人不能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意中人,那些能夠表達愛意的機器人則為他們提供一種希望,讓他們生活得幸福一些。

愛是「大腦中的化學」

莎士比亞形容「愛是永固的標誌,它俯瞰風雨,永不動搖」。但今天的神經科學家有了建立在生物學和神經科學基礎上的思考,他們對愛的描述毫無詩意:愛是一種神經生物學現象,它來自人類祖先的生殖需要,其本質就是大腦中的化學。

說愛是一種「大腦中的化學」顯然是有根據的。近十幾年來,隨著新技術手段,包括核磁共振和X射線斷層掃描等技術的運用,人們對大腦的研究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這些研究揭示了人類愛的行為的神經生物學機制。例如,有科學家研究了戀愛者的大腦,他們讓這些人接受核磁共振大腦成像掃描,這種掃描會顯示大腦不同區域的血流變化。結果顯示,當「墜入愛河」的人看著他們心上人的照片時,他們大腦中的兩個區域就會特別活躍,而看著朋友和熟人的照片時則不會如此。

這兩個區域一個名為腹側被蓋區,那裡的神經元控制人們產生動機和獲得酬勞時的感覺;另一個名為尾狀核,其活動與愛的熱情有關。這兩個區域都是大腦獎賞系統的一部分,每一個腦區都有大量製造和接收多巴胺的細胞。多巴胺的釋放是戀愛初期「愛的化學」的重要特徵,它使人產生快感,和上癮的感覺相似。事實證明,當戀人們在一起時,他們大腦中的多巴胺水平就會飆升。但多巴胺並不主導整個愛情過程中的「愛的化學」,因為除了多巴胺外,大腦中還有其他化學物質參與影響人們愛的行為,其中包括腎上腺素和催產素。通常情況下,多巴胺和腎上腺素在戀愛的初期使人陷入「著迷」的狀態,但此後,它們的影響便逐漸退去,而催產素則會在此後接替它們使人類「愛的航船」駛入一條更為平穩的「航道」。

科學家將愛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性慾、浪漫的愛和長期依戀。性慾只限於對性的強烈渴求,浪漫的愛是對特定戀人的迷戀狀態,而長期依戀則是男女相互間建立在信賴基礎上的愛。各個階段雖有一些重疊,但本質是不同的,擁有各自不同的情緒、動機系統和相應的化學現象,而這樣的化學現象在科學家看來是可以用人為的辦法予以調控的。

「給我一杯忘情水」

有人認為,剛剛墜入愛河的戀人們的行為類似強迫症。例如,他們迷戀對方的某些細微之處,如頭髮或者簡訊中的「親吻」標記等等。義大利比薩大學的那特拉·馬拉辛提對比了剛剛墜入愛河的人和強迫症患者的大腦,結果發現,兩組人的大腦中都有一種異常罕見的低水平蛋白質,其在大腦中的作用是傳輸一種能調節情緒的荷爾蒙——血清素。

一年之後,這位科學家再度檢查那些戀愛者的大腦,結果發現這些人的血清素水平增加了,而這些人也表示,他們已不再迷戀其伴侶了。這一研究表明,血清素水平的增加緩解了戀愛者的「迷戀」程度,當人們給強迫症患者使用能增加血清素的藥物時,他們的強迫症病情就會緩解。科學家由此推測,增加血清素的藥物或許能幫助人們減輕「迷戀」的程度。例如一種名為「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的抗抑鬱葯就能抑制極端的情緒,使浪漫的情感紐帶難以形成。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抗抑鬱葯阻斷情感紐帶是他們不想要的副作用,但對於那些因「迷戀」過度而倍添煩惱的男女來說,這卻正是他們想要的效果,這種葯很像解除他們煩惱的「忘情水」。

人們還觀察到,與陷入熱戀的人們相比,那些渴望讓逝去的愛情「死灰復燃」的人,其大腦中涉及依戀情緒的「腹側蒼白球」部分會顯得更加活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活躍逐漸減少,而人們的依戀感也隨之衰退。這預示「腹側蒼白球」的活動與人們的那種對愛情的「依戀感」是有關係的。於是有人預測,也許在未來,人們可以通過減少「腹側蒼白球」的活動來加速「依戀感」的消失,從而使受其困擾的人儘快地從過去的情感傷痛中走出來。

也許通過藥物人為地調控大腦中的「愛的化學」的確是有效果的,但這是否意味著人們遇到了情感困擾就非要使用藥物呢?顯然不是這樣,例如鍛煉身體也可以增加體內的多巴胺水平,而身體接觸和社會互動則會促進催產素的產生。

總體來說,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愛情生活有了更多的選擇。未來的人們也許可以更多地使用藥物來解決情感問題,人們還可以藉助虛擬技術和機器人技術來尋求愛的慰藉。然而,這樣的選擇會不會帶來新的問題呢?畢竟情感是非常不同的東西。

(作者:松園)

作者寫於2014-08-2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據稱MH17是被BUK擊落的,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導彈?
烈日炎炎,汽車空調怎麼用最科學?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