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說不盡的屏風秘事

說不盡的屏風秘事

它是中國人遮不住的千年風雅

它上得廳堂上得高牆

還上得了皇帝的床

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傢具

也是中國最有文化內涵的傢具

它記載了漢唐華章

留下了魏晉風骨

它讓歐陽修愛不釋手

也讓顏延之猝然長往

幾千年後

當它隨歷史一同消亡

它背後的故事

依然被後世談論著

訴說著銘記著

《十八學士圖之二》| 明 杜堇

中國最古老的傢具,既不是凳子也不是桌子,既不是床榻也不是几案。答案讓人意想不到,居然是屏風!

上古時期,人類從穴居走向平原,開始「構木為巢」,過起半穴居式生活。《易經》對這段歷史有詳細描述:「上古穴居而野,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為了避免野獸侵襲,人們用樹枝紮成一個木排把窗戶堵住,再用一根木棍支撐著。後來人們把這個工具稱之為「坫」,而坫就是屏風的始祖。《說文解字》中對坫的解釋為:「坫,屏也。」也就是說,坫就是屏風。

周代,屏風是周天子的專用器具,作為等級和權力的象徵。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發展,屏風又被賦予了濃厚的文化內涵。

屏風對中國人的心理影響十分深遠,這與中國人自古以來的處世哲學密切相關。古人講究含蓄,奉行中庸之道,注重隱私,不事張揚。因此,每個人都能從屏風上找到自己需要的功能。

《弘曆鑒古圖》| 清丁觀鵬

皇帝把屏風作為權力與尊嚴的象徵,大臣們把屏風作為警示自己的工具,文人雅士則把屏風作為藝術品,擺放在案頭欣賞,每個人都在屏風上注入了精神寄託。

然而,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屏風背後發生的故事,遠比屏風本身更加精彩,更加耐人尋味。

《玩古圖》|明 杜堇

在古代,屏風很是重要的傢具。因其精美、古典、靜默、掩映,自然而然與文學結緣,其中最典型的要數大詩人白居易。

白居易小時候身體瘦弱,但很聰明,全家人都喜歡。他長到半歲時,母親不斷抱他到屏風前看畫,給他念畫上的字,他都暗暗記在心裡。

隨後,只要大人念出屏風上的字,他就能指出那個字來。因此,白居易從小就被鄰居視為神童。

白居易天資聰穎,仕途平順,令當時大多數鬱郁不得志的文人都心生羨慕。及至晚年,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嘗盡世間百態後,歸於平淡的白居易,正以平和自適的心境安享天倫之樂。

有人曾將其雕繪在屏風之上:

須白面微紅,醺醺半醉中。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

卧疾瘦居士,行歌狂老翁。仍聞好事者,將我畫屏風。

從詩句中我們能看到被畫於屏風之上,微醉清曠的白居易。

據說,白居易家中還有一種「不紋不飾,不丹不青」的素屏風。白居易也以素屏居士自稱,除了表達他對屏風的喜愛,也向世人昭示他不隨世俗的品性。

白居易 | 圖片來自網路

唐朝滅亡後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史稱五代十國。當時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和楚國,但因多次出兵使國力衰退,最後敗於後周。

南唐大臣韓熙載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動蕩的年代裡。他一生坎坷,在宦海里幾度沉浮。南唐前兩位皇帝對韓熙載頗為器重,任命他為中書舍人、戶部侍郎。但李煜即位後,韓熙載的命運發生了變化。

韓熙載性格狂傲,引起了李煜的猜忌。韓熙載索性不再上朝,每日在家中宴飲狂歡,縱情聲色。

李煜非常想知道韓熙載都在家中幹了些什麼,於是就派宮廷畫師顧閎中潛入韓熙載家中,並且把他的生活場景都一一畫了下來,成就了流傳後世的《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韓熙載晚年生活放縱,每當有賓客來都先讓仕女與之嬉鬧。或調戲,或把客人的鞋帽脫下來,隨後他才緩緩走出來,與客人把盞言歡。

李煜派人把韓熙載醉生夢死的生活描摹下來,可能是出於善意,使其自愧,幡然醒悟。但他未必能窺探到韓熙載的內心世界,更無法理解他縱情聲色背後的真實原因。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韓熙載儼然看清,中原王朝日漸強大,終有一日會揮師南下,國破家亡已破在眉睫。雖心懷大志但不被重用,無奈只能借聲色麻痹自己。

聽樂、觀舞、歇息、清吹、送別,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為後人留下了一幅南唐時官宦人家的真實生活場景。全卷一共有五段,每一段以一扇屏風作為自然隔界,使每段畫面都可獨立成章。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韓熙載坐的是三屏風床榻,三面圍屏上都是山水畫,前面則立著一個大座屏,可見當時南唐末世的紙醉金迷。

韓熙載身為重臣,歷經南唐三代帝王,他如何不知道偏居一隅,只顧觥籌交錯的南唐已處在搖搖欲墜中。在他死後六年,後主李煜被俘,南唐滅亡。

《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南唐 李煜

慈禧與屏風的故事見於《清朝野史大觀》,其記載,當時宮中賄賂風行,為歷史罕見。

大臣每日向皇帝問安一次,內侍所賄五十金。宮廷近臣及外省官員,覲見皇帝,或進獻,或觀劇,都要像內侍行賄,稱之為「宮門費」。家境不太富裕的,往往要搭上俸祿,家境貧困的竟因此而喪命。

慈禧太后生辰,王公大臣照例要進獻如意和貢物,由內務府內監遞進。光緒二十年,有一位名叫剛毅的大臣進入軍機處,他向慈禧太后進獻了制鐵花屏風十二面。

慈禧太后 | 電影劇照

制鐵花工藝興起於康熙年間安徽蕪湖,在當時非常獨特。因為慈禧太后收到的貢品實在太多了,懶得一一查看。

剛毅見自己的貢品被埋沒在一堆賀禮中,沒有引起慈禧的注意,就動了一個心思。於是就向慈禧的貼身內侍行賄。

隨後內侍便將剛毅進獻的屏風放置在宮中御道一側,這裡是慈禧上朝的必經之路。

一天,慈禧的御輦經過這裡,內侍便高聲奏道:「剛毅進屏風,鐵花殊精奇,老佛爺曾覽否?」

慈禧太后出行 | 圖片來自網路

慈禧聽到後就下了御輦,來到屏風前仔細觀看。用鐵來做花、作畫,她早有所耳聞,也見過類似的器物,但都沒能引起她的興趣。

剛毅進獻的這套做得栩栩如生,慈禧越看越喜歡,便命內侍把屏風搬至寢宮。從此,剛毅受到慈禧的賞識,「眷遇益隆」,很快就升任軍機大臣兼禮部侍郎。

從某種意義上說,屏風是歷史的道具和背景,有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由於屏風參與其間,甚至改變了結果。

慈禧太后 | 圖片來自網路

在中國古典傢具中,屏風承載了最深厚的歷史文化,屏風的形制與屏芯上所反映的內容都帶有鮮明的歷史烙印。

商周的屏芯繪製的是斧紋,漢代的屏芯裝飾著漆畫,隋唐的屏芯寫有名家書法和繪畫,宋代的屏芯鑲嵌山水畫石,明清的屏芯裝有雕漆、螺鈿、百寶嵌、緙絲等等。

屏風伴隨著中國文化,有過輝煌的過去。但中國歷史進入民國後,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屏風也開始走向沒落。

清康熙 款彩富貴壽考花鳥博古折屏 (局部)

其中,玻璃的廣泛使用是屏風走向沒落的重要原因。當清滅亡後,中國進入民不聊生的軍閥混戰年代。

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戰亂後,廣大百姓普遍陷於極度的貧困之中。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早已沒有閒情逸緻去購置欣賞屏風了。此時的屏風,只有在官僚富商的深宅大院中,延續它們的生命。

近代以來,由於特殊原因,屏風遭到嚴重破壞。至此,屏風已走到窮途末路。

小座屏

屏風重回人們的視線中,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有了飛躍發展,當手機電腦成為人人的必備之物時,懷舊風也開始悄悄蔓延。

人們又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這個曾經在歷史上,給人以無限遐想的器物。

人們發現,屏風身上所承載的文化,以及它本身散發出來的無窮魅力,對現代人仍具有無可抵擋的誘惑力。

但終究時過境遷,如今只能在茶館、高檔酒店窺見屏風的身影了,但屏風穿越千年的風華和古人的隱逸智慧永存世間。

「屏風絕句」

屏風周昉畫纖腰,歲久丹青色半銷。

斜倚玉窗鸞發女,拂塵猶自妒嬌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坑文化藝術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的床,此處安心是夢鄉
粉紅

TAG:老坑文化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