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怕擠不是上海人,月票忘帶不要緊丨市民歷史

怕擠不是上海人,月票忘帶不要緊丨市民歷史

原標題:怕擠不是上海人,月票忘帶不要緊丨市民歷史


本文轉自企鵝號: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微信公眾號: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ID:SHerLife)


在計程車流行之前的很長時間裡,上海公共交通的主力幾乎只有公交車、三輪車以及輪渡。


而今天的上海,擁有著全球排名靠前的城市交通系統。光是上海地鐵,就已成為全球運營里程最長的城市軌道交通網。

不僅是出行方式,這座城市的效率與便利,早已滲透進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高效、自律與淡然、煙火氣息毫不違和地相融,無論哪個年齡段的人,都能在浩瀚壯闊的都市底色中,找到自己與這座城市的契合點。


今天,我們來聊聊這部城市公交票史。


當被背後一股大力推上車,張同文(化名)搖晃了兩下,穩住自己的身子,感覺緊貼著後背的車門艱難而緩慢地合上。


這時,他心裡舒了口氣:格記(這下)上班不會遲到了。


擁擠的車廂就像是個沙丁魚罐頭,售票員卻還有本事在其中穿梭,一邊擠一邊喊著:「上車請買票,月票請出示。」


像張同文這樣的上班族,大多買的是月票,六塊錢一本,划算又方便。


月票每個月都要換張貼花,售票員查看的就是這張貼花有沒有過期。


月票上的貼花


每個月都要更換


售票員是要檢查的


沒有月票的就要買票。


那時小小的一張車票上,印著幾十個數字,代表每個站頭,售票員會在那個所對應的數字上用票夾夾一個洞。


那是1980年代的上海,公共汽車是最普遍的出行工具。


和在化工廠工作的張同文一樣,當時大部分上海人的上班時間都是早上8點。


在早高峰時段6點至7點45分,公交車非常擁擠,往往等了幾部都擠不上去。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乘公交人擠人的場景


隨處可見


車廂擁擠,你推我搡之間,有時難免發生口角。


上海人「打相打」(打架)是不大會有的,但「促掐」(損人)的話還是要說兩句的。


「怕擠坐三輪車去。」這是在公交車上吵架時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句話。



時間再往前推一點,在1970年代,計程車還未盛行之時,三輪車是公交車之外的另一種交通工具。


張同文記得他讀書時,有一次晚上突然肚子絞痛,爸爸背著他走到弄堂口,大叫一聲「三輪車」。


不久就見一三輪車夫把車停在面前。「快點去仁濟醫院!」爸爸一邊說一邊上了車。


張同文痛得臉色煞白,但還是看到了三輪車夫用暴著青筋的雙腿蹬車的樣子。

那時的三輪車師傅一般年紀都比較大,他們會專門揀小馬路騎,七兜八彎之間,就能把人送到目的地。



大達服務站


是上海最後一個


三輪車服務站


/俞新寶 馬仲器 俞永俊 攝


在此之前,黃包車自1873年從日本引入,翌年投入運營後,曾是老上海重要的交通工具。


不過1920年代,一個車行的技工對黃包車和自行車進行了巧妙嫁接。新的交通工具三輪車誕生後,漸漸就取代了黃包車。


根據資料顯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三輪車至少有5000輛。


三輪車是在計程車風行於世後,漸漸退出歷史舞台的。等到1995年,全市註冊的營業三輪車僅剩9輛了。


隨著三輪車淡出上海市民視線,「怕擠坐三輪車去」後來被「怕擠坐差頭去」、「自己開車去」這樣的話語代替。


不過再怎麼怕擠,在第一條地鐵建成之前,上海市民還是大多乘公交車出行。


1981年1月25日,解放日報上發布了一條消息:1月份,上海全市有119萬多人購買公交車輛月票。


上海公交月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8年。


當時,英商電車公司在《字林西報》上刊登了發售月票的廣告。每張售價8元,相當於156市斤大米。



1955年的


上海公交車月票


八十多年後,一張月票乘遍上海的歷史結束了。1996年元旦,月票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在月票正式停用的前兩年,上海市民已經開始使用另一種票證乘車了。


張同文記得,當時他買了一本公交預售票,5角一張,一本50張。


公交預售票是上海公交總公司在1994年10月15日發行並啟用的。


在交通發展的許多節點上,上海總是引領著其他城市。


在這一年,公交售票方式也發生了改變,上海率先在三條公交線路上實行無人售票方式。



無人售票車出現後


一些車輛掛出


「自備零錢 不設零找」的牌子


/張春海 攝

張同文記得,剛開始坐無人售票車,不知道要把車票錢放到哪裡。


有次沒準備零錢,放了5塊錢進票箱,只能在車門口等著,把其他乘客的車費當找零。


「有點尷尬,後來買『本票』(預售票)就沒這個問題了。」



公交預售票在使用了15年後也完成了歷史使命。


市公共交通客運票務結算中心宣布,從2010年1月1日起,停止發售公交預售票。


當時的上海市民已更多地習慣使用感應式公交智能卡,也就是俗稱的交通卡。


不過在1990年代,張同文還沒有使用公交卡。


「格辰光(那時)公交有公交卡,地鐵有地鐵卡,過江有輪渡卡,出租公司有各自車隊乘車卡。如果要用卡的話,要備好幾張,不方便。」


後來,這種煩惱是被一張小綠卡解決的。

2001年,對於上海的城市公共交通而言,是「付費模式和出行規矩」大變化之年。


一張身份證大小的「綠卡」,悄悄地改變了上海人的生活。



如今交通卡已從「小綠卡」變為「小紫卡」


使用範圍


也從僅限上海拓展為多個城市


/賴鑫琳 攝


越來越多的上海人發現,已經離不開這張卡了。坐公交、叫出租、乘地鐵、過輪渡、上輕軌、走高速,瀟洒一揮、輕鬆付費。


對上海人來說,接受新生事物並不費勁。


很快,交通卡方便、快捷和衛生等優點顯示出來。短短兩年間,就售出了500萬張。上海市民從中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


城市的發展帶來交通的升級,交通網路推動城市的前行。在上海,這樣的默契尤為明顯。


張同文現在已經退休,但他在家閑不住,女兒給他在手機上安裝了「Metro大都會」APP,告訴他,可以掃碼坐地鐵了。


這用專業的術語來講,叫「刷碼過閘」。



如今乘坐地鐵


只要一部手機


即可「刷碼過閘」


/竺鋼 攝


張同文很感慨,如今,連十多年前看起來很先進的交通卡都不需要了,一部手機,就能解決所有出行問題。


今年初,上海地鐵開始全線試行刷碼過閘。


這意味著以後坐上海地鐵,再也不用擔心忘帶卡和零錢,也不用排隊購票了。


在「Metro大都會」App中綁定支付寶,刷碼乘車後,還能產生螞蟻森林能量。


一份報告顯示,僅今年6月,上海因為地鐵、騎行、步行等方式低碳出行產生的人均螞蟻森林能量就超過了1.4噸。


一部手機、一個小小的二維碼,不僅輕鬆搞定人們的出行,對生活的影響也無處不在。


從醫院挂號到體檢預約,從三金查詢到拍證件照……這些過去需要出門跑腿才能辦成的事,都被手機里一個二維碼「包辦」了。


未來,以科技為橋樑,小小的二維碼還將連接無限可能,助力城市升級。


畢竟,這座城市的溫度與氣度,不在那些摩天大樓與霓虹燈中,而在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里。


科技於細微之處打磨著城市的品質,呵護著那份不被注意到的暖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申網 的精彩文章:

韓少功、蘇童、龔曙光現身上海書展 暢談《日子瘋長》

TAG:騰訊大申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