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專訪瑞士國家形象委員會主席:我們需要展示瑞士真實的模樣

專訪瑞士國家形象委員會主席:我們需要展示瑞士真實的模樣

「通過產品我們可以改變對一國的固有認知,比如中國可以多說說阿里巴巴和華為的故事。」日前,瑞士聯邦外交部瑞士國家形象委員會主席、前瑞士聯邦主席外交顧問尼古拉·畢竇大使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說。

9月19日,2018年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天津開幕,吸引了包括瑞士在內的眾多海外國家初創企業的參與。尼古拉表示,人們通過新聞了解到的外國是片面的,瑞士希望通過參加達沃斯讓世界了解其更多的產品和該國真實的模樣。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國家間的依存度也越來越高,國家形象作為一種文化軟實力也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2001年,瑞士聯邦政府成立國家形象委員會,專門負責宣傳瑞士的海外國際形象、執行瑞士聯邦政府對外溝通戰略。尼古拉自2011年起擔任該委員會主席,他在訪談中多次提到「千禧一代」的不同,並強調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國家形象的變遷和意義。

【人物簡介】尼古拉·畢竇

瑞士聯邦外交部瑞士國家形象委員會主席、前瑞士聯邦主席外交顧問

曾在洛桑大學學習,畢業於法國巴黎索邦大學政治學系。他曾在中國度過3年時間,並完成了在北京大學的研究生課程。

1999年,尼古拉·畢竇進入瑞士聯邦外交部。2000年至2002年,他在瑞士駐印度大使館政治事務處工作,回到瑞士後任職於外交部亞洲司。2003年他被任命為瑞士聯邦主席兼聯邦內政部部長的外交顧問。隨後,他成為瑞士聯邦外交部對外文化政策專業中心負責人。

自2011年以來,尼古拉擔任瑞士聯邦外交部瑞士國家形象委員會主席。瑞士國家形象委員會負責瑞士海外國家形象工作,並執行瑞士聯邦委員會對外溝通戰略。2012年瑞士聯邦委員會授予尼古拉·畢竇大使級別。

談中國變化

「中國科技和經濟迅猛發展留下了深刻印象」

新京報:第一次來中國是什麼時候?有什麼讓您印象深刻的經歷?

尼古拉:我第一次來中國是1995年,作為一名學生到北大念書。我對中國的第一印象比較不可思議,因為剛到北京時,我感到很餓就去了餐廳,然後看到廚師們用火燒菜,覺得非常有意思。剛到中國時我不會說中文,學校給每個留學生都配了中國學生方便我們練習講中文。當時北大有一個學生在學法語,正好我們可以互相學習。我通過他認識了真正的中國,一個跟書上和新聞上不一樣的中國。在北大學習期間的經歷,可以說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記憶之一。

另外,因為我喜歡旅行,在中國的3年間我很想去拜訪中國的每一個省份。但23年前不像今天,沒有30分鐘就能到天津的高鐵。那時候去烏魯木齊或貴州或其他遠一點的省份,需要坐4天火車,我由此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的體量,認識到管理這個國家會面臨多大的挑戰。

當我4天都在火車上度過時,每晚都難以安眠,然後意識到這個國家跟其他國家不同,我不能把在學校課堂上學的那些政治科學理論直接套用在中國身上。但是,我覺得火車之旅是十分必要的,否則我們對中國的感知就會很抽象。儘管距離可以通過地圖測量,但我們需要親身感受。實際上,我去過中國幾乎所有的省份,我的生命中有一段快樂的時光是在中國火車上度過的。

新京報:這段經歷對你後來的外交生涯有幫助嗎?

尼古拉:實際上我是跟妻子一起申請獎學金來中國的,當時很好申請,因為沒人對中國感興趣,不過我當時對中國有些興趣。那個年代,大部分的瑞士人還沒有準備好去生活條件欠佳的地方。我是指,可能對很多瑞士人來說,到中國後住在狹窄的房間里,還不懂當地人的語言和文化,可能是一種打擊和煎熬。但是當我回到瑞士後,我成為極少數懂中國的瑞士人之一。我在應聘外交官的時候,在中國的經歷幫助很大,因為幾乎沒有候選人會去談論中國正在崛起。

新京報:在你心目中,中國的國家形象是怎樣的?

尼古拉:這些年來,中國科技和經濟的迅猛發展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近年來,華為等實體公司如雨後春筍。在我的房間里,擺放著一架中國製造的無人機,我覺得這就是中國的新形象,中國如今已經具備生產這類產品的能力。我覺得中國政府應該將聚光燈進一步聚焦在此,因為這是中國在取得成就的證明。

1978年,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政策,1995年我初到中國的時候,由改革開放政策引起的變革成就了「個體戶」,即做著餐廳生意的小企業家們。如今,中國的公司已經從「個體戶」發展成為可生產無人機甚至在歐洲以及全世界的購物中心售賣的大公司,這是一個很卓越的成就。

談國家形象

「通過產品可改變人們對一國的固有認知」

新京報:雖然國家形象常常被提及,但很少有國家會為此成立一個專門的政府機構,瑞士國家形象委員會具體做些什麼?

尼古拉:我們有強大的管理部門,我們首先必須清晰地掌握世界對瑞士的認知,這樣我們就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兒,知道我們需要在哪些方面要加強溝通,讓人們對瑞士有一個更好的了解。例如,我們現在正在中國進行一項調查,以明確我們到底是如何被看待的,然後再根據需要開展交流活動。

此外,我們還會運營一些大型策劃活動,跟人們加強交流。我們將瑞士品牌化,並致力於提升瑞士的形象,讓人們作出關於瑞士的好決定,比如到瑞士旅行,買更多的瑞士手錶和巧克力。加強溝通會更正一些問題,比如對瑞士失實的認識。在中國,一些人不了解我們的科技水平。這也是我們參加今年在天津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的原因,我們需要展示瑞士真實的模樣,而不是老生常談中的瑞士。

新京報:由於文化差異,有時候外國人不一定能懂得他國政府想要傳達的國家形象。您認為中歐之間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嗎?我們應如何應對?

尼古拉:我們有時候太過關注中西關係、中歐關係,當然這十分重要,但如果我們能多知道一些關於對方國家藝術、建築之類的信息,我們對對方國家的感知會有所不同。我們還可以通過產品改變人們對一國的固有認知,比如中國可以多說說關於阿里巴巴、華為的故事。我想,在傳達國家形象時,是時候減少一些政治信息,增加一些社會信息了。

如今,中國的「千禧一代」和瑞士的「千禧一代」沒那麼不同,我的女兒正在用Instagram,這跟你們用WhatsApp沒什麼區別。我們那一代人是不一樣的,我們成長於一個閉塞的世界,但他們成長於全球化的世界。再看看那些可以翻譯外語的利器,很快大家可以不用懂對方語言也能進行交流。最終,我們將走向全球化,我們會變得十分相似。

談冬奧會合作

「冬奧會體育訓練方面可以交流學習」

新京報:您覺得中瑞在建設國家形象方面有哪些合作空間?

尼古拉:我覺得協調兩個大國是相當困難的,但是,如果兩國能夠解釋雙方的共通點並加強交流,我認為是有機會合作的,尤其是在節日慶祝和國際賽事上。眼下最好的機遇就是2022年冬奧會。2020年將是中瑞建交70周年,瑞士是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之一。

新京報:2022年北京將舉辦冬奧會,瑞士將為此做何準備?

尼古拉:這是我第六次參與奧運會。首先,在體育賽事上的合作。我在韓國冬奧會上看過中國選手的表現,覺得他們實力強勁。但在訓練方面,我們各有所長,可以進行交流學習。

此外,我們還有一個秘密武器。瑞士將在北京尋找一個最佳位置,設立「瑞士屋」作為一個對公眾開放的空間,在那裡大家可以交流旅遊業務,一起慶祝奧運會。

文/方辰

編輯/沁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外事兒 的精彩文章:

《時代》「骨肉分離」封面震撼世界,結果卻是造假?
日本高溫天氣熱死這麼多人,內有隱情?

TAG:新京報外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