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的「身份證」,不一般!

古人的「身份證」,不一般!

當代社會,身份證是一個人的重要標識,年滿16周歲的中國公民都需要申辦身份證,未滿16周歲的公民,也可由監護人代為申請領取身份證。你是不是以為身份證是近幾十年的產物?其實,身份證並非現今才有,古已有之。那麼身份證制度始於何時?中國古代的身份證張什麼樣?跟現在的身份證有什麼區別?

戰國時期

最早的身份證是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變法,發明了照身帖。照身帖由官府發放,是一塊打磨光滑細密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頭像和籍貫信息。國人必須持有,如若沒有就被認為是黑戶,或者間諜之類的。

隋唐時期

朝廷發給官員一種類似身份的「魚符」,它是用木頭或金屬精製而成的。其形狀像魚,分左右兩片,上鑿小孔,以便系佩。「魚符」上面刻有官員姓名、任職衙門及官居品級等。當時,凡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所用「魚符」均以黃金鑄制,顯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員的「魚符」為銀質;六品以下官員的「魚符」則為銅質。

唐代魚符

「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便於應召出入宮門驗證時所用。史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到武則天時,「魚符」一度改為其形狀像龜的「龜符」,用途與「魚符」相同。

魚袋

五品以上的官員,還備有存放「魚符」的專用袋子,稱為「魚袋」。唐高宗李治當皇帝時,給魚符配一個相對應等級的袋子,這種袋子當然是用來裝符的,皇帝召見時,你有符還得有袋子。

宋代時,「魚符」被廢除,但仍佩帶「魚袋」。魚袋是古代身份證的「防偽標記」 ,古代身份證如此簡單,很容易造假作偽,甚至出現連皇帝都敢騙的現象。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有的會在身份證上特別註明偽造和出借或冒用的嚴重後果,如明朝就規定:「借者與借與者同罪」。

從宋代開始,腰牌成為中國古代官吏系在腰間證明其身份。古代的帝王宮殿門禁森嚴,朝廷軍政臣吏、皇親國戚以及當差行走即使可以出入也須持有出入證,腰牌常用作出入宮廷備查的通行證。歷朝歷代腰牌的質地、款式、規格、銘文等雖有所區別,但"通行證"、"身份證"作用卻是相同的。腰牌正中刻有一方篆體印紋,僅識出右半邊「長壽」二字,推測是吉祥用語。宋代的寶船廠和新中國的大連的航母製造基地一樣,警衛森嚴,各司、各舫之間也不得隨意走動。沒有這類特別身份證根本進不去的。

至明代,改用「牙牌」,牙牌是一種小片兒,這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製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以及所在的衙門,視身份和地位、功能的不同而有別。在錄入身份信息時,有時還會寫上「單位」什麼,或標示冒用身份證、不用身份證的罪過等警示語。

明清時代的身份證,在現代考古中不時被發現。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非常接近了。據明人陸容《菽園雜記》載:牙牌不但官員們懸之,「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證的用處已不僅局限於官員們,並開始向中下階層發展了。

清代各階層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頂子(帽珠)來證明,其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銅頂;若為一品大員,則佩大紅頂子。

一般百姓帽上無頂,只能用綢緞打成一個帽結。一些富商、地主為求得高身份,常用數目可觀的白銀捐得一個頂子,由此而出現了「紅頂商人」、「紅頂鄉紳」。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飾迦]微信公眾號:shjia2017

「飾迦」致力於原創古董首飾設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飾迦 的精彩文章:

故宮博物院館藏精品翡翠
保山徹底封礦!錯過這最後一波,你可能將永遠與它無緣!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