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分到,是該蓄養陽氣了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分到,是該蓄養陽氣了

道教之音網站現誠聘編輯,歡迎垂詢,一同傳播道教正能量。

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今日為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分。

秋分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即一日中白晝短於黑夜;南半球各地開始晝長夜短,即一日中白晝長於黑夜。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冬至,達到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然後太陽才慢慢由南向北回歸。我國農曆和二十四節氣的設立,正與自然界的變化密切相關。

「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晝夜時間均等。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區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秋分之「分」,便有晝夜平分之意。

二是,氣候由熱轉涼。我國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時間節點,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由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南方的氣候差異,標誌著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已經進入了秋天。

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由此可見,秋分是一個豐收的時節。2018年6月21日,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批複發布,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每一年的秋分日,與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時間相差不多。在古時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演化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了中秋。

史書記載,早在周朝時期,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各個壇場分設在都城的東西北南四個方向。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迹。民間的祭月習俗因地區不同而儀式各異。

北京的「月壇」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歲華記》記載北京祭月的習俗說:「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北京祭月還有一個特別的風俗,就是「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諺所說「男不拜月」。

註:拜月儀式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太陽直射點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陽氣始收,雷聲也就漸漸消失了。

農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隨著氣候的急劇變化,平時更要注意身體內的陰陽平衡。按照《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這是秋分時節養生的總原則。

要想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氣的侵襲。秋季天氣乾燥,主要外邪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熱的餘氣,故多見於溫燥;秋分之後,陣陣秋風襲來,使氣溫逐漸下降,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要防止涼燥,就得堅持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鍛煉,重在益肺潤燥,可練習吐納功、叩齒咽津潤燥功等。

飲食調養方面,應多喝水,吃清潤、溫潤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的作用。秋季,菊香蟹肥,正是人們品嘗螃蟹的最好時光。但是螃蟹是大寒之物,切記不要貪多。

精神調養方面,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老人可減少說話,多登高遠眺,讓憂鬱、惆悵等不良情緒消散。同時,秋分後,氣候漸涼,是胃病的多發與複發季節。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應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心有多寬,天有多大
佛道兩教都有「方丈」,他們有什麼不同嗎?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