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未來是什麼樣的?數字化之後的美術館又將走向何方?

未來是什麼樣的?數字化之後的美術館又將走向何方?

未來可能是一個具體的年份,也可能是一個未知的夢境,它總讓我們充滿遐想。而進入數字化時代之後,美術館該如何更好地行使其展示職責?在科技的推動下,藝術創作的展示方式和傳播方式註定發生改變。20世紀以來,繁雜的藝術理論伴隨著科學發展的進步不斷翻新著人們對藝術的理解。早在1974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就曾經明確定義博物館為,非盈利、為社會及社會發展服務、面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以研究、教育、欣賞為目的,對人類和人類環境的見證物進行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覽。而依附於數字化,能夠輕鬆地將實體作品資料留存在網上,更能讓更多公眾在更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里參與其中。當代藝術的未來應該是虛擬與現實的真正結合,與傳統作品完全區分開來,屬於未來的藝術。世界各國的美術館在數字化時代的創新與實踐從未停止。

未來是什麼樣的?數字化之後的美術館又將走向何方?

美術館的數字化進程與科學技術平台巨頭的關係自然是同氣連枝的。事實上,很少有人知道,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互聯網還沒有得到普及的時候,如今已名揚遐邇的比爾·蓋茨便已經在1989年的西雅圖註冊了一個名叫Corbis的圖像公司。那時的Corbis並沒有明確的業務方向和定位。只是基於蓋茨對於未來的預期,他認為未來人們那個電子相框購買藝術品並放在家裡用作裝飾。於是他決定要做一個數字圖像庫,提供圖像給出版商、廣告設計公司、電影製作人,通過發展技術平台,建立一個最全面的圖像手機庫。在數字化的世界中,將圖像服務供應給全球客戶,幫助他們表達他們所關注的內容,並提供知識產權管理等售後服務。從1991年開始,Corbis將一家博物館的收藏品資料數字化並於1992年建立Corbis收藏庫,之後逐步與國家美術館、費城美術館、聖彼得堡的赫米蒂奇博物館簽訂協議,將他們的藝術作品收集在Corbis里。蓋茨預見的圖像供應產業果然在今天得到了巨大的收益,Corbis逐步開始購買版權,積累攝影師藝術家資源,如今該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可視化信息資源之一,提供全球公共與私人收藏的藝術和攝影作品的綜合性數字文檔。蘋果公司也曾經在1992年發布一張名叫「虛擬美術館」的光碟,並免費提供給全球1000所大學、學校、博物館。這個「虛擬美術館」雖然並沒有連接網路,無法及時更新,但是已經可以允許用戶在光碟程序的虛擬展廳中選擇不同作品以看到作品詳細介紹。

未來是什麼樣的?數字化之後的美術館又將走向何方?

除了科技公司,隨著網路的推廣,一些第三方軟體以及博物館也開始逐步加入線上博物館的浪潮之中。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將自己的藏品重新梳理、管理並上傳在網路上。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限制,網頁簡單且不能承載太多內容,但是作為數字資料庫存在,被視作非常珍貴的資料來源,尤其是在學術領域內為乃至今日的研究留存了難能可貴的資源。除去美術館自身的官方線上美術館之外,眾多第三方平台也在此浪潮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例如曾經引起巨大反響的WebExhibits、ibiblio。其中,不常被提起,卻在眾多線上博物館中獨樹一幟的「Ljubljana:Open-AirMuseum」值得一提。

線上美術館這個創意也逐漸出現在大眾視野,從單純的記錄轉向創作,在逐漸發展越發成熟的路上又被賦予了傳播的巨大功能。今天的線上美術館們已經可以真正的脫離實體,創造展覽。今日美術館作為中國美術館界的首家民營當代美術館,一直探索著藝術未來發展的方向。今年,今日美術館推出「今日未來館」,其技術端和藝術概念在360度全景展覽和藝術展數字化網路再現的基礎上再次往前推進了一大步,旨在探討美術館最具先鋒、未來性的空間概念。由實體展覽、虛擬展覽及第三方(增強現實)展覽三部分組成。

「未來館」區別於現存其他虛擬博物館最大的區別在於,其藝術作品需要「創造」,而不是簡單的「記錄」。所有藝術作品都由藝術家重新創作,而非對實體作品的線上保存。它的優勢在於,可以滿足藝術家天馬行空的創意,可以呈現藝術家理想中「真正」的效果。實體館毋庸置疑,落地於今日美術館,展出藝術家們的實體作品。而在雲空間內的虛擬館,實體館無法承載的展覽將得以實現,並且成為一個能夠自組織、不斷生長的文化共生系統,承載數以萬計的展覽。例如,「未來館」為黃鶯塑造了50m×5m×3m的特殊展廳,通過兩側牆體投影和正面地面的鏡面組成的傾斜光帶,呈現具有科技感及幾何美感的彩色三角形。當觀眾在這樣的特殊展廳里緩慢前進,伴隨著聲音,整個隧道發出持續而夢幻的光芒,似乎永無停歇地纏綿,低聲述說著「你是如此溫柔」。諸如這樣的呈現在實體館中幾乎是無法實現的,無論是展覽經費還是場館本身都難以承載這樣的展示。這種「未來館」的「創造」概念將逐漸徹底與實體館區分開來,作為一個美術館,而非虛擬館而存在。

除此之外,本次展覽的部分作品還將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在第三空間呈現,作為實體館與虛擬館的互動環節。觀眾需要通過安有未來館app的移動終端,才能在屏幕上看到虛擬和現實作品的結合,或者是完全另外一件藝術品的展現。仍然以隋建國老師的作品為例,在「增強現實」部分,原本靜止的鐵球將在手機屏幕上將不再受重力的限制上升到天空中。SuzanneAnker老師將其對於生物、藝術以及數字化的理解完美地融匯在實體作品中,用具象的作品表現了意識以及想像源於人腦對信息的自由感知這一觀點。每個人身體中美好的願望,都如同藏在腦海深處不斷揮動翅膀的蝴蝶。在展廳中使用手機「增強現實」功能掃描作品後,觀眾們將能夠看到高速變換的同系列作品,顯著提高藝術作品帶來的衝擊感以及趣味性,讓意識的閃動更加靈性可見。虛擬模型與實體展品的結合完全超越了傳統的展示方式,更能夠提高觀眾的互動體驗。

未來是什麼樣的?數字化之後的美術館又將走向何方?

「未來館」還能夠具備藝術實驗場地的作用。對於美術館來說,發掘和培養青年藝術家一直是其社會責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由於自身財力限制,不可能將所有優秀的青年藝術家送入展廳。藉由「未來館」虛擬館,今日美術館實際上是為青年藝術家提供了一個新的平台。前期開發之後,美術館只需要支付網路平台的維護費用以及技術升級的費用,大大節約了成本,減輕美術館壓力。對於有天賦的藝術家來說,這樣的免費平台給了他們公平的機會,讓美術館以及觀眾捕捉到他們的作品,不至於讓好的藝術家和好的藝術方案因為沒有條件實體展示被埋沒掉。

虛擬美術館是實體美術館向虛擬空間的延伸,是對於未來美術館理想空間的一次探索,它探討美術館最具先鋒、未來性的空間概念,將我們的生活的已知經驗和未知經驗,呈現在一個由網路和移動終端所編織的無形的公共領域中,以參觀者本地化的視角,呈現對全新生存環境,即網路化社會的思考,通過關注使用者在虛擬環境中的參觀,支援實體美術館的參觀、教育等相關活動,承襲實體美術館的展示、教育、娛樂與研究使命,在實體性,虛擬性及與觀眾互動性等多方面共同推進,完全突破舊有的策展及展示體制。如今其漸漸顯現出來的優勢已經逐漸為人們所接受,但是對於致力於這方面的藝術家及藝術工作者而言,這條路還要走很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藏天下 的精彩文章:

當文物遇見數字化
非遺的數字化生存之辨:非遺數據化不是要否認非遺既有的存在形式

TAG:樂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