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今天聊聊「漢人」

今天聊聊「漢人」

原標題:今天聊聊「漢人」


今天和家裡人聊天,經家裡人提醒,才知道快過中秋節了。在國外太久,這國內的節日,就算是記得,也沒了氣氛,時間一長就想不起來過。


這快過節了,就聊點文化的話題。今天說說漢人和中國文化。

「中國」這個詞,說白了,其實是有點自我中心之嫌。


而華夏之「華」,根據《春秋左傳 正義》的「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大概的意思,漢族祖先衣飾較華麗,因此自稱「華人」,這也有點矯情。


就漢族祖先的來源,近幾十年來隨著分子遺傳學研究和考古發現的互相驗證,考古學界多傾向於認為當前的漢族並非北京周口店的後代。原因是十萬年前中國大陸進入冰川期,那批百萬年前由非洲移居中國大陸的人種多已自然滅絕了。此後,原本一批在十萬年前開始自非洲東部經中東,到達緬甸地區,並滯留相當長久的,所謂黃種人「西部內陸支」,在兩萬年前冰川期接近尾聲時,開始向黃河上游及渭河流域進發,並在半坡一帶形成仰韶文化並逐步形成所謂的華夏民族(「蒙古人種北方遠東類型」)。而在大約六千年前,這批人中一些不安分的,又遠走西藏。這就是漢、藏分家、但兩語言之間有系統性關係的淵源。


當然有些考古學家對上述理論並不認同,提出周口店北京人有鏟形門齒的漢人特徵,因此認為漢人是北京人後代的可能性仍舊存在。所以到底是哪個來源還是有待繼續考證,不過,可能性大體只有兩個,要麼是冰川期還有一批大難不死的周口店北京人存活下來;要麼是,先後兩批非洲移民跑到中原來。

漢族的祖先毫無疑問最早在中原定居(河南、山西、蘇西、徽北之間),其周邊自然也有一些沿其他路線移民至此的蒙古種亞群,如阿爾泰族(突厥、蒙、滿、朝等)、東夷(湯)北狄(黃帝、炎帝)、西戎(周文武、秦)、以及南部的先越、先蠻。還有一些更早於黃種人沿著海岸線前往南亞、東南亞、東海岸,並繼續北上白令海峽,直奔美洲。


總之,中原地區的漢族祖先通過與周邊族群的交往、通婚,再通過文字的發展與文化認同的促進,構成了漢族與華夏文化。嚴格說來,漢族的最早定型期應當是秦漢,但其後隨著周邊民族的入侵和社會動蕩,民族成分以及文化認同又變得模糊起來。到了宋朝,輾轉又進入第二個穩定期。元朝蒙人入侵時,不僅把漢族定為賤民,還要以淮河為界,把漢族劃分為地位較高的北方人和最底層的南方人,民族認同又大亂。漢族最後一次穩定期,應開始於明清並延續至今。在這漫長的兩千多年中,儘管分分合合,卻始終留著一炷燒不盡的香火。


當然,多說一句,在北緯30度長江流域東部地區還發現了規模很大的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遺址。該文化的古老至少與中原文化一度並存,但由於沒有文字可考,其真正地位還有待發掘。


華夏文化與漢民族的社會發展在全球範圍獨樹一幟,其獨特性就在於文化一直未滅絕,而他的擴張、壯大依靠的不是武力,而是文化認同。這一社會現象有幾個特殊條件:一,漢族主要以農耕為生,而周邊多為游牧民族。漢族在戰鬥力不如人的情況下,只能依靠防守、科技與文化融合。因此,漢族最不講究血統,其必須習慣於與異族通婚、共處; 二,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與其他社會分道揚鑣,走向一條自由經濟道路(土地私有化,商品自由交易),這種自由性對周邊奴隸制、封建體制社會的老百姓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三,中國同時走的又是政教分離的道路,凡受宗教迫害或精神壓力的周邊民族都可在中國獲得解脫;四,漢族不講究血統和階級,而注重文化的有教無類(前兩天寫中國古代的科舉就是要說明這個)。因此只要認同華夏文化,就能接受為自己人,甚至跨進權力中心;五,中國文字發展得早,而且特點在於表意,而周邊民族語文多屬表音,無法輕易對漢族造成干擾和影響。

實際上今天已找不到「純種」漢人,但漢民族的大多心理和文化特徵卻仍在絕大多數中國人口中佔主要地位。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兩千多年前陳勝說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恰恰是中華民族中最可貴的品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游遍德國 的精彩文章:

法制健全要遠大於法律健全
里昂老城裡的迷宮

TAG:游遍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