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絲綢之路與醋有何不解之緣?
呂海峰
話說,我愛吃醋,就像沒有那個四川人不愛吃麻辣一樣。但四川人愛吃麻辣,是因為他們的蜀地多雨溫濕。那麼,我愛吃醋又是因為啥呢?其實有些時候自己也說不清楚。
但是,在我模糊的感覺里,醋,通常都是被排在生命中的第一味,正因為有醋酸的清香素雅和綿延醇厚,才使我們的生命體會更加精彩和富有活力。然而,時光如梭,就在這次「百家文瀾」的專項採風活動中,我卻突然發現如此令人感到美好的醋,竟然與絲綢之路上的嘉峪關有著不解之緣。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咱們就一起來個一探究竟。
首先,我們每個人幾乎都離不開醋(當然,也有例外),所以,自古以來才有「無醋不吃飯,無醋不成席」之說。當然,至於拌個冷盤啥的,那就更離不開醋了。退一步說,即使是在吃炒麵,砂鍋的時候,也會有人要往裡面放點醋,才會吃的津津有味。
那麼,醋又是如何釀造的呢?它是以糧食等澱粉質為原料,經微生物制曲、糖化、酒精發酵、醋酸發酵等階段釀製而成,主要成分除醋酸(3%~5%)外,還含有各種氨基酸、有機酸、糖類、維生素、醇和酯等營養成分及風味成分,具有獨特的色、香、味,不僅是調味佳品,如果經常食用的話,對人的健康也非常有益,最起碼也具有預防高血脂和消除疲勞等特殊功效。
然而,醋雖然在我們如今的時代算是一種很普通的調料,但它畢竟也是一個「技術活」,並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釀製成功的,它也有著一個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並且,在沒有於嘉峪關發現魏晉墓地陵園之前,很多人都一直以為,它離我們人類的現代文明應該不會太久遠,至少在魏晉時期其技術水平應該不會很成熟。
然而,就在人們的思維已經接近「僵化」的時候,突然之間,一個令人為之震驚的發現,卻刷新了人們的意識和感覺。原來,就在絲綢之路上的嘉峪關魏晉墓地陵園,人們竟然在其7號墓內的牆壁上,發現了一幅完整的「濾醋圖」,真實地再現了當時古代釀醋的情景和場面。
只見畫面上有一長條的案子,案上放3個陶罐,案下有兩個盆,陶罐上有流孔,並有液體(醋)從罐中流出,注於案下的盆中。而案上另外一個陶罐則可能是用來盛水的。此外,在其墓穴出土的隨葬品中,還有一種灰色的陶濾罐,罐的下部有一明顯濾孔,與墓穴牆壁上圖中所繪濾醋陶罐非常相似。
也就是這幅墓穴牆壁上的「濾醋圖」讓我們看見了魏晉時期嘉峪關一帶的富人家庭內,竟然已經具有很成熟的釀醋「技術水平」了。尤其可貴的是,這一幅「濾醋圖」壁畫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個魏晉時期很連貫的釀醋工藝過程,即:用小麥和麥麩作原料,將麥子煮熟,麩子炒熟,趁熱攪拌均勻,摻上醋曲,埋在屋內地下,用麻袋蓋嚴,發酵7天左右,當聞到醇香味時,將其攤開,待晾涼以後,裝在缸、罐內,然後加上適量的水,放在陽光下曬。曬過21天左右,醋料變成紅紫色,把上面的一層黑皮揭去,把醋料裝在濾罐里,罐底墊上谷葉或其他草葉起過濾作用,在醋料中加清水,濾出呈紫紅色的液體即為醋。
所以說,古代的絲綢之路與醋有何不解之緣呢?也就是從歷史的角度而言,絲綢之路佐證了我們中國醋的興起歷程,見證了中華民族璀璨輝煌的千年文明。(呂海峰)


※世界上最早的一次起義到底緣於何時?
※回眸一瞥:關鍵時刻李世民為何要出面相救李靖?
TAG:呂海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