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學霸和學渣,都是天註定?

學霸和學渣,都是天註定?

導語:2013年12月, 《PLOS ONE》雜誌刊登了英國行為遺傳學家羅伯特·普洛明追蹤分析11117對雙胞胎後得出的結論,GCSE考試成績的差異中,50%要歸功於遺傳因素,家庭教養與學校環境加起來隻影響不到30%。第一眼看去,大概沒人喜歡這個研究結論。但且慢下定論。其實,大部分人對這個研究的理解完全錯誤。

我家附近有一個幼兒園、兩間小學、兩所中學、十七家補習班。每到放學時分,各種親子對話不絕於耳。有家長恨鐵不成鋼地在馬路邊就黑著臉咆哮,「要是今兒讓你沒書讀,那是我做家長的錯!可都把你送進名校了,各種學前班補習班也沒落下一個,考出來還是倒數的!你說!怪誰呀?」

渴望養出學霸是人之常情,但那位怒火中燒的家長大約沒讀到一則題為 《遺傳基因影響考試成績》的新聞。在英國有個相當於初中中考以上、高中會考未滿的全國統考,學生16歲時參加,通過後拿普通中等教育證書(GCSE)。2013年12月, 《PLOS ONE》雜誌刊登了英國行為遺傳學家羅伯特·普洛明追蹤分析11117對雙胞胎後得出的結論,GCSE考試成績的差異中,50%要歸功於遺傳因素,家庭教養與學校環境加起來隻影響不到30%。

第一眼看去,大概沒人喜歡這個研究結論。

對父母來說,輸在遺傳簡直是最慘的一種「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教育者來說,如果學生課業好非吾之功,課業差非吾之責,干這行的意義何在?還記得優生學風波的人更會心有餘悸,不會又要重蹈覆轍吧?說好的「人生而平等」呢?

且慢下定論。其實,大部分人對這個研究的理解完全錯誤,而且我敢打賭,如果在中國收集大量數據來重複普洛明這個實驗,遺傳對學業成就的影響很可能大大下降。

普洛明用的辦法,是行為遺傳學裡著名的「雙生子研究」。雙胞胎分兩種,一種是同卵雙生子(MZ),遺傳基因一模一樣;另一種是異卵雙生子(DZ),平均有1/2相同的遺傳基因。如果某種特性在同卵雙生子里同時發生的頻率,大於在異卵雙生子里同時發生的頻率,那麼這種特性就肯定有個「遺傳度」。

要是這個特性完全是遺傳決定的——比如說,生物性別,異卵雙生子可以性別相同,也可以一男一女,同卵雙生子生下來絕不會有性別不同這種事——遺傳度就是100%。要是這個特性完全是環境決定的——比如說,隨機申請到的QQ號尾數是單數還是雙數——遺傳度就是0%。至於考試成績,則屬於那種「遺傳肯定有影響,但不知道影響有多大」的特性,遺傳度大於0小於100%。

不過,和大家直覺理解不同的是,「遺傳度」衡量的並不是這一特性的百分之多少歸結於基因,而是這一特性的「波動」中,百分之多少歸結於基因。

怎麼理解呢?舉個簡單例子吧。身高就是個受遺傳影響但不完全由遺傳決定的特性——目前科學家們好不容易才找到20來個影響身高的候選基因,加起來還只能解釋3%的身高波動。營養、鍛煉習慣、還有生過的疾病都屬於會影響身高的「環境因素」。如果我們在50後一代里找一批雙生子來研究,再在90後一代里同樣找一批雙生子來研究,結果會怎樣呢?

由於許多50後在發育階段大多沒有得到充足的營養,因此平均身高必然是90後明顯勝過50後——要比較這兩個群體的平均身高的話, 40年間平均身高長了一大截,這個絕對值變化主要歸因於後天的環境影響。

但在考察這兩批人群內部的「身高波動」時,50後由於營養狀況太過惡劣——每天的口糧分量可能就夠你長到165,於是原本長165的勉強長到了165,原本該長175的長成了165,原本能長185的也長成了165——身高的波動範圍變窄了,環境影響變大了,遺傳度則降低了。而90後呢?在營養充足的情況下,先天基因就有了足夠大的「表演舞台」, 祖上是武大郎與祖上是呂小布的各自發育,於是身高範圍劇烈波動,環境影響相對來說變小了,而遺傳度卻變大了。

再做一個極端的思想實驗。想像一下我們有足以令任何人充分發揮其天資的無限資源,而每個人從出生後到18歲都能獲得一套完全相同的資源充足的環境。如此,年滿18歲時,個人間的差異就必定100%是因為遺傳造成。在這樣的理想環境中,無數特性的遺傳度將史無前例地達到100%。

換言之,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巧基因要表達也得靠合適環境。環境極端惡劣時,怎樣的天賦都難抗過大勢。而環境越是優裕,個體越是有充分機會來自主選擇時,基因就越是有用武之地,遺傳度也就越高。不是每個攜帶五羥色胺轉運體「短型」基因的人都會患上抑鬱症,也不是每個擁有DRD4基因的人都會傾向自由派。公平教育和個性化學習最後會讓遺傳顯得越來越重要。但在這種理想教育實現之前,孟母恐怕還是得繼續三遷。

正如普洛明教授所述,考試成績的「遺傳度」其實可視為一個「教育環境公平度」的指標。研究遺傳度也不是為了早早挑出「差生班」來任其自生自滅——那會加劇教育環境不公——而是為了在孩子不適應時及時干預,不讓任何一人在幼年就被社會拋棄。從政策的層面說,我們知道得越多,應該越有助於提供讓每個人都能最優發展的環境。

而從個人的層面說,我們最終的面貌,取決於先天條件與後天發展的相互作用。你養成什麼樣的習慣,每日做怎樣的日常,最終決定了你的技能樹長成什麼模樣。遺傳影響習慣,不過,你自己的努力同樣能影響習慣。遺傳決定了你在拚命努力後,橫亘在最上方的看不見的天花板,很多人用槍逼著也一輩子解決不了物理學的「黑洞火牆悖論」。但絕大部分考試都是為普通人設計,普洛明的研究也顯示,遺傳度最高的是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的「理綜」,遺傳度達到58%。最低的是包括歷史、宗教、傳播、藝術、音樂、和戲劇等科目的「文綜」,遺傳度約為42%,如果你連文科都掛,請不要急著責怪父母基因。

「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智商」


作者寫於2014-01-2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你為什麼做白日夢?
如何為孩子選擇最好的食品?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