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越戰爭中越軍的戰鬥力有多強?看看國民黨軍是怎麼評價的

中越戰爭中越軍的戰鬥力有多強?看看國民黨軍是怎麼評價的

1979年歷時一個月的中越戰爭之後,世界各國和地區的軍界對此都予以了一定關注。其中退據台澎金馬地區的國民黨軍更是非常重視,將這場戰爭視為研究解放軍最新作戰能力的重要依據。在其軍方高層的組織指導下,各有關單位多方收集關於中越戰爭的情報資料,並加以整理研究,分析撰寫出了一批研究報告。這裡邊有一篇比較典型,名為《戰史研究:共越作戰》,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外界對這場戰爭的認識,文中不少觀點流傳也比較廣泛。

該報告洋洋洒洒一萬一千餘字,分為戰前一般情勢、高平會戰、諒山會戰、共越作戰綜合檢討共四節。編寫者特別著明:本作戰研究之精神,旨在「以敵為師」前提下,探討共越作戰之起因、雙方作戰構想及作戰經過,期能明了其戰略與戰術思想,進而研擬制敵勝敵對策,以作為未來作戰之借鏡。(標準的國軍式行文風格)

這篇報告內容比較豐富,文字算得上質樸簡約,緊扣中心,有不少乾貨,可見編寫者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當然,對照我軍戰史來看,該報告涉及我軍決策、戰略、編製、戰術和作戰過程等方面的描述錯謬甚多,特別是我們熟悉的所謂「人海戰術」之觀點,更是不值一駁。可見當時國軍方面對我軍的弱勢心態依舊,在戰例研究上自然也難脫窠臼。

該報告中關於我軍的分析評價以後找機會說,本文重點介紹一下其對越南軍隊在戰爭中表現的主要研究觀點。

報告中關於越軍在戰略方面的得失,有以下主要觀點:

1、同時追逐兩個戰略目標。即越軍同時在南北兩線作戰,既要吞下南方柬戰的戰果,又想拒止北方中國的懲罰,但其自身力量有限,難免顧此失彼。

2、戰略判斷錯誤。即越軍過於依賴蘇聯的支援,因此初期作戰以拖待變,想拖到4月雨季來臨之後再反攻,結果兩個判斷都落空。

3、未著眼全局,缺乏全程構想。即越軍先是誤判中國突然打擊的時間,後又未能判明中國結束作戰的時間,全程比較被動,戰略上被中國牽著走。

4、戰略指導過於消極。即越方堅持固守堅強工事與有利地形的防禦方針,失之消極,一直被動挨打,大量地區淪陷,損失慘重,固不可取。

在戰術方面,報告總結了越軍的5個特點:

1、陣地防禦過於依賴工事,未能相機逆襲。認為越軍戰略上的消極導致戰術上的保守,囿於支撐點式防禦,自我畫地為牢,未採取互相支援的機動戰術,不利於相機反攻,因此被中國軍隊分而治之,各個擊破。

2、能有效利用地形實施伏擊。越軍很擅長的手段就是利用有利地形設置伏擊線,陣地選擇正確,火力猛烈,動作迅速,能夠給中國軍隊造成較大損失並從容脫離戰場。

3、全民作戰發揮總體力量。越南實施的是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系,作戰時能夠靈活編組戰術隊形,軍民轉化融合快,宜於發揮總體作戰力量。

4、善於使用游擊作戰。越軍形成了非常嫻熟的游擊戰法,尤其擅長分隊作戰,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化整為零,化軍為民,鑽山入林,機動迅速,伺機襲擾,打了就走,頗難對付,成為拒阻中國軍隊的有力手段。

5、依阻、離、打、炸要領,實施反裝甲作戰。越軍中編製有相當強的反裝甲力量,靈活編組,配備40火箭筒、75/82無坐力炮和反坦克火箭等火器,在主要防禦方向上實施反裝甲作戰,善於利用地形地物掩護,熟悉作戰要領,取得了相當大的戰果。

總的來看,該報告對於越軍的分析還是比較超脫一些,相當程度上符合實際,能夠切中要害,得出的研究結論也頗有借鑒意義。國軍中不是沒有人才,主要是態度決定質量,眼界體現水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沈聽雪 的精彩文章:

解放軍攻打越軍堅固陣地,用炮火一層層剝皮全殲守敵28人
對越反擊戰,解放軍功勛師同越軍王牌師的殊死決戰

TAG:沈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