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詞寫在名著第一頁,卻讓人讀不下去,因為會情不自禁唱起來
在我們的印象中,詞的高峰期是在宋朝,當時的著名詞人層出不窮,佳作也如同井噴一般。他們確實將宋詞乃至中國的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然而,有一首詞的知名度一點也不比宋詞差,你一定聽過。它就是寫在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第一頁的《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詞是明朝人寫的,而且它的作者並非泛泛之輩,是中過狀元的楊慎。楊慎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地位還在當過首輔、主持編纂《四庫全書》的解縉之上。
小珏最不喜歡翻譯詩詞,尤其是面對這種極為優美的詩詞更是誠惶誠恐,因為以我的水平即使苦思冥想也無法將詩詞的味道原滋原味地翻譯出來。幸好這首詞並不艱澀,它營造了一個蒼涼悠遠的意境,讓人如同在嘴邊嘗到的滋味,又深深地浸入心中。這首詞不僅是《三國演義》的卷首詞,後來也成為同名歷史電視劇的主題歌,剛一讀就會讓人情不自禁地唱起來。
然而,楊慎能寫出這首詞,是經歷過了巨大的人生變故的。以現代人來看,他的劫難和變故完全是自找的,是毫無必要的。在正德皇帝去世後,楊慎的父親楊廷和作為內閣首輔,以《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為據,迎立了興獻王長子朱厚熜為皇帝,這就是嘉靖帝。
本來,楊廷和這麼做,是有擁立之功的,絕對可以繼續坐穩首輔的位置,享受榮華富貴。然而,楊廷和卻帶著一幫大臣,為嘉靖到底該認誰為皇考以及他的生父興獻王該上什麼尊號而產生了曠日持久的鬥爭。
楊廷和認為,嘉靖既然繼承了皇位,就只能認自己的伯伯明孝宗為皇考,而他的生父興獻王只能改稱皇叔。然而嘉靖當然不願意,他認為不僅不用更改父親,而且自己的父親還應該被追封為皇帝。
看起來,這場爭論很無聊,楊廷和是多管閑事。然而在當時,禮法是國家的根本之一,在楊廷和看來,如果這個問題馬虎對待,那麼所有庶出的皇子都會對皇位有覬覦之心,天下就會亂套,甚至會重演靖難之役、寧王叛亂的悲劇。所以,作為忠臣,楊廷和認為自己是對皇家和帝國負責,是必須爭到底的。
最後楊廷和被嘉靖趕回了老家,他的地位顯赫,嘉靖不便下狠手。然而他走之後,他的兒子楊慎又接過父親的班,繼續和嘉靖為大禮議而爭論不休。此事已經歷時幾年,嘉靖再也不是剛當皇帝的小夥子,而已經牢牢控制了局勢。他一怒之下,將楊慎兩次處以廷杖之刑。楊慎兩次都命懸一線,被打得氣若遊絲。
然而,楊慎卻絲毫不屈服,他始終堅信,自己和父親所堅持的,是這個世界上的禮數倫常,是萬萬不能顛倒的。這個書獃子的行為,讓嘉靖記恨了他一輩子,將他發配到遙遠的雲南永昌衛。皇帝每次問及楊慎,都希望聽到他過得困窘不堪才滿意。在嘉靖當政之時,一共有六次大赦,楊慎都沒有被原諒。只要他離開永昌稍微久一點,當地巡撫就會派人將他押回去。
本應該大放異彩的狀元就這麼斷送了仕途,然而不幸的人生經歷,卻給予了楊慎更為深邃的思想。這首詞就是他在被押赴雲南,途徑湖北江陵時,看到長江小船上一個漁夫和一個樵夫正在煮酒談笑,忽然產生了靈感而作的。
了解這些背景,我們才會對這首詞產生更多更新的共鳴。他告訴我們,歷史如同大江奔騰而去,很多往事都會改變,但總有一些東西如同青山一樣永恆不變,那就是信念。古往今來多少風雨多少事,不過是過眼雲煙,不值一提,那些功名利祿比起信念來算得了什麼,無非就是下酒的談資而已!


※剿滅太平天國後,曾國藩為什麼一定要裁撤湘軍
※她為皇帝生下了長子,養育一個親王,卻為這兩人操碎了心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