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秋文創月餅成「新寵」,抖音、小米、B站們「醉翁之意不在酒」

中秋文創月餅成「新寵」,抖音、小米、B站們「醉翁之意不在酒」

雖然今天只是中秋小假期的第一天,但一年一度的月餅銷售大戰其實早已拉開帷幕。

近年來,參與這場「銷售大戰」的不僅僅包括傳統的餐飲業、食品業,跨界品牌商們也都在費盡心機想要分一杯羹,比如抖音「斗轉星移系列」、故宮「朕的心意」系列以及B站二次元畫風的月餅,這些跨界品牌商做起營銷來,真是分分鐘要和專業戶搶飯碗的架勢。


一、跨界月餅成「新寵」,這些文創公司「醉翁之意不在酒」?

每到月餅季,不管做月餅的老字號、還是你以為跟月餅八竿子打不著的牌子,都卯足了勁想要搞個大新聞。企業不搞點跨界業務,都不好意思聲稱活在互聯網時代。

1、故宮月餅,這次朕真的只是賣了個萌

顯然故宮不能稱得上是一家文創公司,但在「文創產品」這條路上,故宮卻從來沒有輸過。算起來,故宮已近600歲了,然而這麼一位超齡大IP,這兩年卻一直逆生長,屢屢賣萌,推出「光怪陸離」的文創產品。

今年中秋來臨之前,故宮又推出「朕的心意」文創月餅錦盒,其中含六塊月餅,錦盒畫面源自故宮藏品。

2、抖音月餅,「抖轉星移」共團圓

「朕的心意」碰上同樣火熱的抖音,這樣的中秋月餅禮盒,除了玩穿越,還有這樣的創意心機。

這款禮盒名為「抖轉星移」共團圓,寓意古往今來,雖斗轉星移歷經變遷,但我們共賞天上滿月,普天同慶的是人間團圓。

今年,許多跨界聯合的中秋營銷,都選擇在這一點上做創意,那就是——月餅包裝盒,相比於以往在月餅餡料上的創新,月餅包裝的發揮空間更大,更容易嫁接品牌元素。

抖音這次與故宮食品聯手營銷,創意重點也放在了月餅包裝上,會玩愛記錄生活的「乾隆」,在現在應該是一位抖音大V,以此為契合,讓皇上「穿越」到現在,在月餅禮盒上,與你共賞月,共分享。

除此之外,禮盒四面還有其他宮中元素和抖音風格的融合。比如戲精大臣們的相互吹捧:

又比如後宮妃嬪們的爭奇鬥豔:

3、小米推出號稱「年輕人的第一款月餅」

從電子「黑科技」到號稱「年輕人的第一款月餅」全麵餅。不務正業的小米真的跳出來認真賣月餅,那麼號稱年輕人的第一盒月餅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這款簡稱「小米探索月餅」,包裝低調不奢華,每盒內置六枚1/6重力流心月餅、六枚月球背面鳳梨酥以及米兔太空探索玩偶一個。黑色包裝,科技感十足,每款月餅附有一個環保紙提袋,正面的EXPLORE探索感十足,輔以月球造型,難不成小米以後有可能在月球舉辦發布會?

4、迪士尼月餅,給你快樂「一輩子」

年少的時候,迪士尼一個個經典卡通形象,陪伴我們度過童年。自其進軍月餅市場後,推出的一款顛覆傳統的黑皮月餅,迅速躥紅,成為最矚目、最新潮的「顏值派」,喜歡,所以一起「黑皮」happy!

今年恰逢迪士尼成立90周年,迪士尼不僅打造了米奇經典形象與迪士尼月餅的結合,更打造了一對精緻時尚的茶杯套件,寓意迪士尼帶給你快樂「一輩子」。

5、B站月餅,帶你走進二次元世界

彈幕視頻的領軍公司嗶哩嗶哩近年來也進軍月餅市場,去年的時候,B站在網友使用App的時候推送銷售月餅的信息和優惠券,以此吸引人購買。

在今年,B站月餅主打二次元主題,封面採用了動漫人物的印花,簡約而不簡單。

在看完上述企業帶來的充滿新意、充滿樂趣的月餅後,你有沒有思考到,為什麼近年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企業進軍文創食品市場,為什麼這些公司對於賣月餅這件事一直樂此不疲?好好的專攻自己的領域不好嗎?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此分析道,很多品牌跨界做月餅,基本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希望通過月餅與新生代消費者建立高粘性的關係。

市面上那些有網紅特質的品牌,主要是希望通過月餅的載體,讓整個品牌在消費者的日常場景中多次出現,強化品牌認知。但是有多大效果,還需要看品牌自身的運作。

另外,除去考慮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外,企業爭相搶佔月餅市場,更多還是利益所驅——月餅利潤空間巨大,一盒售價多是200元及以上,毛利率基本上能超過50%,有些還更高。


二、「土」月餅成非遺,原本的果腹食物「變身」文化伴禮?

2006年,中秋節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於2008年正式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這些年來,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如果傳統節日的影響力逐漸淡出民眾的生活,其所負載的精神內涵,也就是我們說的 「非物質文化」就會有表面化和空殼化傾向,表現出文化譜系缺失和斷裂的狀態。

因此,為了讓節日得以更好的延續,為了更深程度的增加民族認同感,以食為天的天朝人正在不斷的將月餅打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比如在魔都上海的浦東,其流傳下來的「老橋頭酥式月餅」,今年正式被評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在光緒年間流傳下來的宮廷古法月餅製作工藝,歷經四代傳人,起酥技藝做出的月餅餅皮竟有20層之多,即便不是趁熱,冷吃也照樣能吃出「酥鬆、香脆」的口感。

讓人驚喜的是,在第四代80後傳人樊亮亮手中,這款非遺月餅成了網紅。不少食客竟然從市區開車一小時,就為了買這款有近150年歷史的「老古董」月餅。臨近中秋,這間貌不驚人的鄉村小店鋪,一天竟能賣出七八千隻月餅。

無獨有偶,身居西北內陸的蘭州,有一個叫做永登的地方,這裡出產的月餅,原本只是人們為填飽肚子的「燒餅」,現在已是蘭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了當地人走親訪友和外來遊客青睞的「伴手禮」,蘊含其中的文化味道直追月餅的香甜。

長年從事永登縣史地文化研究的祁重泰說,燒餅的製作方法源於西域,西漢時由西域傳入中原地區,所以也稱胡餅,又因製作時要用火烤,因此又叫燒餅。

在四大傳統節日中,中秋雖然成型最晚,但影響最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中秋節的功能性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調整,並且不斷貼近民眾生活的需求。「秋月」「圓月」「月餅」這些作為認同性達成的關鍵詞,不僅在延續節日,也在不斷豐富著大眾的精神生活、味覺生活。


三、所謂的「文創月餅」,是否真的擔得起「文創食品」這一名號?

近年來,「文創食品」越來越成為人們的一種消費趨勢。對於「文創月餅」而言,我們不僅僅是在簡單地品味其是否好吃、是否美味,更重要的是月餅本身所承擔的文化內涵和思想內涵。

我們理解商家們絞盡腦汁搞創意,藉機在月餅身上大做文章,這些都無可厚非。因為把月餅市場搞得豐富一些,月餅的花樣更多一些,使節日更具魅力,無論對消費者還是商家來說,都是雙贏。

然而,對月餅的創意內容,我們必須要有所警覺。無論是故宮賣的「皇家」系列月餅,迪士尼公園推出的各類經典卡通形象,B站的二次元世界,還是抖音推出的「斗轉星移」系列月餅等,看起來似乎都少了一些與中秋有關的「文化元素」。

月餅之所以一直是中秋節的主角,是因為月餅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象徵。尤其近年來,月餅的存在不僅僅象徵著「團圓」,它更多的變成一種節日象徵符號,變成一種感情寄託的文化消費品。

因此,與月餅的象徵意義沒多大關係甚至毫不搭界的某些「跨界月餅」,除了暫時能吸引一部分消費者的眼球外,對中秋節的文化貢獻並沒有多少。

所以,目前的月餅生產廠家,還缺乏必要的對中秋月餅文化內涵的深刻理解和敬畏。把月餅做得時髦很容易,但如果把月餅做得更有文化,並非易事。每過一次過傳統節日,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一次展示,也是一次傳統文化教育課堂。中秋節文化內涵豐富,就看能否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有無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跨界月餅」靠市場,「文化月餅」更金貴。只有在傳統節日中增強對歷史文化知識的了解,才能使節日充滿溫馨、樂趣、意義,並以厚重的節日文化清流滋養心靈,也才能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永遠熠熠生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用區塊鏈打擊盜版?好萊塢、BBC、微軟等都在這樣布局
實踐一年後,上汽副總裁藍青松復盤C2B模式落地:制約我們發展的是傳統力量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