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平分秋色,陰陽相半,重養收!
點擊頭像關注,更多資訊,精彩呈現!
秋分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也就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
一年四季變換,寒暑交替,是因為天地間有著陰陽二氣。《黃帝內經》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
而秋分這一天,正是陰陽交接,分割寒暑的日子。據說,從秋分開始,天地改由太陰星君月神掌管,所以秋分之夜,民間還要祭月。《太常記》上說:秋分祭夜明於夕月壇。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說:秋分以前,地面上的熱多,地面下的熱少。到秋氣下降,暑氣入地,地面上有了露時,地面上的熱,與地面下的熱,上下平分。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剛剛結束,涼風習習,碧空萬里,丹桂飄香,蟹肥菊黃,正是美好宜人的時節。
而今年的秋分,剛好遇上中秋小長假。這時能和家人安坐一起,聞著桂花香,飲一壺菊花茶,品蟹食餅,倒有幾分涼秋里特別的暖意。
秋分物候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雷始收聲
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蟄蟲坯戶
「坯」字是細土的意思,就是說由於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並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
水始涸
《禮記》注曰: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
由於天氣乾燥,水氣蒸發快,降雨量也開始減少,湖泊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窪處便處於乾涸之中,便是詩人愛說的「秋水消瘦」、「秋水清瘦」。
秋分民俗
祭月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
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吃秋菜
「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
有順口溜道:「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粘雀子嘴
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湯圓多以糯米為主原料和其他一些配料製成,糯米性溫,味甘,在涼秋季節少量食用有助於補充身體能量,補虛調血、昇陽健脾。
放風箏
秋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秋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
放風箏是全身性的運動,既能舒緩情志,預防悲秋,又能鍛煉身體,特別能夠防治頸椎類疾病。
秋分養生
陰平陽秘
秋分節氣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按照《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陰陽所在不可出現偏頗。
要想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氣的侵襲。
秋季天氣乾燥,主要外邪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熱的餘氣,故多見於溫燥;秋分之後,陣陣秋風襲來,使氣溫逐漸下降,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
早起早睡,收養肺氣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早卧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
子時是全天陽氣最弱、陰氣最盛之時,此時睡覺,最能養陰,睡眠質量也最佳,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效果。
另外,頭是「諸陽之首」,梳頭是腦部運動最理想的方式。每天晩上睡前梳一次,能夠按摩穴道睡得更安穩。
清潤相合,不宜滋膩
秋季天氣乾燥,主要外邪為燥邪。所以,秋分後辛辣食物不宜多吃,可適當多食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食物,如秋梨、白蘿蔔、胡蘿蔔、藕、荸薺、甘蔗、柑橘、山楂、百合、銀耳、淮山、柿子等等。
另外,胃弱者應多喝粥,如紅棗糯米粥、百合粥、蓮子粥、芝麻粳米粥、梨粥等。
同時,注意調節生活節奏和生活環境,防止過度疲勞和無節制的夜生活;居室要保持一定的濕度,頭髮少吹少燙,也有助避免「秋燥」的發生。
古來有秋季進補的習俗,但是現在這個社會平時營養攝入量早已嚴重超出日常需求,所以現在的秋分飲食不宜滋膩,從前的秋季貼膘之法,已經不適宜現在。
適當鍛煉
秋天氣候宜人,是進行鍛煉的最好時機,這時因為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因此運動也要順應這一原則。
也就是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記得不要一起床就穿著單衣到戶外去活動,而要給身體一個適應的時間。出去鍛煉時應該多穿件寬鬆、舒適的外套,等準備活動做完或鍛煉一會兒身體發熱後,再脫下外衣。
對於運動者來說,每次鍛煉後可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銀耳等。
防止「悲秋」
肺屬金,與秋氣相應,肺主氣司呼吸,在志為憂。
肺氣虛者對秋天氣候的變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風冷雨、花木凋零、萬物蕭條的深秋景況,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涼、垂暮之感,易產生抑鬱情緒。
所以這時的精神調理很有必要。《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精神調養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適應秋天平容之氣。
可以多外出運動,登高遠眺、放風箏,多看一些讓人心情愉悅的事物,都能讓你遠離悲傷。


TAG:世紀人物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