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關於道德行為的七個真相,你知道嗎?

關於道德行為的七個真相,你知道嗎?

道德問題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一個中心問題,道德綁架也一直是追求獨立的人所力圖避免的。哲學家、生物學家、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都在試圖去尋找道德的根源,想理解人類的道德觀念如何發展出來、道德判斷是如何做出來的以及不同的個體以及群體在道德體驗上有何差異。

關於道德行為的七個真相,你知道嗎?

為了解人們在道德問題上的真實現狀,心理學家們通常會採用一些想像出來的情境來考驗人們。例如,他們讓參與研究的人面臨一個想像的道德兩難困境:一輛失控的電車沖向5個人,唯一拯救這5個的方法是把它轉上另外一個軌道上去,但是另一個軌道上有一個人會犧牲,你會把軌道扳過去嗎?或者,他們會詢問參加研究的志願者:「一個人從超市買回來一隻雞,跟它性交之後把它吃掉,你覺得這個事情是道德的嗎?」。通過這些研究,心理學家確實發現人們道德生活的一些重要現象,例如,政治上的民主派和保守派似乎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裡(見喬納森·海特(Johnathon Haidt)的《the righteous mind》)、情緒比理性更能決定我們的道德判斷、以及道德許可效應(moral license, 當我們做了一件好事情之後,會覺得自己得到了做不道德行為的通行證)。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真的有那麼具有道德含義的行為嗎?我們真的是像心理學研究中表現出來的那樣嗎?最近,德國科隆大學的心理學家霍夫曼(Hoffman)及其同事突破了傳統心理學研究的限制,調查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道德行為的狀況。他們通過社交網站招募到了1252名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成年人志願者,通過手機的應用軟體來隨機在不同時間點提醒這些志願者,讓他們回答一系列道德相關的問題。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結果中,他們基本證實了先前實驗室研究的結論,也揭示出了日常生活中關於道德行為的7個現象:

1.別人的不道德行為多

調查結果顯示,在人們的個人日常交流中,更多地是去了解他人不道德的行為,而了解他人的道德行為要少得多。這個結果正好印證了2004年Dunbar提出來的關於八卦(gossip)的作用:人們之所以相互八卦就是為了更好地了解他人的人品,從而避免那麼喜歡搭便車而自己不付出的人。八卦作為一種社會機制,可以讓人們有效地結成聯盟。所以如何你做了什麼壞事兒,不要奇怪人們會在背後對這些壞事進行相當有效地傳播。

2.自己的道德行為多

在這個調查中,研究者問到了志願者自己做的與道德相關的事件,志願者對此問題的回答表現出了非常明顯的自我偏見(self-bias):自己做的好事明顯多於自己做的不道德行為。這個結果是社會心理學中自我偏見的一種:人們有意識無意識地更加關注於自己好的一面,而不是一個公正的旁觀者一樣去客觀地觀察自己。正如80%的人都覺得自己的智商高於群體的平均水平,相信自己做好事次數高於群體平均水平的人,也是遠高於50%的。

3.政治立場可能決定你的道德視野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喬納森?海特近十年的研究表明,人類的道德應該包括關愛/傷害、公平/不公平、忠誠/不忠誠、權威/服從、純潔/墮落和自由/壓迫六個維度,政治立場不同的人,對這些維度的重視程度不同:自由派會更加關注於公平/不公平和自由/壓迫;而保守派則比自由派更加關注於忠誠/不忠誠、權威/服從和純潔/墮落;在關愛/傷害這個維度上兩派相似。霍夫曼等人的調查結果支持了這一結論,發現自由派報告的道德行為中,與關愛/傷害、公平/不公平和自由/壓迫較多,而保守派則更多地報告於忠誠/不忠誠、權威/服從和純潔/墮落方面的道德行為。

4.宗教信仰不影響人們道德行為

宗教與道德的關係一直撲朔迷離,關於兩者關係的研究在社會心理學雜誌中佔據很大的比例。但是,霍夫曼等人對有宗教信仰和無宗教信仰的所報告的道德事件進行比較之後,未發現他們在積極的道德行為上有顯著的差異。但有趣的是,宗教人士在面對道德事件時經歷更強烈的情緒體驗,他們會對自己的不道德行為表現出更強的內疚、尷尬和厭惡,對自己做的道德行為則會更加驕傲和感恩。

5.做好事不增加幸福感,被做好事才行

我們教導小朋友做好事兒時通常會說:助人為樂。那麼助人行為真的會讓助人者 「樂」嗎?沒有這麼簡單。霍夫曼等人調查的結果顯示,比起不道德行為,道德行為確實與幸福感相伴,但這種快樂並非在自己做好事最強,而是在被他人「助」的時候。但做好事確實有助於增加志願者的目的感(sense of purpose)。要讓人生充滿意義,恐怕還是得多做好事兒。

6.道德行為會傳染

道德傳染(moral contagion),即將道德行為從一個主體傳遞到另一個主體,被許多人當作一碗美味的心靈雞湯,也曾經激勵過許多人行善。在霍夫曼等人的這個大規模的研究中,確實發現了道德傳染的現象:當某個志願者成為一個道德行為的受益者之後,他自己去做出類似善舉的可能性會更大。這個調查可能告訴我們,做好事確實是可以傳染的,不要吝惜你的善意。

7.道德行為會使壞

當你自己做過一件好事之後,你做壞事的可能性是否會增加?心理學先前的研究表明,確實會。這種現象被稱為道德許可現象,即人們好像將善行當作自己今後做壞事的許可證或者免責牌。這個現象在霍夫曼所調查的志願者身上也得到了印證:他們在做了一個道德行為之後,再做出好的行為的可能性就下降了,而做出壞的行為的可能性卻上升了。

霍夫曼等人進行的這個大規模調查是社會心理學家嘗試使用手機移動端進行研究的初步成果,引起了其他社會心理學家的高度關注。加州大學心理學系的傑西?格雷姆(Jesse Graham)認為,霍夫曼的這個研究讓道德的學術研究走出了實驗室,是了解人們真正道德生活的一大步。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布雷恩?諾斯克(Brian Nosek)提醒我們對這個結果保持謹慎,因為畢竟這只是我們道德生活的「粗略草稿而不是精確的腳本」,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研究者在今後的研究中進一步去釐清。

參考文獻:

Graham, J. (2014). Morality beyond the lab. Science, 345(6202), 1242. doi: 10.1126/science.1259500

Hofmann, W., Wisneski, D. C., Brandt, M. J., & Skitka, L. J. (2014). Morality in everyday life. Science, 345(6202), 1340-1343. doi: 10.1126/science.1251560

Benedict Carey (2014). In a Study, Text Messages Add Up to a Balance Sheet of Everyday Morality, New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ytimes.com/2014/09/12/science/a-window-into-everyday-morality-via-text-message.html

作者寫於2014-09-2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跨性別者:喜歡穿女裝的男孩需要治療嗎?
水中分娩不安全?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