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後代成了網紅,而鴻雁卻依舊在漂泊

後代成了網紅,而鴻雁卻依舊在漂泊


當南方朋友們還在迎戰接踵而來的颱風時,遙遠的北國,已是一番秋風蕭瑟的景象。隨著秋意漸濃,一場

宏大的候鳥大遷徙

正在各地醞釀。


候鳥遷徙本是自然界中極為尋常的現象,不過對於有著「物我相親」「以物比德」審美傳統的中國人來說,南飛北歸的候鳥,便成了寄託感情的絕佳載體。同樣都是遷徙的鳥,不同鳥類所帶來的情緒卻有著明顯的不同:南燕歸來,我們會聯想到春的生機;鶴翔雲端,人們會艷羨它的孤傲高潔。


唯獨有一種候鳥,被賦予了極為悲壯濃厚的感情色彩,它便是在中國文化中佔據頗為重要地位的

鴻雁

Anser cygnoides


水中的鴻雁。圖片:Rod Williams / NPL mindenpictures


為什麼是鴻雁?


在許多西方鳥類學專著中,鴻雁都被描述為「較為少見的雁」,這或許是由於其相對

狹窄的分布範圍

較小的種群規模

所導致的。在今天,鴻雁只在俄羅斯遠東、俄蒙交界和中國東北等區域繁殖,而在冬季,則回到長江下游以及浙江的零星沿海區域越冬。


鴻雁的大致分布。橙色部分為繁殖地,藍色部分為越冬地。圖片:馬敬能 /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雖然國內同樣分布著灰雁和豆雁,但中國人對於鴻雁的認識,似乎要比前兩者更為深刻。這可能正是鴻雁狹小的分布範圍所導致的:在先秦時代,

中原文明

的核心地帶與鴻雁的

越冬地

重合,卻與更南方的灰雁交集不多。


此外,鴻雁的

繁殖地

又與令中原文明終日警惕的

草原部落

的生活區域重合。在中原與游牧民族許多並不愉快的接觸中,雙方的鴻雁文化也不經意間產生了交流和深化,這才奠定了鴻雁獨特的地位。


這是鴻雁,是中國家鵝的祖先。圖片:pixabay


圖為灰雁,是歐洲家鵝的祖先。圖片:Matthias Zepper / wikipedia


傳信的使者


最能反映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在鴻雁身上有交集的故事,當屬

「蘇武牧羊」

了。相傳蘇武奉詔出使匈奴,卻被扣押羈留,流放在今天貝加爾湖一帶牧羊。19年後,雖然漢匈關係已經緩和,匈奴卻不願透漏蘇武的行蹤,只說蘇武已經身亡漠北。為了救人,漢朝使臣聲稱皇帝在上林苑狩獵時曾捕獲一隻鴻雁,雁腿上綁有蘇武的書信,無奈之下,匈奴單于只得放人。


這當然只是漢臣的謀略。貝加爾湖或許曾擁有鴻雁的繁殖群體,不過茫茫多的鳥群,蘇武也不可能保證攜帶書信的這一隻就會被皇帝獵獲。但是,這則故事的確讓鴻雁獲得了

「信鳥」

的美譽,甚至我國郵政系統的LOGO,也是脫胎於鴻雁飛翔的身姿。


左側的logo像不像鴻雁的身姿?圖片:中國郵政


古人讚譽鴻雁的「傳信」,與它的

準時遷徙

習性有關。「八月初一雁門開,鴻雁南飛帶霜來」,在缺乏天氣預報的時代,人們必須依靠自然界的物候變化來預測氣象的變化,這就使鴻雁遷徙的準時性顯得尤為重要了。從戰國魏襄王墓中的木簡記載的「雨水又五日鴻雁來……小寒之日雁向北」可知,在某些地區的鴻雁出現與消失,

甚至可以精確到日


這看似不可思議的精確性,其實是因為鴻雁有著相對固定的遷徙起始點。和火烈鳥這樣漫無目的遷徙的鳥類不同,只要自然環境不發生重大的變化,鴻雁個體更偏向於在熟悉的繁殖和越冬地之間遷徙。研究者在黑龍江扎龍保護區多年的研究表明,它們連中途的停留地點和停留時長都很少更改。


與鴻雁不同,火烈鳥的遷徙線路並不是很固定。圖片:Doodybutch / wikipedia


老夫老妻養娃好


鴻雁像歐洲白鸛一樣,這些擁有較長壽命和固定遷徙地點的候鳥,更偏向於

形成穩定的配偶關係

,這可以讓它們免去重新尋找配偶的精力,抓住寶貴的繁殖期撫育幼雛。


這對於鴻雁來說更有現實意義:在我國興凱湖繁殖的鴻雁,三月底才剛剛完成遷徙,經過短暫的修整和性腺恢復後,四月中旬便開始交配。五月中旬第一批雛鳥出殼,兩個月之後,雛鳥就要開始學習飛行。只有這樣的快節奏,才能讓雛鳥趕在九、十月水面冰封之前發育完全,跟隨長輩踏上南行的路途。


努力長毛的鴻雁寶寶。圖片:Kmonsoor / wikipedia


雖然繁殖季時間緊迫,對於巢穴的選擇卻依然馬虎不得。為了防範天敵的侵擾,鴻雁的巢穴總是偏向於

被蘆葦掩護的湖中小島或岸邊

,蘆葦的密度也會經過仔細的考量:疏鬆的蘆葦無法遮擋天敵的搜尋,過密的蘆葦又會影響鴻雁的警戒視線。在巢穴靠近水邊的一側,鴻雁會踩出一條7~14厘米寬的

「綠色通道」

,方便平常出巢覓食,也是緊急時刻的逃生通道。


蘆葦叢中的鴻雁。圖片:imagebroker.com


一旦產下卵,雌雁就開始了長達一月的孵化工作,雄雁則遊盪在附近的水面進行警戒。在孵化初期,鴻雁十分警覺,人或其他天敵靠近雁巢百米之內,成年雁就會通過蘆葦盪逃逸。但在孵化後期,雌雁會分外戀巢,它們伸長脖子趴在蘆葦盪里,試圖躲避天敵的搜索,只有在萬不得已時才飛走。而為了保護後代,雄雁則會

偽裝出折翼的樣子

,試圖將天敵引離巢穴。


能好怎?家鵝了解一下


鴻雁

食性廣泛

,這讓剛出生的幼雛不至於承受飢餓之苦,在湖沼中遍布的水生植物的嫩莖和芽都很合它們的胃口。在越冬區食物短缺的時候,它們也會飛到農田中掘食植物塊莖和種子。


這使得鴻雁與人類的衝突比其他鳥類更為明顯。當它們在長江下游地區越冬時,正是當地小春作物剛播種或抽芽的時期,鴻雁對農作物的採食使得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被列為農業「害鳥」而遭到有組織的撲殺。


在秋風颯颯萬籟蕭蕭中,鴻雁雄姿勃勃振翅高飛的英姿,也為它們招來了殺身之禍。人們認為它強勁有力、充滿生機,就想當然地認為吃它們的肉可以治療頑麻風痹,鴻雁肉進而成了

秋冬進補的良品

。根據記載,在50年代湖北省獵捕的水禽中,雁類佔據了2/3,其中又尤以鴻雁為主。


飛翔的鴻雁。圖片:wildlifemongolia.com


隨著東北亞地區的經濟開發,大量濕地、湖泊被工業、農業佔用,鴻雁的越冬棲息地遭到了破壞,鴻雁的生存形式愈發嚴峻。許多鴻雁再也找不到適合築巢的草,在所剩不多的蘆葦盪中產下的雁卵,又成了當地居民農閑時補貼家用的「野味」。


可以想像,人們對鴻雁的獵殺和利用古已有之,可能正是捕獵的鴻雁很多,古人才將暫時無法利用的鴻雁圈養起來,最終馴化成為

中國家鵝和非洲鵝

。到了現在,家鵝後代因為強悍的攻擊力晉陞為網紅,而鴻雁的前途卻是一片渺茫。在盜獵和棲息地破壞的多重壓力下,野生鴻雁的種群規模一度萎縮到6~10萬隻。


中國家鵝(左)和非洲鵝(右)都是由鴻雁馴化而來。圖片:renwen.com,Elf / wikipedia


鴻雁于飛,哀鳴嗷嗷。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鴻雁總是與

凄冷的秋風、漂泊的旅途

相伴,人們也對鴻雁寄託以悲涼的意象。但事實上,我們又以自己的方式將這份窘迫實實在在地強加在這種堅韌大鳥的身上,這豈不比古詩中的一聲飛鴻更為悲苦嗎?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4年的第265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一個男人在流浪


喜歡他還可以關注


 漫步集 


id: Have_a_Stroll


陪你  聽風  看海  遁入自然


餐桌上的那些鴨和鵝都是從哪來?


戳圖片讓日曆娘告訴你!






物種日曆


微信號:GuokrPac


當歲月凝結成文明


當我遇見你


有話想說?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來留言吧


日曆娘今日頭像


雁鴨科 豆雁




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什麼?城市生活把鳥都逼聰明了?
《物種日曆2019》發售!讓我們直接一點,買!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