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專訪 | Peter Singer:不熱愛動物的動物英雄

專訪 | Peter Singer:不熱愛動物的動物英雄


人物 | Peter Singer

彼得·辛格


澳大利亞著名哲學家,現代功利(效用)主義代表人物。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墨爾本大學應用哲學與公共倫理中心榮譽教授。1971年獲得牛津大學博士學位;1975年《動物解放》一書出版,標誌著現代動物權益運動的開端。



Peter Singer在北京 ? 湖岸出版


2018

5

月份的一天,我聽說《動物解放》中文新版即將上架了,書的作者彼得

·

辛格教授

8

月份會來北京宣傳新版,並參加世界哲學大會。當時的我歡欣雀躍,完全沒有想到三個月後,我有機會協助媒體採訪翻譯,並親自採訪這位我心目中最敬仰的人。





我對動物的關切,始於一次去泰國遊玩,親眼目睹一條刺河豚的瀕死過程。當時它被捕上甲板,被一圈人圍觀逗弄。它豎起一身防禦的刺,卻很快地一點點癟下去,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吐出肚裡的水。我看著它艱難張閉的嘴,也試著屏住呼吸,不過十幾秒就覺得憋悶難當。那它呢?對魚來說,這是最常見不過的死法了,而我們每天吃著這些食物,卻從來沒想過端盤上桌前,

ta

們都經歷了什麼。




城市裡長大的我未曾見過殺雞宰牛,那次直面,毫無防備地對我內心造成了衝擊。恰好,那段時間,虐待動物的新聞層出不窮。我才知道,原來中國的動物保護法幾乎是完全缺失的,原來在中國,虐待動物完全不用付出代價。




我開始思考: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有多少動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人類為什麼能夠漠視這些痛苦?

為什麼有些物種(如貓狗)被關心被呵護,有些物種(如老鼠)被傷害就是理所當然?這對於那些同樣會痛苦、有感知能力的動物,難道不是很不公平嗎?




這些問題,在《動物解放》里都得到了解答。



辛格對《動物解放》進行簡短介紹


 

問題是:

ta

們能夠感知痛苦嗎?




千百年來,人作為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高級動物」,在「人類」與「其他動物」之間,築起階級的牆。




亞里士多德將生物劃分為不同等級:「植物為動物而存在,而動物的存在是為了人類。」




康德認為,只有「理性者」是道德主體,具有獨立的價值,而「非理性的」存在則僅僅具有相對的價值,是為「物」。「……我們之所以對動物負有義務,是因為我們因此培育了對人類的相應義務。」換句話說,假如虐待動物有罪,也不是因為這個行徑本身錯誤,而是因為這樣做不利於對人類的「仁愛」義務的培養。




然而,理性,抑或智力、某種才能真的是我們劃分道德考慮邊界的標準么?我們呼籲種族平等、性別平等,是因為我們「智力相當」嗎?我們為殘障人士疾呼,為有智力障礙的孩子籌款,是因為我們擁有同樣的理性嗎?




邊沁,現代功利主義(又譯效用主義)的奠基人,有力地駁斥了「理性至上」的觀點。




「問題不在於ta們能否推理或講話,而在於:ta們能夠感知痛苦嗎?」


邊沁:

問題不在於ta們能否推理或講話,而在於:ta們能夠感知痛苦嗎?(圖片來源網路)


這便是《動物解放》一書乃至功利主義者作為基準的「平等考慮原則」——

對於一個個體利益的考量,立足於

ta

是否能夠感知痛苦。

需要注意的是:對相似利益的「平等考慮」不代表「平等的對待」。對痛苦的感知能力不同的動物,得到的考慮也有高低之分——舉個例子,一隻蚊子,對痛苦的敏感程度沒有一隻雞強,因而,殺死一隻蚊子不能夠與殺死一隻雞相提並論;再比方,用相同的力道打一隻狗和一隻大象,狗感受到的痛苦大於大象,那麼這時狗的痛苦應得到優先的考慮。

一隻貓並不比一隻豬更重要,而用老鼠做實驗與用狗做實驗,也沒有倫理上的區別。




從「平等考慮原則」向外延伸,當某一情境下所有個體的痛苦加總起來達到最小值,那麼就是「最大的善」,即我們應做出的倫理選擇。




工業化養殖的背景下,全球每年有數十億計的動物生活在暗無天日的痛苦中,這些痛苦壓過了滿足了口腹之慾帶給人類的快樂,因而素食主義得到辯護。



工業化農場中的蛋雞,一生擠在狹小的籠子,甚至無法伸展翅膀,其中一隻掉落在鐵絲網間隙,許多雞遭受這樣的命運,無法獲取食物和水。

(圖片來源網路)



利用動物進行實驗,是另一類體制性的物種歧視。在我們看不到的實驗室里,動物因化妝品、洗髮水的毒理實驗而失明、潰爛,遭受著巨大且不必要的痛苦——化妝品不是必須,這些實驗也並非不可替代,因而這類實驗被抵制(對於可能有重大醫學價值的動物實驗,辛格並未表示抵制,但其帶來的價值需要被審慎的衡量,且應儘可能地減少動物在實驗中的痛苦)。



除毒理實驗以外,心理學實驗是導致動物痛苦的另一大類,而這種實驗往往毫無實際價值。圖中的小猴被進行母愛剝奪實驗,觀察其是否出現病態心理行為。

(圖片來源網路)



飯桌上,我問他:「我們如何得知植物不會痛苦呢?它們是否可能以我們不知道的另一種方式痛苦著,僅僅因為在進化樹上與我們相去甚遠,所以感受被忽視?」




他坦誠地說:「有可能,但可能性非常低。至少現有的科學並沒有告訴我們植物會痛。」




然而,即使假設植物也會痛苦,養殖動物會造成更多植物的「傷亡」。從功利主義的角度看,素食仍是更好的選擇。


 


道德:理性還是感性?




在回應其他媒體採訪的過程中,

辛格

一直很強調自己

不是一個「動物愛好者」

:「我不贊成吃狗肉,但我也反對吃豬肉。」他將自己與一般的喜愛動物、「痴貓愛狗」的人區分開來——只喜歡某類「可愛」的動物的人,也是物種歧視者,這或許用「物種偏見」描述更為精確,認為某類動物比另一類動物更值得保護,即使它們有相同的感知痛苦的能力。




《動物解放》的附錄中,他寫道:「本書不是為了用感傷的情緒來喚起人們對『逗人喜愛的』動物產生同情。我對屠宰馬或狗作為肉食所產生的義憤並不比對殺豬食用產生的情緒更加強烈。當美國國防部使用致命的毒氣對比格犬進行實驗引起大眾強烈抗議後改用大鼠進行試驗時,我並不覺得寬慰。

本書試圖採取徹底、謹慎和始終如一的態度來思考我們應當如何對待非人類動物。

……」




但我困惑於倫理(理性)與情感的關係。就我本人而言,吃素是因為受到了觸動,而非邏輯的論證。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如此——大多數人成為動物福利

/

權利倡導者,不是因為看了《動物權利研究》或者《動物解放》中的哲學論述,被其中的邏輯折服,更可能的原因是:看了揭示工業化農場真相的紀錄片,心生不忍,又或是生活中與個體生命產生連結,進而推及至更廣泛的動物群體。



《地球公民》,影響了無數人吃素的一部紀錄片

(圖片來源網路)


 

「道德」究竟起源於理性還是感性?

辛格

認為,可以將這一問題拆為兩部分,一個是進化層面,另一個是哲學層面。社會性的哺乳動物在漫長的進化與群居生活中,進化出了「道德行為」,舉例而言,基於互惠,哺乳動物進化出了「以德報德」的行為模式——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有道德感的行為」更多的是一種直覺性的反應,比如對痛苦的不忍;然而,若要將「道德「上升到一個更抽象的層面,更好地理解「道德」的本質,便需要邏輯與理性。




他引用了休謨的觀點,說:「(道德的)磐石是激情(情感),但始終需要有理性的空間。」




作為

道德實在論

的擁躉,辛格認為「道德」獨立於我們的認知真實存在,倫理論證應該作為行為指導——也就是說,如果某一關於道德的論斷被判斷為真,那麼作為道德主體,就應將其作為道德規範做出行動。《動物解放》一書對所有人提出的挑戰,是「純粹的道德要求」,比起其他運動,更需要我們有利他精神。




「當然,

我們都不是純粹理性的動物

,對於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可能不會僅僅因為哲學論證就改變我們的行為。但我想,至少我們能看出,這樣的倫理論斷

/

主張是理性的,可能恰好我們也想做一個理性動物,這本身便能夠作為依照某一倫理論斷行事的依據。」



大衛

·

休謨:做一個哲學家,但在哲學之中,還要做一個「人」(圖片來源網路)


奇怪的是,反過來想一想,我支持同性戀平權,很可能是因為對「平權」理念的認同,而不是對某一個個體的喜愛或同情;而對於動物,好像很難相信有人會因為「動物權利」的理念去保護動物。究竟是為什麼呢?我想這大概是因為,

動物在人類社會的話語體系里,始終是太過邊緣化,太少被討論。

最開始的女性平權、無產階級革命,一定也是從感性的認識(直觀的生活差距、待遇不平等造成的痛苦)開始的。


 


你的選擇,會對後果造成實質性的影響嗎?




我問

辛格

:「您是因為對動物的關切而寫了《動物解放》這本書嗎?」


他糾正我:「不是對動物的關切,而是對

痛苦

的關切。」




除動物以外,

辛格

還關注貧困與醫療健康問題,是有效利他運動的倡導者。「有效利他」,顧名思義,

最有效地

幫助他者。功利主義者所看重的快樂

/

痛苦,便是有效利他一個重要的價值。




8

17

日,

辛格

在清華大學進行了關於有效利他主義的講座,現場一個觀眾提出的問題令我印象深刻:即使在金融行業工作,每年可向慈善組織捐贈十萬美元,從而幫助更多的人,但如何量化在金融行業工作、對資本主義這一龐大系統的維護帶給世間的痛苦?



辛格在清華大學進行有效利他主義的講座 

? 湖岸出版


他給出的回答是:一個人選擇進不進入金融行業工作,真的會給這一系統帶來實質上的不同嗎?假設某一個人選擇不在金融系統工作,也會有另一個人代替

ta

從事這一工作,同樣地「鞏固資本主義」,而當一個選擇對後果不產生影響時,這個選擇就沒有倫理意義上的好壞之分;但假如這一個人進入了金融行業,並且與可能代替

ta

進入這一行業的人不同的是,

ta

捐贈出收入的一部分用於更有效地幫助他者,那麼後果就有實質的不同了。我們沒有必要因為空洞的意識形態去反對什麼或擁護什麼,重要的是:這個選擇帶來的後果(在這個語境下,總的痛苦是否最小)是否比不做這個選擇更好?




這便是功利主義與權利觀點的不同——

權利觀點無關後果,侵犯了個體的權利

這一行為本身

便是錯的;而功利主義屬於後果主義,更多地從事實出發,考量某一行為帶來的積聚性後果。

辛格的《動物解放》經常被認為是動物權利的代表著作,實際上,功利主義的主張與「權利」無關。他認為權利觀點過多地依賴直覺。與功利主義可能依賴的「直覺」相比(即每個個體的利益都需要被平等地考慮,達到最大的「善」),很多時候權利論者的所謂「權利」依賴於具體的直覺,而這種直覺往往受文化、宗教、甚至進化影響,比如說,認為婦女有控制生育的「權利」,認為人有吃肉的「權利」——

越是具體的直覺,往往越是不可靠。




功利主義對事實的依賴,也許也是辛格在回答問題時尤為謹慎的原因。對於中國的動物立法,我表達了單獨為貓狗或伴侶動物立法會加劇「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是平等的」這一思想的擔憂,他承認他的第一反應也是「這樣不行」,畢竟

貓狗

只是所有受苦的動物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他又說,他並不了解中國社會,無法給出更為深思熟慮的觀點。

至於瀕危物種保護,則完全是不同於功利主義的另一種價值。



《動物解放》中文新版發布會:超越我們物種的倫理 

? 湖岸出版


為了更好的世界




相比起象牙塔里的學者,辛格

大量地參與公共活動,用淺顯的語言向公眾闡述自己的主張。也因此,他經常被斷章取義地解讀,並受到很多攻擊。這讓我想到《死亡醫生》,電影原型

Jack Kevorkian

醫生因推行對失去治療希望、希望脫離痛苦的病人的安樂死而備受爭議;

辛格也曾因反對「人性神聖」,支持墮胎與安樂死,被保守人士攻擊甚至威脅。




在批評聲中,他有選擇地修正了自己的一些主張或表述。《動物解放》初版到現在,根本的觀點沒有變化,但對「生命」這一議題的看法稍有變化。初版時,他漠視了農場主的「因為飼養食用動物,所以更多的生命得以來到世上」的辯護,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但後來他修正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假如帶來的是可以保障

高福利的、快樂的生命

,那麼飼養以供食用是可以接受的。



比如像這樣的雞和蛋?(圖片來源網路)


在踐行自己的哲學主張的同時,

辛格

並不勉強他人。

他認為在與他人交流時,我們應假設「這是一個能夠與我有理性的對話的人」,

應假設對方的動機是好的,在條件允許的時候,他們願意做「對」的事情

Henry Spira

Ethics into Action

)。

比如說,在利用動物的產業工作的人很可能也不想殘忍地對待動物,但他們需要用這個謀生計,那麼我們就需要找到一種方式,使他們能夠減少動物的痛苦,又不至失去工作。「假如你擺出一副「我是聖人、你是魔鬼」的姿態,那這樣的溝通什麼效果也達不到。」甚至辛格

自己也不是

100%

的嚴格純素者,「有時候我去旅遊時,實在找不到純素的食物,那麼我也會將就一下,吃蛋奶素的食物。但只要有可能,我都選擇純素。」



採訪間隙,辛格一般會利用這段時間在房間來回走走,或下樓逛逛 

? 湖岸出版


既有對邏輯與理性的信仰,又謙卑誠摯地與世界交流。在辛格

眼裡,哲學不只是學者的自娛自樂,而是把世界變得更好的工具。《動物解放》出版

43

年來,對世界範圍內的動物權益運動影響巨大,但這遠遠不夠——工業化農場還存在,養殖動物們的處境並沒有提高多少。




有位記者問他:「在動物權益運動中,會不會有時覺得無力或者虛無?」




他說:「從來不會。至少我們在努力,事情在朝好的方向走。」


 


後記:




三天相處下來,

辛格

仍是我心目中「在這地球上最仰慕的人」,但已然走下神壇,多了幾分(其實是很多分)親切可愛。



在酒店閑聊,辛格正在回答我關於對塑料的看法的問題,他認為重點不在「使用」,而在「丟棄」 

? 湖岸出版


印象最深的是:

某天中午一個採訪結束後,因為時間緊急我們直接在會議室吃飯,我和他說我早飯沒吃,後來他的午飯先端來了,他執意讓我先吃,因為我「比他更需要」;

8

18

日是中國首個零廢棄日,上午我向他提起這回事,下午結束採訪、要去書店進行新書發布會的時候,他主動提出要乘坐地鐵,因為這與「零廢棄」低碳環保的理念相合;

有次離開會議室,我提醒他帶走沒喝完的礦泉水,他接過瓶子後,出乎我意料地回過身,將本來已經倒到杯子里的水重新倒回礦泉水瓶里一起帶走……

與他相處,會覺得自己說的話被認真地傾聽、被重視。真誠的人大抵如此。




為了所有動物,也為了一個更好的世界 ? Z




你對《動物解放》有什麼想法?


留言告訴我們,歡迎理性討論~








作者 | Z


相信對動物和自然的關懷是人文精神的延伸。






??掃碼關注

北美小象君

??


{ 點擊

 

文章目錄

 

查看 

往期內容

,或者直接點擊下面 

關鍵字 

查看

精彩文章

}




自然保護職業

:職業概覽

 | 

自然攝影師 | 野生動物獸醫 | 前輩建議

 |  自然攝影師2 | WWF職位 


自然保護專業學習:

相關專業 | 美國、歐洲、英國獸醫申請 


野保工作者:

WCS中國 - 燕山亭

 |  守護荒野 - 丫總 | 野生動物獸醫 | Jane Goodall | 中南屋 - 黃鴻翔 |  星巴 (肯亞)| 高煜芳 | 解焱 | 自然大學 - 馮永鋒 |  江豚奶爸 - 何大明 


影視人:

《何以為食》導演 - 簡藝 |《我們誕生在中國》- 王其寒 | 《地球:神奇的一天》- 許倩倩


環境專題:

垃圾 | 美國國家公園 | 中國國家公園 | 葡萄酒 | 農場環境污染


動保科普:

台灣白海豚 | 中華白海豚 | 台灣雲豹 | 澳洲袋獾

 | 兔猻 | 化妝品實驗 | 藏獒問題 | 孟加拉豹貓 | 

動物福利&權利

 | 華北豹 | 穿山甲 | 農場動物 


熱點事件:

東海漏油 | 唐人街救雞 | 射殺大猩猩 | 象牙貿易 | 獅王之死 | 2017新聞匯總





-  ??  For a planet of all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美小象君 的精彩文章:

最後一隻

TAG:北美小象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