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八月十五話中秋:除了賞月、吃月餅 這些歡度佳節的打開方式了解一下

八月十五話中秋:除了賞月、吃月餅 這些歡度佳節的打開方式了解一下

又是一年中秋月圓時。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但並沒有說明是八月的哪一天。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自古就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漫長的歷史演變中

各地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中秋習俗

在老北京,中秋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拜月了。每逢中秋節的黃昏,明月升起時,家家戶戶的女眷就在自家庭院,設香案,擺上「月光馬兒」。等到月亮升起後,開始拜月。兔兒爺是老北京人中秋時令的傳統物件兒,兔兒爺是泥做的,兔頭人身,十分可愛。在拜月後,小孩就拿到手裡玩了。

上海人過中秋,在飲食上沒有太多的講究。通常中秋節前後,吃一個鮮肉月餅,再吃一個芋艿,剝一個毛豆,喝一碗老鴨湯。有了這樣的中秋四寶,中秋的晚飯,也可以滿足了。

廣東人過中秋節不僅有月餅,還要有柚子和田螺。柚子的諧音是「遊子」,中秋遊子歸來意喻團圓。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粵語中,「螺」與「攞」(拿)同音,在農耕時代,人人都靠耕田為生,田螺即是「向田攞食」的意思,在花好月圓的中秋夜吃螺,自然就多了一份寓意。

南京人過中秋合家賞月稱作「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他們除了愛吃月餅外,金陵名菜桂花鴨也是必吃的一道美食。

福州中秋「擺塔」的習俗源於明嘉靖年間。相傳,那時戚繼光奉命來閩抗倭,連打幾場大勝仗,其中一次正逢中秋節,百姓們為慶祝勝利,把家裡珍藏的古董等擺在廳堂供人欣賞;因福州是一座多塔的城市,所以擺設品多為古塔造型,故稱「擺塔」。

四川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掛在門口,以表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會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除了這些地方,每個地區過中秋節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並且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比如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等。

中秋文化應在言傳身教中代代傳承

中國的傳統節日往往寄託了古人的很多美好願望,其中所流傳下來的民俗活動就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慢慢變得越來越重要,雖然中秋離不開月餅,但過中秋並非完全是為了吃月餅,我們不能把中秋節僅僅過成「月餅節」。不管是民間傳說稱中秋起源於嫦娥奔月,還是民俗專家考證認為周朝先民對月亮的崇拜,演繹的都是一個「和」字。它象徵著團圓、和諧、吉祥與平安。

在現代社會,中秋節的內涵更多的體現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上。沒有古人「把酒問青天」的豪邁,也要有「登高望遠」的雅興,一家人其樂融融,登高賞月就能體會中秋的內涵。所以,無論從它的內涵還是外延的形式和意義,都需要我們去傳承和發揚光大。

文化的流傳是一個耳濡目染的過程,我們應賦予傳統節日更多的現代意義和時代氣息。今夜,團圓、月亮比月餅更重要,在這個具有詩意的節日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多一點親情,讓中秋節自身所蘊含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歷史積澱煥發出無窮的活力。

來源:新華網、中國新聞網、中國山東網、中國文明網、深圳新聞網、北方網

責任編輯:黃琲 排版編輯:劉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郭曉強:疾病預防和疫苗發展史
《世界經濟與政治》2018年第6期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