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東坡的詞作「明月幾時有」 來自他那段經歷

蘇東坡的詞作「明月幾時有」 來自他那段經歷

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賞月,都不免想起古人諸多詠月的詩篇詞作。比較之下,還是更喜歡北宋文壇大家蘇軾---蘇東坡老前輩那篇豪邁的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東坡的詞作「明月幾時有」 來自他那段經歷

喜歡並熟悉宋代歷史的人都知道,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更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

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

不朽的作品,必然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

宋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京應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大家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二人正銳意於詩文革新,蘇軾清新洒脫的文風,一下子引起了他們的關注。特別是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大力賞識。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讚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

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因此獲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四年後還朝,任判登聞鼓院。

治平二年(1065年),蘇軾的父親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此時,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

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都紛紛被迫離京。

一時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前的現實,已不是他20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引起宰相王安石惱怒,他指使御史謝景在宋神宗皇帝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蘇軾得知此情,於是請求出京下派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杭州是朝廷序列中僅次於京城汴梁的一等上的大州,人間天堂。在杭州任知府,本是個求之不得的好地方。

但蘇軾因為弟弟蘇轍在濟南任職,就想找個靠弟弟近一點的州府,以便有個說話的伴和相見的機會。儘管密州與杭州比,不過是一個六等之下的荒蠻之地,他還是在到杭州任職沒多久,便請求朝廷批准調到密州做知州。

史料記載,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十二月三日至熙寧九年(1076)十二月中旬,曠世英才蘇軾任密州知州。

蘇東坡的詞作「明月幾時有」 來自他那段經歷

這時,正值蘇軾三十九歲至四十一歲的「不惑」之年,進入了他人生的成熟期和他文學創作的重要階段。

蘇軾知密州的官銜全稱是:「朝奉郎、尚書祠部員外郎、直史館、知密州軍州事、騎都尉。

北宋時期的官銜名稱很長,這個名稱包容了「職」、「階」(品級)、「銜」(官階等級)、「爵」(世襲爵位)、「勛」(勛官)等複雜內容。

其中「知密州軍州事」(軍謂兵、州指民政,知州即太守)是蘇軾受朝廷差遣的本職職務。而「朝奉郎」是正六品文階官,表示他的「階」(資歷等級)。「尚書祠部員外郎」(屬禮部典祀官)是「銜」。「直史館」(「直」同「值」。即「史館」中的史官)是「兼銜」,「騎都尉」是武官名,屬於「勛」。後面這些官銜,都只表明其身分資歷,屬於沒有實權的虛名。

密州,即現在的山東諸城。蘇軾便在這裡任知州兩年多時間。他作為一方父母官,堅持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史料記載,他在任期間盡職盡責,並且身體力行參加治理蝗災、祈雨抗旱,懲辦盜匪、收養遺孤,留下一世好評。

史料所載:元豐八年(1085),也就是離開密州十年後,蘇軾因知登州再次途經密州時,那些曾被他善意收養的棄兒及其養父母,都相繼趕往州衙拜謝救命恩人,場面極為動人。

《明月幾時有》這首詞,就是蘇軾在密州時,創作的中秋望月懷人之作。

傳說這年中秋之夜,蘇軾一邊賞月,一邊飲酒,通宵不倦,並在興頭上揮筆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詠月名篇《水調歌頭》。

蘇軾在密州期間,除了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另一篇很能代表他豪放風格的《密州出獵》,也寫於此處。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袒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知密州為官的兩年,時間雖然短暫,但蘇軾的文學創作生涯在此達到了一個高潮。此間作品不僅數量眾多,達到200多篇,而且質量上乘。其中就包含膾炙人口的密州三曲:《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江城子·密州出獵》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寫《明月幾時有》的初衷,蘇軾主要為表達對胞弟蘇轍的懷念。他運用直景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幅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圖畫。且把自己清高獨立的意緒與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通過對月亮陰晴圓缺的感嘆思考,巧妙地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實一併抒發了自己的看法。

在詞中,蘇軾把他的文人想像力作了痛快淋漓發揮。從天上的一輪明月、傳說中的宮闕和瓊樓玉宇;再到到人世間的亭台朱閣、綺戶;再到人生的生離死別、悲歡離合,都傾情作了表達。

宋人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評價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他認為這首詞,是寫中秋節、懷念老友親朋最好的一首,再也沒人能超過。

也有人認為,雖然這首詞是蘇軾在超然台上寫就,但詞里表露出的寓意可見,他的心情並不超然。雖然全詞描述的是中秋月景,但透露出的卻是他懷才而不得志,受挫下派、自己仍未放棄追求的內心獨白。

有意思的是,蘇軾也十分介意再有人拿他的詞作借題發揮進而陷害他。因此在詞的小注里寫得很清楚:「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說白了就是自己是在中秋之夜喝得酩酊大醉,這詞是酒後的胡謅,而且內容是思念弟弟蘇轍的私房話。不管再是誰,總不至於拿一個醉酒之人論事吧?

蘇東坡的詞作「明月幾時有」 來自他那段經歷

的確,當時北宋朝中的政治形勢依舊撲朔迷離,變法派與保守派的權力爭鬥也越來越激烈。蘇軾這才發出了「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感嘆。

他既有「我欲乘風歸去」再展宏圖的渴望,「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深怕再次陷入黨爭的政治漩渦。

蘇軾調任杭州又知密州,雖說是自願,實質上仍是處於外放冷遇的境地。儘管他於詞中作了非常曠達的表白,卻也難以遮掩飾內心的鬱憤。因而,還有人說,這首中秋詞,也算是蘇軾對宦途險惡體驗的借景升華與傾訴。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心春秋 的精彩文章:

把多爾袞掘墓鞭屍 想為董鄂妃殉情 清代皇帝敢恨敢愛當屬他
從努爾哈赤康熙到咸豐 滿族一個姓氏出了這麼多皇后和嬪妃

TAG:掌心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