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沒有暖氣怎麼過冬?野生動植物有妙招!

沒有暖氣怎麼過冬?野生動植物有妙招!

冬天人們都不願意出門,野生動物「家裡」沒有暖氣,也沒有羽絨服,它們怎麼過冬呢?原來野生動物都有著各自抵禦嚴寒的巧妙辦法,有的在入冬前備足食糧,有的換上了冬裝,有的進入冬眠。

沒有暖氣怎麼過冬?野生動植物有妙招!

每當秋風乍起,一些小動物,如松鼠和野鼠們便開始做過冬的準備了,它們把被風吹落到地上的松樹籽和野草籽搬運到巢穴里,作為冬天的食糧。有些田鼠在割倒的莊稼碼子下邊打洞,把高糧、穀子、大豆等糧食盜人洞中。高寒地區,氣候嚴寒至極,終年冰雪覆蓋,那裡的銀狐、雪兔、雷鳥等寒帶動物,會早早披上雪白的「冬裝」;極地的白熊、白鷹等幾乎終年都是雪白的毛色。它們這樣的裝飾,是一種保護措施,是動物長期適應環境而產生的生理變化,以使自己比較安全地度過冰天雪地的日子。

在嚴寒的冬季,有些動物如蛇、蛙等便伏在窩裡不吃也不動,彷彿死去了一般,這就是動物的「冬眠」。為什麼這些動物不吃東西,居然也能度過漫長的冬天呢?這是由於在冬眠之前,它們已做了充分的準備,即在秋天食物豐富時大吃特吃,把身體養得又肥又胖,增加了大量的皮下脂肪,以備冬眠時的消耗。儘管如此,它們還把新陳代謝降到最低的限度,使體溫下降,消化減緩或停止,心臟收縮的強度也大大減弱,血液循環變慢,脈搏和呼吸次數顯著降低。因此,便大大減少了營養物質的消耗,既可全過冬,又確保冬眠後仍有活動的餘力,為再度捕食打好基礎。

植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每個種群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越冬方式。一年生植物(包括多數農作物)是靠種子繁育的。在霜前把光合作用的產物(營養物質)儲存在種子內,通過風和動物的攜帶,傳播到四方,進行後代的繁衍;二年生作物,通過把光合產物的積累儲藏在體內,增加植株的營養和含糖量,提高細胞濃度,降低結冰點來抵禦冬寒。如冬小麥在冬前積累光合產物,把大量糖分儲藏在分孽節處;多年生植物,如牧草和雜草,它們是把光合產物的營養物質全部儲藏於根系中,在嚴冬儘管植株衰枯,但到春暖之時仍然繁茂生長並繼續繁衍後代。

一些落葉樹木,像楊、柳、榆、桐、椿、槐等闊葉樹,在秋風驟起之時,隨著白晝變短和氣溫的下降,它們便把葉片中的養分輸送到枝條上,而後產生大量脫落酸,促使葉片脫落,以減少水分和養分的消耗。這種脫落酸也是一種休眠素,被輸送到枝梢尖端和側芽後,生長點便受到抑制,新陳代謝停止進行,呼吸減弱,便進入了休眠的狀態,至於常綠樹木,像松柏等針葉樹,以葉片的特殊形狀,把表皮細胞壁增厚和角質化,使下皮細胞氣孔下阻,築成「銅牆鐵壁」,以減少水分散發來抵禦冬寒。

作者寫於2014-12-2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食物為什麼會腐敗?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