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都是如何過中秋的?拜月猜謎約佳人,皇室月餅一個二十斤

古人都是如何過中秋的?拜月猜謎約佳人,皇室月餅一個二十斤

各位朋友晚上好!9月24日就是傳統佳節——中秋節,子淵特地推出中秋節專欄,跟大家聊聊歷史上的中秋盛況。據現存史料,中秋節最早源自春秋時期的祭祀禮法。到隋末唐初之時,由於軍糧的種類匱乏,而且能夠隨身攜帶更是少之又少。唐軍謀臣裴寂在八月十五賞月之際,靈感忽現,發明了月亮形狀的圓餅,一舉解決了隨軍乾糧的問題。

中秋賞月

雖然吃月餅是唐朝才開始有的習俗,然而賞月的習俗卻早在春秋時候就有了,只是到了唐朝才開始流行起來。需要指出的是,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功勞要歸於唐玄宗李隆基。相傳唐玄宗曾在夢中遊覽月宮,並得到了名傳天下的《霓裳羽衣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朝各級官員開始自覺學習「賞月」風俗並吟詩作賦,在此感染之下,民間百姓也紛紛仿效,八月十五賞月的習俗從此開始流行。

到北宋時,官方正式把八月十五日定為中秋節,並進一步出現了「拜月」的習俗。人們登樓或在院子里焚香拜月,男子祈求早日中舉,女子祈求貌似嫦娥。此外,在中秋節的時候,放天燈是也必不可少的,現代人一般稱作「孔明燈」。然而在古代,紙張並不算便宜,富貴之家可以用紙糊幾個天燈,農家孩子則多用南瓜、柚子、橘子做燈聊表心意。

點放孔明燈

其實除了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都有拜月習俗,而且歷史淵源比漢族更深。在電視劇《仙劍奇俠傳》中,曾出現過一個「拜月教」,雖然這是根據傣族「拜月」風俗所虛構的,但卻從另一種角度反映出其風俗的淵源之深。傣族人民認為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岩尖變的,而岩尖則是傣族人的英雄,他曾經率領著傣族人民打敗了敵人,不幸戰死後升向天空,變成了皎潔的月亮,在黑暗中為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古代女子拜月繪畫

此外,作為蚩尤後裔的苗族也崇拜月亮,他們跟月亮有關的習俗是鬧月、跳月和踩月。踩月更像是苗族的求偶活動,單身的小夥子趁著夜色,在月光下用蘆笙和木葉吹出美妙的樂曲,呼喚寨內的姑娘出來賞月。如果小夥子吹了三遍後,姑娘還不出現,就說明姑娘拒絕了他,小夥子只好無奈離開,如果再吹就是不禮貌了。如果姑娘出來了,那自然就是花前月下的浪漫。

到明清兩朝之時,賞月活動依然盛行。中秋節經過數百年的發展,逐漸人為增添了許多約定俗成的「禁忌」,這一天除祭品果餅必須是圓的以外,其他東西也盡量都選擇圓形的。在這一天,古人會擺上李子、蘋果、葡萄等圓形水果,並在飯桌上給月神望舒留出席位,向著月出方向供拜。在和珅故居(晚清改建為恭王府)中就有「邀月台」,不少權貴之家更是建造過「拜月亭」。

恭王府邀月台

相比而言,古人在中秋節這天的娛樂活動也遠比現代人豐富。除了常見的吃月餅、賞月、賞花燈、猜燈謎以外,中秋節更是無數才子佳人相會的日子,所以中秋節也是古代的情人節之一,許多夫婦都是在這一天相識。在清人筆記之中就記載過,大才子紀曉嵐府上的一位小妾,就是通過猜燈謎而得到的。

提起了紀曉嵐,就不得不提及乾隆皇帝。作為古代有名的長壽皇帝,他一共在避暑山莊度過了48個中秋節。再加上他的生日為八月十三,於是乾隆皇帝下詔規定從其生日(萬壽節)起到中秋節的三天時間裡,各地統統放假,舉國歡慶佳節。乾隆皇帝祭月時,會擺放二十八種貢品,其中的自來紅小月餅,常常會賞賜給隨行的嬪妃阿哥。

秋季大閘蟹

在飲食上,宮廷里常常會有準備家宴。古語有云「秋風起,蟹腳癢」,所以從明朝開始,螃蟹是宮廷中秋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主角,而且還備上超大月餅,中秋當晚切成小塊分給整個皇室吃。到清朝時,這種習俗得到強化,不僅是皇室吃大月餅,還會給近臣賞賜,比如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不過要是跟現代製作的特大月餅比起來,這隻能算是小巫見大巫了。

說了這麼多,各位讀者朋友會怎麼度過自己的中秋節呢?家鄉又有什麼傳統習俗,喜歡吃什麼口味的月餅?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跟子淵和全國朋友一同分享。

參考文獻:

《中國民俗考》《帝京歲時紀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本是唐朝皇帝,卻將兒子送給大臣撫養,最後還成一姓氏始祖
此人本是貧寒孤兒,卻當27年總統備受擁戴,死後普京當場下跪悼念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