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放在古玩店無人問津,專家大膽買下,現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每一段文物的背後,都有一段故事,這個故事可能來自於古代,也可能來自於現代,而文物本身則是承載著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文化,是我國研究歷史的根基。
眾所周知的是,不管是在什麼時候總是會有人為「利益」而冒險,盜墓賊便是其中之一,儘管我們現實中接觸的很少,但不得不說,這樣一群人不管是在過去還是現在都一直存在,許多國寶文物都是通過他們的手上傳到了國外。
我們都知道香港是一個自由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也是中國盜墓走私文物的聚集地,許多文物都是在這裡被盜墓賊或者古玩商轉賣給了西方,好在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許多被盜文物開始迴流內地,當然在過去,仍然有許多專家為保國寶而做著不懈的努力,馬承源先生可謂是這其中最出名的一位。
馬承源無疑是考古界的權威人士,尤其是在青銅器研究方面有著突出的貢獻,他在九十年代初期的香港一家古玩店中買下了十四個青銅編鐘,成為國寶。
有人可能會疑惑,國寶怎麼會出現在古玩店中?事實上在馬先生將編鐘買下之前,根本就沒人知道這些編鐘的價值,甚至這些東西放在古玩店中都快「發霉」,許多對古董了解的人都會認為這些編鐘實在是假的不能再假了,而馬先生買下這些編鐘其實也是下了不小的決心。
原來這些編鐘上的文字都是用金屬刻上去的,然而在我國出土的幾萬件青銅器中卻沒出現過這種刻上去的銘文,青銅器上的花紋文字全部都是事先刻在陶范上,再澆築的同時,花紋和文字自然而然的就留在了青銅器上,這似乎已經成為辨別青銅器真假的常識,我國也有許多的陶范經常出土,這十四個編鐘用「內行」的眼光看實在是假的不能再假了。
但馬承源並不這麼認為,因為他本身就學習古文字,並且知道金文的風格來自於西周,但是造假的人卻沒必要用金文去寫上完整有意義的句子,而且這些盜墓賊若真的有這種本事,完全可以不用靠盜墓吃飯了,去大學當教授都行。
其次造假者若真的想要造假,為什麼不去做一些更像的作品?因為這種將銘文刻在青銅器上的做法只要稍微懂的都會認為是贗品,造假者並沒有用澆築銘文的方法,這顯然說不通。
經過這兩點的判斷,馬承源認為這些編鐘極有可能是真品,但是古玩店老闆因為極有可能是假貨的原因,將十四個編鐘賣出了「白菜價」,每個不到六萬港元,雖然在當時看來很多,但那位老闆要知道這些編鐘是真品的話,恐怕價格會翻百倍都不止。
最終的結果證明,馬承源的眼光並沒有錯,當他將這些編鐘帶回去,除掉上面的銹跡時,不得了!他看到了令人激動的三個字「晉侯蘇」,隨後他又將整個銘文拓下,真相才大白於天下,原來這是西周周厲王時期的一套編鐘,甚至比曾侯乙編鐘還早了幾百年,說是國寶一點也不為過,而且這十四個編鐘還有兩個小的編鐘一併出土,當時並為被盜墓賊盜走,對比之下,更能說明這十四編鐘是真品。
現如今晉侯蘇編鐘已成為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我們今天能夠瞻仰到這精美的文物,馬承源先生有很大的功勞。


※列侯不聽使喚,皇帝大怒廢了106人,理由只用了五個字
※清朝四品官員,死後穿著一品大員的衣服,看到頭髮專家不淡定了
TAG:五離怪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