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二戰後期,東線廣袤戰場上的德軍早已大不如前了

二戰後期,東線廣袤戰場上的德軍早已大不如前了

原標題:二戰後期,東線廣袤戰場上的德軍早已大不如前了


原著 :[英] 普里特?巴塔


譯者 :小小冰人

在歐洲東部準備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後戰鬥的軍隊,與1941年夏季彼此對峙的大軍有很大的不同。戰爭初期的戰役——1939年的波蘭戰役、1940年的比利時和法國戰役、甚至是1941年入侵蘇聯的行動——創造出德軍閃電戰天下無敵的傳說。實力強大、勢不可擋的德軍裝甲師輕鬆繞過動作遲緩的對手,散布著混亂和破壞。頭頂上,德國空軍統治著天空。這個傳說中有許多真實的內容,但被神話的東西也很多。從一開始,德國國防軍的表現就有問題,只是在蘇聯的廣袤空間里,這些問題才變得危險起來,但當時已來不及採取補救措施。


德軍裝甲師是一種強有力的編製,由幾個不同兵種組成:坦克兵、步兵、炮兵和工兵。他們也配有偵察營和反坦克營,以及充分整合的補給和維修單位,這使他們可以獨立行動,通常每次能維持數日。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裝甲師成批投入戰鬥,使用原則是:利用這些部隊,給敵軍造成最大程度的混亂。


相比之下,德軍步兵的機動性較差。他們極大地依賴於馬匹拖曳他們的大炮和裝備,投入戰場的方式與之前幾個世紀里的步兵們一樣——步行。這種狀況的結果是,即便在有利的情況下,步兵部隊也難以跟上速度更快的裝甲師。1939年的波蘭戰役中,德軍裝甲師迅速超越為他們提供支援的步兵單位——第4裝甲師率先到達華沙,但又不得不撤離,因為他們發現自己沒有獲得支援。1940年跨越比利時的「鐮刀」推進中,德軍裝甲師與步兵師之間出現了一個相當大的缺口,英軍和法軍試圖以坦克部隊發起一場反擊,插入德軍裝甲師身後,恢復己方防線。按照計劃,這本該是一場雙管齊下的攻擊,英軍從北面發起突擊,法軍從南面展開進攻。可是,發動進攻的法國軍隊寥寥無幾,英軍的攻勢也沒能做到傾盡全力。儘管如此,這番嘗試還是給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造成極大的恐慌和破壞。


英軍與德軍坦克這場短暫的交鋒暴露出德國人的第二個問題。每輛坦克都是裝甲防護、火力和機動性之間的一種平衡。通常說來,德軍在1940年面對的英軍和法軍坦克,防護性更好,火力也更強。因此,在與敵坦克交手時,德軍坦克往往發現自己處於劣勢。但在1939年和1940年,這些缺點並未造成嚴重後果——英軍和法軍試圖發起反擊時,戰役的結局早已被德軍迅速推進造成的大規模混亂所決定。可是,在東線戰場,德軍裝甲部隊的不足之處會被放大。


從人員方面看,1941年的德國國防軍也許是其實力的頂峰。當年6月,沿東部邊境線集結並投入戰鬥的德軍士兵,大多訓練有素。他們對勝利充滿信心,他們的軍官和軍士普遍素質較高,並在過去的戰役中接受過考驗和證明。同樣重要的是,當時的希特勒還沒有插手干預日常作戰行動。起初,「巴巴羅薩」行動以一種與過去戰役相類似的方式進行。德國空軍迅速奪取制空權,各裝甲師順利繞過抵抗中的蘇軍部隊,形成巨大的包圍圈。但是,前進速度相對較慢的步兵立刻造成了問題。德軍裝甲師也許能構成包圍圈,但他們無法封閉包圍圈,同時保持快速推進。一些被圍的蘇軍部隊趁機向東逃竄。最後,德軍裝甲師不得不放緩速度,等待步兵單位趕上。



隨著戰爭的繼續,德國軍隊的第二個缺陷(較差的坦克)也變得越來越顯著。戰役初期,蘇聯紅軍擁有1 200多輛T-34,這種坦克在裝甲防護、火力和速度方面,都比德軍的任何一款坦克更加出色,儘管蘇軍糟糕的訓練和零配件的嚴重短缺大大降低了它們的作戰效能。德國的坦克製造業需要一年多時間才能生產出與T-34相抗衡的裝備。在此期間,儘管遭受到巨大破壞,蘇聯工業中的大多數不得不向東搬遷,以避開德國人的推進,但蘇聯坦克的生產一直優於德國坦克製造業。


1941年、1942年和1943年的戰役使德國國防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數十萬經驗豐富的德軍士兵陣亡、負傷或被俘。他們的接替者,尤其是1944年的新兵,與他們相比明顯缺乏訓練,也不再抱有對勝利的信心。這些新兵中的許多人是從後方單位中梳理出來的,對前線服役既沒有熱情,也缺乏能力。而來自國內的新兵帶來了英國和美國的空襲給德國造成巨大破壞的消息。有些人希望能恪盡職守,還有些人則被他們的指揮官在報告中稱為「缺乏訓練」、「士氣低落」。

德軍裝甲師的裝備也發生了變化,就像他們的編製那樣。原先的德軍裝甲師擁有一個裝甲旅,下轄兩個裝甲團。到1944年,這種編製縮減為一個裝甲團。該團轄有兩個裝甲營,一個營配備四號坦克,另一個營配備新式的五號坦克(黑豹)。自戰爭伊始,四號坦克便已在軍隊中服役,並推出了數種不同的變款,每一種變款都比上一代具有更好的防護性或更強的火力。到1944年,四號坦克上配備的75毫米主炮依然是一種強大的武器,儘管其裝甲按照東線標準來看較為薄弱。


「黑豹」是德國人針對T-34開發的新型坦克,至少在裝甲、火力和機動性方面能與後者相抗衡。但與T-34這個對手不同,「黑豹」是一款結構複雜的戰車,需要經常加以維護。工程問題延誤了這款坦克在1943年的大批量列裝,甚至到1944年,它還是容易發生故障。但「黑豹」受到車組人員的喜愛, 坦克上配備的75毫米主炮,比四號坦克上的主炮威力更大,能夠應對遭遇到的任何一款坦克。


裝甲團僅僅是德軍裝甲師作戰力量中的一部分。每個裝甲師還轄有兩個裝甲擲彈兵團,每個團由兩個營組成。到1944年,這些部隊中,至少有半數搭乘著半履帶車,另外還有他們的支援性武器。這些營往往遭受到較重的傷亡,這也導致了相當大的人員流動性。在各個層面,從軍官到軍士再到普通士兵, 隨著戰爭的持續,其素質令人擔憂;面對不斷被消耗的人力資源,部隊運行良好所需要的團隊精神和密切合作已無法維繫。


除了坦克和步兵單位,裝甲師也轄有一個完整的炮兵團,配備的多是自行火炮。師里還有一個反坦克營。反坦克獵兵們通常為師里的裝甲擲彈兵提供直接支援,但隨著戰爭的持續,他們也經常被「借給」鄰近的步兵師,為對方提供深受歡迎的援助。裝甲師並不喜歡這種做法,因為這使他們的實力被削弱,「借兵」往往發生在他們急需所有火力的時候。


上圖:1945年1月24日在佩滕德以西被蘇軍擊毀的一輛「虎」式坦克,該車車長為貝克下士,此照由蘇軍的戰績統計小組在2月11日拍攝。


裝甲師里還有一個戰鬥工兵營和一個偵察營。偵察營最初是充當師里的耳目,配有輕型裝甲車和一小批搭乘半履帶車的步兵。但隨著戰爭的延續,裝甲偵察營經常發現他們不得不長時間守住孤立的陣地,直到援兵趕到為止。因此,他們配備的火力越來越強大,1944年時,許多裝甲偵察營擁有100多輛汽車,有的還配備了威力強大的75毫米反坦克炮,完全能作為一個獨立戰鬥群投入使用。


截至1944年秋季,一連串失敗已給德國軍隊造成難以彌補的人員傷亡和裝備損失。軍方高級將領們在年初時就已經很清楚,這麼長的防線很難守住。但在「巴格拉季昂」攻勢和另外幾場災難造成損失後,再加上抵禦西線盟軍需要的部隊越來越多(盟軍在法國北部的勝利令德軍損失了40餘萬人),守住目前的防線已變得毫無可能。他們認為,唯一的辦法是讓「北方」集團軍群撤出拉脫維亞和立陶宛,趕往東普魯士邊境。這就可以騰出兵力,加強其他地段的防線。


但在希特勒看來,這樣做無疑要放棄許多領土。他已在7月中旬宣布過, 德國會「不惜一切代價」守住波羅的海諸國。實際上,儘管德國軍隊繼續留在波羅的海國家,但芬蘭還是在當年10月脫離了軸心國。3個波羅的海武裝黨衛隊師是德國武裝力量中很小的一部分,為了區區3個師而將26個德國師留在波羅的海國家,這種主張極其荒謬。至於日後對敵人發動進攻,至少在大多數高級將領看來,無異於痴人說夢。

本文摘自《普魯士戰場:蘇德戰爭1944-194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warstory 的精彩文章:

始於萬曆,明朝真正走向滅亡
舌尖上的戰爭:古代中國的葡萄酒歷史

TAG:warst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