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中秋夜,燒寶塔:30年前,江西的孩子們是如何過中秋的?

中秋夜,燒寶塔:30年前,江西的孩子們是如何過中秋的?

作者:金滿樓

自從1995年考上大學後,就沒有在老家過中秋了。

一轉眼,又是一年的中秋。抬頭看,一輪圓月掛在天邊,十分的安靜與皎潔。

望著窗外的那輪明月,忍不住想起了李白的名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聽起來雖然有些作,但也確實有那麼點味道。

小時候的中秋,不是現在的關門節日。那時的中秋節,還有端午節、清明節什麼的,總是一大群人一起,活動也很多。

我印象中的中秋,莫過於燒寶塔和吃月餅兩件事了。

對當時的小夥伴們來說,燒寶塔可是件大事。

中秋前的一兩個禮拜,年紀稍大的孩子會早早地就和小夥伴們們打招呼:

「哎,中秋要到了,我們去弄點磚頭瓦片來堆寶塔!」

中秋節或許是為慶祝秋收而設立的吧,因為每到中秋時,地里已經沒什麼活了,小孩也就是放放牛,時間很充裕。

撿瓦片就是在放牛的時候一起捎帶了,可能要撿上幾天,才夠堆寶塔的材料。那時,出去得帶上籃子,去很遠的廢磚瓦場,那裡有很多遺棄的破瓦片。

當然,這些瓦片大都已經半碎不碎,不過這倒無妨,因為堆寶塔本就不需要完整的瓦片。

幾次往返後,曬穀場上就堆了大量的碎瓦片,再找些磚頭石塊,堆寶塔的材料就齊了。不過,也別急,要等到中秋那天再堆。因為提前堆好的話,萬一被小牛或是別的什麼東西搞倒了,反而誤事了。

中秋那天,千萬不要下雨,最好是萬里無雲,那晚上一定是大月亮,到時燒起寶塔來,那就又好玩又好看了!

堆保胎,先要用磚頭石塊壘基礎。壘基礎很重要,要基礎堆得不好,弄不好堆到一半,塔就塌了。或者,塔下的洞口留得不好,柴火放不進去,也會前功盡棄。

通常來說,這些活都是由有經驗的大孩子來做,他們先用十來塊平整且大小差不多的磚頭石塊,整齊地放成一圈,留出一個大洞,到時往裡面放柴火燒寶塔。

基礎壘好了,就開始往上堆瓦片。堆瓦片也有學問,要慢慢收攏,不能太急,角度要緩一點,等堆到有一人多高的時,逐漸收攏成一個寶塔尖,最上面放一塊彩色的石頭,就算大功告成了。

堆好後,小孩們自然是歡呼雀躍,彷彿完成了一件重大工程。大孩子們則來回檢查是否牢固美觀,並一再交代說:塔堆好了,大家誰也別亂動!

晚上燒寶塔需要柴火,這個也要提前準備。這個都倒不愁,你一點我一點,眾人拾柴柴火焰,小事一樁!

吃完晚飯,一輪明月,皓月當空,月明星稀,清風徐來,好一派秋高氣爽的時節!

寶塔那裡,早已圍攏了一大群人,連大人都來看熱鬧了。也不知誰先點燃了柴火,然後慢慢往塔里送,篝火旺起來後,塔周圍全是興奮的臉龐,曬穀場上一下就顯得生機勃勃了!

隨著柴火的不斷加入,寶塔里的火也會越來越大,塔身從下到上,逐漸被燒紅,遠遠看去,真的像個紅色的寶石在夜色中璀璨發光。

塔里也越來越熱,熱得圍在一邊的人都得慢慢後退。不過,這時往裡加柴火還要小心了,不然一不小心撩倒了寶塔,大家可就要罵死這個肇事者了!

這時候,如果再澆一遍汽油的話,那寶塔就紅得更快了。有一次就是這樣,不知誰家拿來了半罐汽油,往塔上一潑,只聽「嘩」的一下,塔里的火光立馬沖了出來!

這下,寶塔的火就燒得更旺了,三下兩下就紅透了!這會,圍觀的人真是興奮得要叫了起來!

圍著寶塔看月亮,吃月餅,據說這是我們那帶傳承了數百年的習俗。看來,吃月餅是物質享受,燒寶塔、看月亮是精神享受,兩不誤!

不過有些遺憾的是,這一幕雖然形諸筆下,但其實已經是快30年前的往事了。

也不知道,現在的農村,是否還保留著「中秋燒寶塔」的這一習俗呢?

Ps:筆者老家為江西峽江縣,屬贛中一帶。關於「中秋燒寶塔」這一習俗,在清代《吉安府志》中即有記載,曰:「中秋玩月,兒童燒塔為樂。」

據傳,燒寶塔的習俗源於元末,南方備受蒙古統治者壓迫的漢人約定在農曆八月十五這天,以燒寶塔為信號,共同起義。

也有人說,明末朱元璋起義時,即以明教為號召,而明教又稱「光明教」,其以火為光明的象徵,燒寶塔就是體現之一。這一歷史背景,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也曾提及。

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事實上,不僅是江西,其他如湖南、甚至揚州等地方也有「燒寶塔」習俗,而這種習俗究竟是怎麼樣形成,其實也是人云亦云,很難搞清楚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滿樓風雨閑讀書 的精彩文章:

因為和原配鬧離婚,蔣介石一面和毛福梅對打,一面痛罵母親「老悖」

TAG:滿樓風雨閑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