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古聖先賢的四種典型人格

南懷瑾老師:古聖先賢的四種典型人格


南懷瑾老師:古聖先賢的四種典型人格


古聖先賢的四種典型人格

本文摘錄自 《孟子與萬章》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孟子好像在這裡自言自語,又提到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這幾個不同類型的人,好像並不是萬章提出來的問題,可是卻放在《萬章》篇中。

為什麼孟子這幾段話會放在這裡?讀古書要另外帶一隻眼睛,才能看清楚他背後的意義。

以現代的編輯技巧而言,這種手法也非常高明,前面說的是堯舜,討論君道;接著是談伊尹幾個人,討論臣道;後面接著,萬章問友道。在萬章提出友道之前,孟子這裡又列出四個典型人物,談他們的立身出處,這是孟子自己說的,並沒有人問。宗教家的教化方法也是如此,如佛經里,有些是佛自說的;有些是受教的人有疑惑提出問題,而佛加以解說的;有些必須受教者問到時,佛才可以說,也才應該說,所以這些說教的方法,都有其很深的意義存在。

其實,關於伯夷的問題,在《公孫丑》上下章中,已經討論過了,現在為了四個不同典型人物的並列,又在這裡作一次重複的討論,這就是編輯的手法,讀者要另具慧眼,才能看到《萬章》篇中的重心所在。當然,如果不好好用心去讀,還是找不出重心,必須在讀完以後,再加以尋思,把全書融會貫通,就會找到他的要點了。就如一串珠子,放在盤中,看來似乎散亂,但能看到那串珠的線頭,輕輕一提,就是一串彩色排列有序的念珠。也等於醫生治病,下針即可得穴道。所以,這時的《孟子》,看來不再像一段一段教條似的,前後隨便倒置,而是氣勢一貫,脈絡相連,組織嚴密的好文章;也是一則處處有交代,前後相呼應,循序發展的好故事。甚至可以將它改寫成現代小說或劇本。

現在孟子說:「伯夷,目不視惡色」,伯夷這個人,不看任何不好的東西;一切不好的聲音,他也不聽。當然,五官、四肢、心意所能接觸的一切不好的色、聲、香、味、觸,他都不去接觸,心中也不起壞念頭。在立身出處上,凡是他認為不夠格的領導人,就不跟這種人合作,不為他做事。他本來是紂王的宗族,因厭惡紂王的無道而離開了;對於下面,認為不夠資格由他來領導的,他也不願做這個地方的長官。只有在天下治平,社會上軌道,可有作為的社會,他才出來做事;生逢不可救藥的社會,他就退隱。因為他不願在橫行霸道的政權與社會勢力之下住下去,也不願意與愚痴的鄉巴佬相處,他認為如果處身在這種環境之中,就如同穿了大禮服,卻坐在污泥地上一樣的難過。

孟子把伯夷這個人的思想、個性、人格,描寫得一清到底,絕對的清高。世界上的確有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真正的 「清流派」,伯夷就是代表人物,看起來古怪,幾乎不近人情,可是他只顧自己一味地清高。

孟子說:當紂王為殷商的天子時,伯夷逃開了,住到北海的海邊去,可能在現今山東煙台一帶,乃至於靠近韓國的海邊住下來。他在這種邊區,少與人往來,也看不見政治、社會的陰暗面;眼不見為凈,以等待政治的安定,社會的澄清,就是這樣的退隱了。

孟子說:伯夷這一種清高的風範,對社會發生的影響,是使冥頑不靈的人,個個都廉潔起來。有些生活行事嚴肅懦弱的人,憨頭憨腦的人,有自卑感的人,表面上傲慢的懦夫等等的人,也能夠立志。

這是孟子所說的一種典型,不妨名之為伯夷型,或伯夷格,這是第一種人。

第二是伊尹型,大部分都是重複《萬章》上篇中的話。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子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孟子說:伊尹講過「何事非君,何使非民」,伊尹這個人,平和通達,誰當老闆都一樣,我都使他變成聖人。任何一個老百姓,都是好老百姓;任何一個部下,都是好部下,因為,這一切都在於我如何去輔導、運用,使他們能發揮才能。太平盛世要去做,亂世社會,更要努力去做,這就是佛家大乘的精神。伊尹是這樣的一個理性知識分子、士大夫,自認天生有他的責任,所以,在任何環境下都不放棄努力。

下面孟子再把柳下惠作為第三類型的人,加以說明: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

大家都知道柳下惠這個人「坐懷不亂」,這裡孟子說柳下惠的人格是不會受污染的,老闆亂七八糟,也沒有關係,待遇雖少,仍然替他做事,老闆是老闆,我是我;小官可以干,大官也可以做。有好的人才,就把他推薦出來;做好事,有功勞的人,也毫不隱瞞替他宣揚,但是不亂拍馬屁。假使有人忘記了他,被放在冷凍庫里,他也沒有牢騷,心裡也不怨恨。窮困的時候也不自卑,和愚痴的鄉巴佬在一起,也可以相處得很好,因為這些人天真、說老實話,雖然說粗話,但對他們有些友愛,不忍心離他們而去。柳下惠認為:你是你,我是我,朋友混蛋,我不混蛋,你脫光了在我旁邊也沒有關係;你雖然脫光了,可是我還是衣冠整齊哩!你的污點,到不了我身上來。

所以柳下惠又是另一種人格,能學到他的這種人格和作風,就算原來很小器、錙銖必較、心量不寬的人,都會把器量放寬,尖刻的人也會變得敦厚起來。

下面第四種,是孔子型:

【「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說,孔子離開齊國的時候,說走就走,剛剛看到情形不對,米都洗好了,連飯也不煮,立刻就走了。

孔子在齊國的時候,齊景公想用孔子,便和他的宰相晏嬰商量,晏嬰說了一些理由反對掉了。這消息一傳到孔子的耳中,孔子立刻就走。後世誤會晏子排擠孔子,其實孔子和晏子是很好的朋友,晏嬰知道,如果孔子被齊國留用,將來定會身敗名裂的,所以為了愛護孔子而反對。孔子後來贊他:「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這時晏子已經死了。

因此,孔子之離開齊國,是齊國想用他,他不能也不願被用,所以他一聽到這個消息,知道情形不對,馬上就走。

至於他離開魯國的時候,口裡說走,留了幾個月都還沒有動身,天天說:我要走了,還是沒有走,因為那是他父母之國,不忍心離開,所以「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這是孔子。

所有的這些人格典型比較下來,孔子是「聖之時者也」,他做任何事,都有他的分寸,該多一分的他加一分,該少一分的,他減一分,絕對不會馬虎。

幾種人格的典型,都放在面前,看我們要做一個哪樣的人。另外,還有一種人格的類型,要我們來評估了,那就是孟子本身的人格。孟子究竟是怎樣一種形態?大家研究《孟子》以後,不妨給他一個評價。

下面是孟子為他們四人下的評語: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孟子說:伯夷是「聖之清者」,清高到極點。伊尹是「聖之任者」,對天下有責任心,治世要救、亂世也要救,好人要救、壞人更要救。這是大乘菩薩道,只有自己來承擔責任。柳下惠是「聖之和者」,到處都能與人和平相處,和而不同,同流而不合污。孔子則不同了,是「聖之時者」,他看時事對與不對,時間、空間,環境需要不需要,該或不該,能或不能,綜合起來,再決定出處做法,這是「聖之時者」,所以孔子是這幾種人格典型的「集大成」。

後世元朝封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大成」一詞的理念,應該是根據這裡來的。所謂「集大成」,就是「金聲而玉振之」,成語「金聲玉振」就是出自此處。用現代的話講,「金聲」就是現代人說的:「某人的人格響噹噹的」;「玉振」則是清楚的,不是糊塗的、混濁的,是玉敲出來叮叮響的聲音,清脆而播送得很遠。有道德修養只是聖人的一半,更要有道德的行為,又有高遠的智慧。智慧譬如巧妙,聖譬如力量。智慧是般若,要靈活運用;聖是功夫,要一點一滴做出來。

聖人的這兩項很重要,如佛家的定慧等持,智慧再高,沒有定慧的行願是不行的。而智慧是巧,亦不容易,有人會用力不會用巧,有的很巧而沒有功力。如同射箭一樣,在百步外能夠彎弓而射,那是功夫,是力量,是聖;可是能否射中紅心,則是巧,是智慧。兩種同等重要,智慧與行願修持,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文化視角: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佛教界是如何應對的?
語文沒學到根上,再怎麼努力成績也難上去!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