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清朝皇帝很少在故宮辦公?

清朝皇帝很少在故宮辦公?

北京故宮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名為「金鑾殿」,是明代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初名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更名為「皇極殿」。「皇極殿」一直沿襲使用到清代第一個皇帝順治帝,順治帝二年(1645年)始改稱為今名的「太和殿」。其實,它不是皇帝上朝處理國政的地方,而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實際使用次數很少。

清朝皇帝很少在故宮辦公?

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關於皇帝上朝的地點,其實不在太和殿,縱觀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門、乾清門上朝,稱御門聽政,而當有比較緊急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則在乾清宮召見大臣,晚清時期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上朝的地點也是在養心殿。

明朝皇帝的御門聽政

明朝的朝會制度始創於明太祖朱元璋,完備於明成祖朱棣。

有大朝會,也稱正朝,在正旦,冬至,萬壽(皇帝生日)三大節舉行,儀式極為隆重,僅低於皇帝登基儀式。正朝在奉天殿(後改名皇極殿)舉行,主要是朝賀,皇帝並不問政事。又有常朝,分朔望朝和日朝。

朔望朝,洪武時定為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日在奉天殿舉行。于慎行《制典》篇說:「本朝朔望御正殿,百官公服朝參,而不引見奏事。」實際上仍是朝賀的性質,同樣不處理政事。與政事有關聯的是日朝。日朝在洪武時主要是指早朝,每日舉行,初在華蓋殿舉行,後多在奉天門舉行。

永樂七年十月,早朝制度有所變化。當時永樂皇帝巡狩北京,北京此時已是冬氣嚴凝,繁瑣的儀式,百官依次奏事,官員久立不堪,於是儀式與奏事分開。簡短的儀式後,大臣們到右順門內便殿依次奏事,無事者則退還各自衙門辦公。這就是通常說的「御門聽政」。

明朝日朝制度還有兩次大的變化,一是在宣德十年正月,當時明英宗即位,時年9歲,不可能整日上朝,於是停罷午朝,同時簡化早朝奏事程序。《寓圃雜記》卷一記:英宗以幼沖即位,三閣老楊榮等慮聖體易倦,因創權制。每早朝,止許言事八件,前一日先以副封詣閣下,豫以各事處分陳上。遇奏,止依所陳傳旨而已。此時上朝已無實際上的意義,只是一種象徵,即表明皇帝依然是國家的主宰,皇權沒有旁落。景泰時雖然一度恢復午朝,但時輟時復,不成制度,以後午朝基本不復存在。

二是在隆慶六年(1572)五月,當時明神宗即位,內閣張居正等人以「聖齡沖幼」為由,對早朝制度進行變動,減少早朝的次數,定為每逢三,六,九日上朝,也就是從每月每日上朝改為每月上朝九次。

這一改動一直延續到明末。

清朝皇帝很少在故宮辦公

清朝沒有一早就聚集官員站班議事的制度,而是由內閣向皇帝彙報政務。總的說來,不過是讓皇帝知道一下而已,大權實際上都操在內閣大臣手中。當時未成年的順治皇帝、康熙皇帝,早起還要上學,因此召見或者覲見,都安排在皇帝放學之後、午飯之前。

如果有重大政務,則隨時召見,地點並不固定,一般選擇就近召見。康熙成年之後,沿襲明制進行"御門聽政",冬春季早上六點,夏秋季早上五點,先在乾清門,後來改在太和門聽取官員彙報。這倒是有點兒像是早朝。像康熙年間著名的抗擊沙俄的雅克薩之戰、平三藩等重大決策,其實都是在"御門聽政"中決策的。康熙、乾隆之後的帝王逐漸疏懶,到咸豐年間,"御門聽政"完全廢止了。

清朝的皇帝大部分時間並不在故宮辦公。比如,康熙皇帝就喜歡在「暢春園」議政。康熙二十三年(1684)和二十八年(1689),康熙皇帝先後兩次南巡,其間深為江南山水和園林所感染,返京後即命宮廷畫師吳人葉洮在明代清華園基址上仿江南園林建造皇家「御園」,以作「避喧聽政」之用,這座園林就是後來的「暢春園」。

清朝皇帝很少在故宮辦公?

暢春園建成以後,康熙皇帝很喜歡這座園子,為此還專門寫有《御制暢春園記》一文。由於這裡「酌泉水而甘」,實在是養頤的勝地。所以除了要舉行重大慶典外,康熙皇帝就經常在暢春園內聽政。

此後,每年大部分時間雍正皇帝都在「暢春園」內度過,直至去世。

據後人的詳細統計,康熙皇帝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二月二十二日,首次駐蹕暢春園,至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病逝於園內寢宮,凡三十六年,每年都要去暢春園居住和處理朝政。三十六年間累計居住暢春園257次3800餘天,年均駐園7次107天。最短者為29天,最長者為202天。可見暢春園在康熙朝的重要性。

為了聽政之便,康熙皇帝便把附近的園林都先後賞賜給他的兒子們居住。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康熙四十八年在暢春園的北邊,修建了「鏤雲開月」景區,並賞賜給皇四子胤禎居住。胤禎即後來的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即位後,把圓明園升格為皇家御園,雍正對它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將原中軸線往南延伸,在南部建成了具備上朝、理政功能的正大光明殿和勤政親賢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用以「避喧聽政」,形成宮廷區的「外朝」部分,並與後湖四周帝後嬪妃居住的「內寢」部分共同組成了相對獨立的御園宮廷區,儼然是皇城大內的縮影。宮廷區的布局基本按中軸線左右對稱的格式,自南而北形成完整的空間序列。在雍正園居期間,它成為清帝國的政治中心。這就是雍正所謂的「建設軒墀,分列朝署,俾侍直諸臣有視事之所。構殿於園之南,御以聽政」。

乾隆皇帝同樣喜歡在圓明園辦公, 以1775年為例,乾隆留在圓明園的時間共計168天,大約佔一年當中43.86%的時間,其它的時間有105天在紫禁城,66天在熱河的承德避暑山莊(從8月到10月),44天在孔子的故鄉曲阜。

作者寫於2015-02-1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如何應對節後綜合症?
你的身體為什麼不長毛?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