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悲傷逆流成河》:在你的少年時代,是否遭遇過校園霸凌?

《悲傷逆流成河》:在你的少年時代,是否遭遇過校園霸凌?

原標題:《悲傷逆流成河》:在你的少年時代,是否遭遇過校園霸凌?



《悲傷逆流成河》劇照


改編自郭敬明同名小說的電影《悲傷逆流成河》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校園霸凌的故事。暫不論其它,僅從填補中國電影在校園霸凌這一社會題材上的空白來說,《悲傷逆流成河》確實做到了。


「校園霸凌」這個詞其實是近幾年伴隨著一起起令人難以置信的社會新聞才得以普及的。這也就意味著,在霸凌過別人或是被別人霸凌過的很多年後,許多人才意識到:當初那些語帶嘲諷的綽號,包裹著惡意的玩笑,不同程度上的排擠以及被稀釋為「只是鬧著玩」的肢體接觸,就是一種暴力。

而對於這種暴力的無知和漠視並不會減弱它的殺傷力。很多時候,少年時遭受欺侮的恐懼,尊嚴被踐踏後產生的自卑,還有對霸凌者的怨恨會在受凌者後來的人生中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甚至伴隨終生。與這些負面情緒相伴的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是我?為什麼他們選擇欺負我,而不是別人?



《大象》劇照


在影片的主人公易遙身上,你能看見很多常見的被霸凌的因素,比如來自單親家庭、母親的工作不體面、家境不富裕、性格內向、和校草曖昧不清惹別人嫉妒。這些前期鋪墊當然是電影創作者為了讓後來鋪天蓋地的霸凌行為顯得不突兀而做得努力,但在現實生活中,霸凌的發生並沒有這麼複雜和符合邏輯。肥胖或瘦小,內向不合群或張揚受矚目,長得丑或長得美,成績不好或成績很好……真要細究起來,所有的一切都可能被人看不順眼,進而成為霸凌的導火索。


換句話說,想從受凌者的性格或行為中提取出某些共性來將霸凌變得情有可原,出發點就偏了。霸凌很多時候是無緣無故的,甚至是莫名其妙的,受凌者沒做錯任何事,他們只是不巧被盯上的倒霉蛋。正如東野圭吾在《惡意》中所寫,當問及施暴者為什麼挑這個小孩欺負時,他們說,「沒什麼原因,就是看他不爽而已。」



圖丨攝圖網


霸凌在校園中的頻頻發生打破了社會上的一個刻板認知:在象牙塔里的未成年人都是單純、善良的,當他們長大成人,步入社會後才會逐漸被「帶壞」。但其實校園從來就不是一個封閉的圈子,社會上的各種暴力形式和人與人之間的惡意都可能通過電視、互聯網、原生家庭以及其他人際關係傳遞給青少年。


相較於成年人,青少年在是非和善惡的判斷上會有偏差,對於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影響也拿捏不準。所以當這些處在青春期的,容易衝動、缺乏自控力的男孩女孩嘗試對成人世界的權力不對等進行拙劣模仿時,就會呈現出一種赤裸裸的醜陋。


易遙的母親是在自己家給客人做按摩的,有一些在她家洗澡的客人不小心用了易遙的毛巾,就這樣,易遙染上了性病。在這個對「性」諱莫如深的大環境下,得性病這件事已經足夠擊垮十幾歲的少女了,再加上幾千塊的醫藥費,心理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而最最重要的還是,絕不能讓同學知道自己得了這個病。而嫉妒易遙和校草關係曖昧的唐小米在得知實情後,選擇了踢爆這個秘密。

唐小米這個人物的設定很耐人尋味,她是一個兼為霸凌和受凌者。唐小米之所以轉校來到易遙所在的中學,正是因為在過去的學校她一直被一小撮人欺負,她曾被這一小撮人堵在地下通道里打,被他們把牛奶澆在頭上……這些導致她在幾十米外看到這夥人就能嚇得魂飛魄散。



圖丨攝圖網


但她在霸凌中承受的恐懼和對自己被欺侮所產生的恥辱感,都沒有令她意識到霸凌這個行為本身的錯誤。她恨那些欺負自己的人,但更恨的可能是自己沒有處在他們的位置上。而一旦讓她找到機會,抓到別人的把柄,她立刻如法炮製,將別人欺負自己的手段轉移到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身上,程度甚至更加惡劣。


當易遙成為全學校的眾矢之的時,只有一個人沒有疏遠她,那就是顧森西。一個學習不拔尖,但心地善良的男生。顧森西教會了易遙反抗,確切點說,是以暴制暴。在現實中,很多校園霸凌事件發生後,「打回去」也是一種較為主流的聲音。但是當易遙真的把黏在自己頭髮上的口香糖黏回霸凌者頭上,舉著膠皮水管把說自己髒的男生澆成落湯雞,將唐小米摁在地上打了一頓之後,局面並沒有朝她期待的方向改變。別人貼給她的標籤一個沒少,現在又多了一個「尋釁滋事」。



《魔女佳麗》劇照


而以暴制暴這種反抗方式如果走向極端,可能只會發展成這兩部電影。女生版是根據斯蒂芬金同名小說改編的《魔女嘉麗》,在影片結尾處,嘉麗依靠異能將所有曾欺負、羞辱她的人全都送去見上帝了。男生版則是榮獲第56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的《大象》,這部根據1999年美國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改編而成作品,講述了兩個不受同學待見的敏感高中生從網上訂購槍支,隨後血洗校園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這並不是個案,根據Stopbullying.gov網站2016年的數據統計,在上世紀90年代的美國,在15起校園槍擊案中,有12起槍擊案的罪犯曾遭受過校園霸凌。一味地呼籲受凌者「打回去」、「以暴制暴」,聽起來很解氣,但實際上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暴力事件。


校園霸凌研究的先驅Dan Olweus博士曾指出,「霸凌行為是一種群體現象。」當易遙得性病這件事成為校園裡的熱點話題後,聯手欺負易遙幾乎成為了學校里的一場集體狂歡。孤立她,嘲諷她,往她身上扔紅墨水,逼著她吃粉筆灰,把她辛苦攢下的用來買葯治病的錢揮霍掉。那些冷漠的眼神,尖刻的話語和粗暴的行為全都來自最朝氣蓬勃的少男少女,這才是最令人膽寒的。

在吃瓜群眾中,有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女同學讓我印象深刻。在大家剛開始欺負易遙的時候,她曾想要衝上去保護她,但被身旁的女生拽了回去。後來每次易遙挨欺負的時候鏡頭都會特意交待一個她的表情,跟其他笑嘻嘻看熱鬧的人不一樣,她站在人群中,流露出的卻是很反感的神情。


她像是現實中沉默的大多數人的一個縮影。在她心裡可能對此早已厭惡透頂,但還沒勇敢到能堅定地站出來去對抗恃強凌弱者,或者是擔心自己站出來也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最終她也淪為了縱容霸凌的一分子。直到看到易遙以死明志的時候,這個女同學才終於和欺負易遙的小團體決裂。除了這個女生,全校其他學生只是一個很模糊的形象——那些冷漠從眾的人。



《十三個原因》劇照


2017年大火的美劇《十三個原因》就將這個模糊的幫凶群體劃分得更細緻了。在主人公漢娜自殺後,她留下了一盒磁帶,錄音內容直指自己周圍的十二個人。這些人有她昔日的朋友、有暗戀她的人、有對她進行侵犯的人、有為了自保惡意造謠她的人,還有學校負責學生心理健康的社工……這十二個人中但凡有一個人對漢娜表現出一丁點關心,事情可能都有轉機。然而,沒有。每一個人的冷漠都成了殺死漢娜的利器。


而把易遙逼到跳海自殺的利器,是「殺人兇手」這個新外號。影片的後半段,因為易遙誤傳的一條簡訊,品學兼優的顧森湘意外墜樓。很快,不同字跡、不同顏色的指責、辱罵易遙的話語就寫滿了籃球場的橡膠地板。所有人都怪她,沒人聽她解釋。當易遙站在海堤上朝圍觀者撕心裂肺地哭喊時,大家才第一次認真傾聽了她的心聲:


「你們永遠都不會承認自己做的事有多惡毒。你們回首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挺好的了,沒有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實在是太噁心了。你們動手的、沒動手的都一樣,都不是什麼好人。你們比石頭還冷漠,你們又愚蠢又惡毒。你們膽小怕事,別人做什麼你們就跟著做什麼,你們巴不得世界上多死一個人,因為你們的日子特別無聊。殺害顧森湘的兇手,我不知道是誰。但殺死我的兇手,就都在這了。」


說罷,她沿著海堤越跑越遠,最後一頭扎進了冰冷的海水中。



《悲傷逆流成河》劇照

整部片子有很多極其尷尬的對白,還好幾次硬靠BGM烘托氛圍,總的來說是一部雖然不是郭敬明導演但仍然有著他鮮明風格的電影,但海堤上的這段獨白確實拉了一波好感。這段話不僅是所有校園受凌者對霸凌者靈魂的質問,也成為了無數受凌者情緒的宣洩。


《悲傷逆流成河》並非一部成熟的作品,和歐美日韓等國類似題材的作品相比,在劇情的設置、故事的講述和對青少年人性之惡的動因挖掘上都略顯淺薄。但如果這部電影的出現能讓更多人在走出影院後反思一下自己的少年時代,為自己當年的魯莽和無知說一句抱歉,讓心懷惡意的人在以後採取暴力行為前多一絲考量,那它就沒有完全失敗。


當霸凌成為一個社會問題,而個人反抗又勝算渺茫時,我們勢必要向國家尋求法律上的保護。《悲傷逆流成河》的最後,打出了幾頁這些年出台的與校園霸凌有關的法律法規。這是一種進步,但還遠遠不夠。今年四月,一位從高中開始遭受霸凌,現已長達十年之久的女性,終於拿起法律武器起訴了在互聯網上持續不斷對自己進行蕩婦羞辱的人,判決結果是霸凌者判處拘役三個月。



圖丨攝圖網


相較於2016年發生在美國洛杉磯的中國留學生霸凌案:三名中國留學生在兩天內對另一位同學做出毆打、折磨等凌虐,最終分別被判處13年、10年和6年。達不到懲治和警示目的的法律法規,恐怕只會成為對「惡」的縱容。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海鮮的正確吃法
三十九歲最後一個月,我開始學建築

TAG:三聯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