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團圓的距離:再遙遠的距離也擋不住心的團聚

團圓的距離:再遙遠的距離也擋不住心的團聚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在人的需求層次中,團圓是一種非物質的精神文化。所以,追求什麼樣的團圓,往往比團圓本身更值得思考。那年,在邊防一線,一位年輕的排長和他未婚妻的通話,讓我透徹地理解了什麼是凝聚著高尚情懷與軍人使命的「團圓觀」——人生70年,我為別人的團聚站4年崗,與家人別離4年。還有更多人要為我們夫妻的團聚站66年崗,這一切都值了!

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團圓的距離

鄭蜀炎

今夜的軍營,不管怎麼看都緩緩飄浮著一些不同以往的氣息——時逢中秋夜,此刻月正圓。

儘管古人「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的詩句早已是另一個時空的刻度,但諸如「距離產生美」「遠方有詩歌」之類的辭藻同樣了無新意,戰士們聽了總是淡淡一笑,然後緊握手中槍走向哨位。

「月亮代表我的心」,也代表著與桑梓父老、妻女戀友的距離。不論白天金戈鐵馬的廝殺如何激烈,中秋之夜,你都難免溫情涌動,鄉愁綿延。

在這個多元的時代,選擇成為一種人生需求。距離是「幸福指數」中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它無疑構成選擇的要素之一。比如,職業要選擇地域的距離,住房要選擇區域的距離,就連擇偶也要有地理距離的選擇……

然而,「君子於役,不知其期」,軍人的選擇是唯一的。

按照克勞塞維茨的觀點,戰爭是人類最複雜、激烈程度最高的群體活動,一旦涉及戰爭,所有常態的生活規則、範疇和秩序都會退場。戰爭這種特殊活動的自身屬性,必然要求那些時刻枕戈待旦的軍人,面對和平的生活方式,選擇用距離作為使命延伸的軌跡。

托爾斯泰用一個「二元對立式」概念,來命名他的不朽名著《戰爭與和平》。而距離與團圓,同樣是一代代中國軍人用犧牲與奉獻精神,獻給共和國的激越詩篇——他們人生的坐標交由祖國,在任何需要的點位上標定;在團圓的時刻,他們也隨時做好了「逆行」的準備,「若有戰、召必回」。

無論對任何人而言,團圓都是一個美好的時刻。但哲學家告訴我們,對美好的追求,必須是以道德和真理為基礎。由邊防軍人叫響的「一家不圓萬家圓」的誓言,既充滿了「泉石激韻」般的美學品質,又闡釋著軍人對「團圓」這個辭彙高尚而獨特的定義。

在這個團圓之夜,難以忘懷的是,我記者生涯中經歷的那一個個與「團圓」相關的場景——風浪中,船上與岸上的人渴盼的眼光分明已經碰撞,但依然不得不揮別海島;冰峰間,漫漫大雪封山期的等待,苦澀且焦灼記錄下多少悲喜劇。

如今,隨著我們國家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許多往事已留給了記憶,山河變通途、天涯不遙遠,但是,軍人的特殊使命、戰爭的防務需求、疆域的廣闊遼遠……這一切都在提醒我們,距離,永遠是軍人這個職業光榮的標配,也註定還在續變銜接著團圓的故事。

無論有多少浮躁被認可,多少情懷被掩蓋,我依然將這些視為最美的團圓畫面—

雲南一個邊防連由於泥石流阻隔,月餅沒能送到。連隊炊事員就用大鍋做了一個大大的月餅,餡料五味雜陳不必多說,關鍵是麵皮上刻寫下所有戰士的家鄉「雲貴川、湘桂豫」,戰士們用「舌尖上的家鄉」團圓在邊關。還有一年,我在海島上過中秋,逢颱風驟雨。連隊在俱樂部屋頂,畫了一個旁邊綴著許多星星的圓月,官兵們仰頭唱著「十五的月亮」,許多人淚流滿面。

「愛是我們可感知的事物中,唯一能夠穿越時空的東西。」一部電影中,有這樣一句台詞。有了這些珍貴的記憶後,我認定這也是現實。

在人的需求層次中,團圓是一種非物質的精神文化。所以,追求什麼樣的團圓,往往比團圓本身更值得思考。那年,在邊防一線,一位年輕的排長和他未婚妻的通話,讓我透徹地理解了什麼是凝聚著高尚情懷與軍人使命的「團圓觀」——人生70年,我為別人的團聚站4年崗,與家人別離4年。還有更多人要為我們夫妻的團聚站66年崗,這一切都值了!

還有一個新聞,讓我們充滿期待——全軍營區將再次響起嘹亮的軍號。是的,當那熟悉的旋律、統一的號譜響徹天南地北的軍營時,再遙遠的距離,也擋不住我們心的團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