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鄉愁:遊子悲故鄉 月最圓時思最濃

鄉愁:遊子悲故鄉 月最圓時思最濃

故鄉,是中國人揮之不去的牽掛;鄉愁,是中國人心中最柔軟的情緒;而一輪明月,承載了多少思鄉的惆悵。

詩仙李白半夜醒來,月光如水,灑落床前,愁上心頭,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詩聖杜甫大清早趕路,見一輪明月掛在西天,想起了因戰火紛飛,好久不曾通音訊的兄弟不知流落何方,滿心滿眼都是淚,曰:「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人人熱愛家鄉,人人思念家鄉,家鄉有父老、兄弟和妻兒;有村落、籬笆和犬吠,有小橋、流水和大樟樹……

鄉愁,是對家的思念,是對親友的思念。

但宦海沉浮,漂泊天涯;或商旅奔波,四海為家;或家國理想,壯志天涯,又有幾日,能於家鄉的籬笆前,小院里,流水旁,小菜幾碟,月餅幾個,濁酒一杯,與父老、兄弟、妻兒共賞明月?

尤其是中秋佳節,明月最圓之時,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份惆悵,又向何人說?

蘇軾、蘇轍兄弟七年沒在一起相聚,蘇軾赴徐州任知州,蘇轍也外放做官,兄弟倆同赴徐州。中秋節時,兄弟二人泛舟賞月,但中秋過後,蘇轍就要動身去別處上任了。兄弟臨別,蘇轍怏怏的說:「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

范成大更慘,宦海漂泊十餘年在外,不由感嘆:「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這份濃濃的鄉愁,也只好讓明月捎去思念了。白居易在貶謫之處,也是孤單寂寞,數不盡的思鄉之情,「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見天上一輪明月,卻漂泊異鄉,遊子的情緒,怎一個惆悵了得,怎一個思念了得。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能把滿腔的愁緒,與月訴說。

辛棄疾云:「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蘇軾云:「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王建云:「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不能回家團圓,只能回味,以慰相思。辛棄疾南渡歸宋,念念不忘恢復中原,但情勢不隨人,壯志難酬,回憶當年金戈鐵馬,又是中秋,幾多淚痕,「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濕紗窗,雨濕紗窗。」

如果能有機會回鄉,與家人共渡良宵,那是怎樣的一種雀躍心情。杜甫蜀中避亂,思念家鄉,云:「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南宋詩人劉過與友人聚會,但行色匆匆,因為就要回鄉過中秋,與家人團聚,「柳下系舟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但即使與家人、朋友共渡良宵,短暫的歡樂之後,離愁又上心頭。劉禹錫云:「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蘇軾與蘇轍兄弟倆在徐州短暫的相聚,想到之後更久的別離,蘇轍云:「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明月才不管這分離情別緒,只顧自個兒向西而去。

蘇軾也賦詩一首,其中一句:「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今夜怎麼這麼短暫,明年的今日,又在哪裡看月亮呢?

唉,真箇是離也愁,聚也愁,這個鄉愁,何時是個頭?不妨把心量放寬一些。張九齡有詩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不管身在何方,天上那輪明月,我們此時共賞,你看到了月亮,就知道了我的思念;我看到了月亮,你就宛在我身邊。

蘇軾云:「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願天下人的有情人愛戀永遠,哪怕是千里萬里,只要有一輪明月,就可以彼此感受對方的相思與愛。

明代的徐有貞說:「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中秋的月亮多麼皎潔明亮,它過去的陰晴圓缺何必去計較;我們渡過了風風雨雨,在中秋的時候,終於能夠團圓。家和萬事興,有愛就久遠。天上的月亮有圓缺,心中的月亮從不缺,久長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跟孔子學種菜?聰明人有不為之事
做人厚道也致禍?行善需要全面思考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