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味精超100℃會致癌?

味精超100℃會致癌?

在我國,味精曾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無論什麼擱點味精,都會鮮美上許多。然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關於味精的各種爭議多了起來,有傳聞味精有毒,並稱其發明國日本已禁止食用味精,還有人說溫度超過100℃,味精就會產生致癌物質——焦谷氨酸鈉。這些言論一度讓習慣用味精調鮮的中國菜在國際上遭到冷落。漸漸地,國人對味精也有了偏見,味精到底能不能吃?安不安全?即使味精是安全的,使用的時候有沒有什麼禁忌?這些疑問存在於許多人的腦海中。

朋友圈流傳的一篇題為《這五樣菜千萬不能放味精,除非你想毒死誰!》的文章就稱——「溫度只要超過100℃,味精就會發生變性。不但會失去鮮味,還會形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鈉。」

味精超100℃會致癌?

下面,我們來一一解答。

首先,味精是個什麼東西?有什麼樣的來歷?

味精的主要成分就是谷氨酸鈉,谷氨酸鈉水解為谷氨酸,而谷氨酸有鮮味,這就是味精之所以能提鮮的原因。德國人里德豪生在蛋白質水解過程中首次分離出谷氨酸鈉。1908年,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從海帶中提煉出谷氨酸鈉,第二年,鈴木三郎助將其商品化,取名為「味之素」,開始銷售,這就是最原始的味精。

最開始的時候,用麵筋作原料,加入鹽酸水解生產味精,20世紀50年代,日本人木下祝郎採用發酵法生產味精。後來,發酵法後來居上,取代了水解法,但是兩種方法生產處的味精成分是一樣的。國外一般用糖、蜜作為原料,我國用糧食作物,比如大米或是玉米來生產味精。市場上銷售的味精的谷氨酸鈉的含量有99%、80%以及60%幾種不同種類。

谷氨酸鈉存在於葡萄、番茄這些水果中,既然葡萄、番茄無害,那麼味精也是能吃的吧?至於水解後的谷氨酸也是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生活中很多動植物蛋白質食物中都含有谷氨酸,比如牛奶、雞蛋、豬肉等等。「味精有毒」論不攻自破。

由谷氨酸鈉的分子式可以看出,它是一種並不穩定的狀態,加熱後極易脫水變為另一種穩定的物質——焦谷氨酸鈉。但首先,溫度並不是人們傳聞的100℃,味精溶解最佳溫度是70℃-90℃;在150℃時,它會脫水,產生結晶;如果到了200℃以上,谷氨酸鈉會發生分子內脫水,這才變為焦谷氨酸。其次,由於焦谷氨酸沒有鮮味,「谷氨酸鈉轉化為焦谷氨酸鈉會降低鮮味」是正確的,但是焦谷氨酸致癌,這個言論尚無科學證明。焦谷氨酸鈉別名為L-2-吡咯烷酮-5-羧酸鈉,分子式為C5H8NO4Na·H2O。它也是白色結晶性粉末,極易溶於水,有較弱的刺激性,但沒有過敏反應,使用的時候基本無毒,對人體無害。

味精超100℃會致癌?

據央視一項調查顯示,超半數消費者對味精有抵觸心理。

所以,從科學層面來看,所謂「味精緻癌論」更多是危言聳聽。值得注意的是,平時在使用味精時,考慮到谷氨酸鈉的分子特性,酸鹼性較大的菜品不易加入味精調味。在谷氨酸鈉鹽中只有L型的具有鮮味,它的水溶液擁有的鮮味更純正,因此,在微酸性水溶液中,PH 值在5.5-8.0時,鮮味最濃;而PH值小於4時,鮮味較弱;PH值大於8時會形成二鈉鹽,這時鮮味就消失了。

從口感的角度來看,添加味精時也要注意溫度,70℃-90℃為最宜。炒菜一般在菜肴出鍋前加入,為了防止脫水生成焦谷氨酸鈉,丟失鮮味;而涼拌菜要早放,使之充分溶解。

另外,味精的適宜濃度為0.2%-0.5%,因此添加的時候也要注意適量,一是不要將菜品的本味壓制下去,二是過猶不及,過多攝入味精對身體也無益,原因和食鹽一樣,味精中含鈉,高血壓患者不宜多食。

【參考文獻】

《淺談味精》,劉成琪、劉曉霞,《忻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999-11-15.

《焦谷氨酸鈉與大腦記憶力和認知功能》,樓秀余、朱洪慶,《中國科技信息》,2012-01-15.

作者寫於2015-04-1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人浪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新電池技術,可能讓我們告別一天一充?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