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5000年興亡都是死循環?為何我國始終無法打破封建王朝興亡怪圈?

5000年興亡都是死循環?為何我國始終無法打破封建王朝興亡怪圈?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5000年興亡都是死循環?為何我國始終無法打破封建王朝興亡怪圈?


從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我國開始出現國家,到戰國時期,隨著農業革命的推進,我國逐漸過渡到封建社會。至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我國完全進入封建社會!

有意思的是,從前221年秦朝建立到1912年清朝滅亡,雖然經過了2000多年的發展,但我國始終沒有產生資本主義等新的社會制度,千百年來,我國社會不斷上演著王朝興衰的歷史循環。

這是為什麼呢?為何封建王朝始終走不出滅亡的歷史周期律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5000年興亡都是死循環?為何我國始終無法打破封建王朝興亡怪圈?


1、家天下的固有弊端

家天下是大禹所創,從此我國告別了公天下的傳承形勢。

對於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的政權而言,家天下使得權力的繼承更加明確,杜絕了因「民主」導致的內耗,使政權更有凝聚力。

凝聚力增強,意味著王權統治力的增強,相比於公天下,家天下能夠統治更大的區域,所以對古代政權而言更有適用性!

所以,家天下一路傳承,直到清朝滅亡!

5000年興亡都是死循環?為何我國始終無法打破封建王朝興亡怪圈?


但是,正因為家天下的盛行,導致權力傳承時,可供選擇的機會始終很少,只能在皇室內部選出。很多皇族,因為近親結婚導致新生兒畸形甚至低智商的現象比比皆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兒子晉惠帝司馬衷就是典型的例子。

另外,封建王朝的建立基本都會遵循動蕩到穩定,穩定到發展的歷史規律。

一般而言,王朝開創者都從槍林彈雨中摸爬滾打而來,懂得得天下的不易,所以注重修養生息,懂得愛惜民力,所以社會矛盾較少。

5000年興亡都是死循環?為何我國始終無法打破封建王朝興亡怪圈?


第二代皇帝因為跟隨開國之君成長,所以對於創業的艱難也感同身後,所以能夠繼承父業。

但是到了第三代之後,由於出身在安樂窩,對於前輩的浴血奮戰根本沒有概念,而且因為社會的發展,統治者也不需要艱苦創業了,所以自然開始驕奢淫逸起來。

而且,除了朱元璋這樣大殺功臣的,一般而言跟隨開國皇帝打天下的,都是驕臣悍將,這些人除了開國皇帝和第二代皇帝,後繼的小屁孩根本難以駕馭。再加上他們隨著時間發展,成為新的地主顯貴,逐漸威脅和左右皇權,因此前朝權臣干政等亡國現象會再次出現。

5000年興亡都是死循環?為何我國始終無法打破封建王朝興亡怪圈?


應該說,隨著大環境的變化,家天下制度下的繼承者一般都是一代不如一代,在這樣的情況下,皇權的統治力必然每況愈下。在皇權逐漸衰微的情況下,宦權、相權等粉墨登場,王朝必然重新烏煙瘴氣,為下一次王朝更迭埋下伏筆。

所以,家天下是王朝難逃王朝滅亡的最主要因素。封建王朝的更迭,無非是幾個家族的輪換,無非是楊姓地主取代了宇文地主,李姓地主取代了楊姓地主而已。

5000年興亡都是死循環?為何我國始終無法打破封建王朝興亡怪圈?


2、小農經濟的穩定性

王朝之所以能夠不斷重複重複再重複,根本原因是生存力始終沒有突破,而生產力沒有突破的主要原因就是小農經濟的穩定性。

在封建社會,全國分為兩個主要階層,即地主和農民,農民作為帝國的主要組成部分,以「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為主要的生產方式。

在小農經濟條件下,一個家庭就可以組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細胞,因為不需要與外界互通有無,這個結構變得極其穩定。只要統治者不要太過分,不橫徵暴斂,這個經濟細胞會持續不斷地發展。

5000年興亡都是死循環?為何我國始終無法打破封建王朝興亡怪圈?


出於加強統治的需要,統治者也無所不用其極地讓農民局限在小農經濟的桎梏里,比如保甲制、鄉里制等。另外,對於農民階級中的「冒尖者」,比如神童一類的,封建王朝設置了各種「割韭菜」的方式,比如孝廉制、察舉制、科舉制等,保證大部分農民能夠安安生生地待在土地上!

正因為小農經濟的穩定性,因此我國古代社會結構也變得極其穩定。為了讓社會更穩定,統治階層也追加了很多條款,比如元明兩朝的「諸色戶」制度。

5000年興亡都是死循環?為何我國始終無法打破封建王朝興亡怪圈?


在這樣的條件下,農民想要翻身,就只能按照地主階級設置的規則,想盡辦法成為新生代地主,這是農民最悲哀的地方,但也是他們擺脫農民身份的唯一方式。

應該說只要讓農民的小農經濟穩定發展,社會就會一直「僵死」下去。但是社會總在變化,特別是人民人口大量增長導致人地矛盾加劇,再加上由於地主慾望的膨脹,土地兼并也隨之愈演愈烈。

5000年興亡都是死循環?為何我國始終無法打破封建王朝興亡怪圈?


對於農民而言,土地是命根子。在大部分農民失去土地導致食不果腹時,忍無可忍的農民會選擇鋌而走險,在全國掀起滔天巨浪,徹底埋葬現有地主階級。

然後,新的地主階級趁機奪取勝利果實,重新成為新的地主階級,完成了改朝換代。而由於戰爭導致人口大量減少,人地矛盾緩解,新王朝的統治者又懂得愛惜輕徭薄賦,小農經濟形式得以重新確立!

即使農民成功了,也只能是下一個地主,千百年來莫不如此!

5000年興亡都是死循環?為何我國始終無法打破封建王朝興亡怪圈?


3、缺少外來因素的影響

我國的小農經濟結構之所以如此穩定,在於我國的地緣位置太過封閉。

在海洋經濟到來之前,我國和外界交流的通道主要是河西走廊,而在更多的方向,北有大漠,西有青藏高原,可以說非常封閉了。

在這樣封閉的環境中,除了北方餓游牧民族,幾乎沒有什麼力量能夠衝擊小農經濟。

5000年興亡都是死循環?為何我國始終無法打破封建王朝興亡怪圈?


而在游牧民族不小心開了掛,在中原地區站穩腳跟建立王朝後,出於維護統治的需要,他們也會主動選擇重塑小農經濟的形式!

和中原王朝千百年來不斷循環相比,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在不斷循環,除了南下搶劫,或者成為新的地主,他們的主張並沒有什麼新意。不可能給中原王朝注入新的血液,這就決定了即使他們佔領了中原地區,比如元朝、比如清朝,因為他們制度落後,不得不學習中原王朝,強化小農經濟的形式!

5000年興亡都是死循環?為何我國始終無法打破封建王朝興亡怪圈?


而因為他們並不能給中原地區帶來實質性的進步,所以幾乎沒有外來力量能夠改變古代歷史發展的方向,也就無法打破封建王朝滅亡的歷史周期律。

所以,直到鴉片戰爭後,西方帶來更加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清朝慢慢地開始了近代化的進程。但是由於家天下的制度始終沒有動搖,清朝還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滅亡!

古代歷史,就是一個又一個循環!

5000年興亡都是死循環?為何我國始終無法打破封建王朝興亡怪圈?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