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役規模空前的「一號作戰」爆發,立刻給前線的中國軍隊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役規模空前的「一號作戰」爆發,立刻給前線的中國軍隊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原標題:役規模空前的「一號作戰」爆發,立刻給前線的中國軍隊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薩蘇,中國近代史專家,軍官團成員。


一九四三年,是第二次大戰關鍵的一年。這年四月,三國軸心中最薄弱的義大利率先支撐不住,被迫退出戰爭;九月,盟軍在塔拉瓦登陸,全殲柴崎少將以下守島日軍,在日本的絕對國防圈上打開了一個缺口。隨著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局勢的逆轉,反法西斯盟軍的勝利已經如同地平線上的晨曦隱約可見。

相比之下,這一年中,中日兩軍激鬥了六年之久的大陸戰場,卻顯得較為沉寂。侵華日軍被大量抽調到太平洋戰場,中國在滇緬路斷之後徹底失去了獲得外援的地面通道。加上一九四二大饑荒的影響,兩軍僅在常德等地打了幾場局部戰爭,都有些打不動了的跡象。位於河南與安徽兩省交界處的界首鎮因為國統區與淪陷區之間的走私貿易而呈現病態的繁榮,守軍卻不聞不問。流了大量的血之後,難免有些中國人竊竊自問 – 是否可以就這樣等來勝利?



太平洋戰場


風暴往往就是在這樣似乎祥和的天候中醞釀。在日軍大本營,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戰正在醞釀,各種準備工作緊鑼密鼓。這便是日軍即將發動的打通大陸交通線之戰,其代號為「一號作戰」。

這次戰役規模空前,其進攻起始線即長達兩千八百公里,動用十八個師團又六個獨立混成旅團,其中包括日軍視若珍寶的第三坦克師團。日軍直接投入兵力超過四十萬人,加上輔助人員則超過七十萬,並動用大量技術兵器。這次戰役日軍計劃先從武漢和河南兩面夾擊,擊穿作戰地域跨越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乃至貴州。這是日軍自侵華戰爭爆發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作戰。


而這個一號作戰計劃的制訂和實施,似乎有些糾結。這是因為在此前一年,日軍於1942年否了一個大規模的對華作戰方案,這便是日本陸軍制訂的五號作戰(也曾被編為五十一號作戰)。這次作戰預定1942年秋實施,目標在於直逼重慶,迫使中國屈服。但是,該計劃策定之後不久,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便迭遭重創,經過中途島和瓜達爾卡納爾島兩場血戰,盟軍從戰略守勢開始轉入戰略攻勢。海陸兩線同時開戰和資源不足的惡果開始展現,兵力的捉襟見肘迫使日軍暫時叫停對中國的戰略進攻。



一號作戰中關東軍的裝甲師


然而,時隔一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局勢更加不利的情況下,卻依然決定發動對中國的一號作戰,比五號作戰規模更為龐大,這不禁讓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

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地方在於,在這場作戰之中,日軍的表現極為瘋狂。按說由於作戰區域擴大,損失增加,日軍新增兵員的作戰素質應該有所下降。但在一號作戰中,這些從市民中徵召的「二等兵」或「三等兵」鬥志頑強兇狠,表現出了與日軍職業老兵幾乎同樣的戰鬥力。


如果看明白日軍在一號作戰中體現的戰略意圖和動員方法,就會明白其中緣由。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了爭奪南洋(即今東南亞和太平洋諸島)地區的資源,日軍把大量部隊投入這一地區。然而,隨著日軍在西太平洋的制空制海權逐漸喪失,盟軍的潛艇部隊在航空兵配合下深入東方海域,日軍從本土到南洋的海上通道幾乎被切斷。在南洋的日軍逐漸成為一支孤軍,在盟軍的猛烈進攻下危如累卵。


一號作戰的戰略目標固然包括打擊中國軍隊,瓦解國民政府抗日信念的內容,但其首要目的,則是打通平漢線和粵漢線,為日軍獲得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陸交通線」,以便通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與被切斷的南洋日軍建立新的聯繫。與此前日軍在華的歷次作戰不同,一號作戰的成敗不僅決定著日軍在中國戰場的戰略態勢,而且也決定著南洋數十萬日軍的生死。故此,在日軍的資料中,將「一號作戰」稱為「起死回生之戰」。


同時,一號作戰還有一個目的,便是摧毀和佔領盟軍在中國華中,華南地區的各個航空基地。此前,美國在華空軍指揮官,名將陳納德提出,盟軍可以通過中國的基地實施對日戰略轟炸,達到迫使日本投降的目的。這一作戰方案得到中國方面的有力支持。在1942年到1943年間,中國成為對日戰略轟炸的重要後方,從衡陽,全州,株洲等地起飛的盟軍重型轟炸機頻頻飛臨日本本土和偽滿洲國,日佔台灣等地,對日本的軍事和工業,民用目標實施打擊,給日方帶來了巨大損失。戰後,軍史學家評價盟軍戰勝日本主要依靠戰略轟炸,越島進攻和潛艇封鎖三大法寶,可見「陳納德轟炸」的戰略意義。


在戰局不利的時刻發動會戰,在官兵中強調其目的既是為了拯救己方官兵,又是為了幫助本土擺脫遭到戰略轟炸的命運,日軍在發動一號作戰時進行了充分的戰術動員,這種動員帶有強烈的悲壯色彩,並使日軍官兵迸發了超越其限界的戰鬥力。

為了實施一號作戰,已經在整體戰局上呈現頹勢的日軍可說殫精竭慮。


日軍面臨的首先是兵力的調集集中問題。1943年中,在華日軍主力「支那派遣軍」合計兵力二十五個師團,調動十八個師團投入進攻必然造成其他地區兵力捉襟見肘。為了能夠達到戰役目的,日軍從關東軍抽調大量部隊南下,投入華北,華中戰場。日軍大本營原計劃1944年度從中國抽調十個師團加入太平洋戰線,在一號作戰的影響之下,這一計劃被迫取消。同時,在華的日軍若干師團在1943年時建制不全,技術兵器不足,被列為乙種甚至丙種師團。為了提高其戰鬥力,日軍積極將參戰部隊擴充為甲種師團,並增加重型火炮等技術裝備,以提高其作戰水平 – 日軍一個乙種師團兵力不過一萬四千,而甲種師團所轄兵力能夠達到兩萬三千以上,這一充實大大提高了日軍參戰部隊的戰鬥力。不過,這迫使日軍從本土大量徵集適齡人員參戰,其中很多人員來自其工業特別是軍事製造業。這種技術工人的流失,使日本本土的生產能力受到較大影響。削弱了關東軍,使太平洋戰場日軍得不到增援,減少了其本土勞動力,而且由於中國頑強而持續的抵抗,使一號作戰中「借」來的日軍部隊有借無還,基本被釘死在湖南,兩廣等戰場。從這個角度上說,日軍在中國戰場儘管較為成功地發動了這一戰役,達到了一定的戰術目的,但從戰略上說,實際破壞了自己的戰爭潛力。當戰爭末期關東軍面對盟軍攻勢時,其戰鬥力已經不堪一擊,這一惡果,在日軍發動一號作戰時已經種下。


大量增兵造成兵員素質下降,是日軍面臨的頭疼問題。日軍解決的辦法一方面是對新入伍士兵進行殘酷的訓練,使其在較短時間內具備戰鬥力。由於太平洋戰場畢竟是島嶼戰爭,一次性投入的兵力有限,使日軍倉促間仍能抽調出一定數量的老兵充實各部隊。特別是日軍從甲午戰爭前就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國家動員體制,因此,其徵集的人員大多經受過初級的軍事訓練,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大的預備役官兵,往往曾參加過戰爭,有一定的戰場經驗。在這種有利條件下,日軍新兵的訓練較為順利。特別是地空協調,以及有針對性的攻堅,快速機動等訓練均得到較好貫徹。


另一方面,日軍使用各種手段,大力鼓動參戰部隊士氣。除了充分說明此戰挽救南洋數十萬官兵性命,保護本土不被轟炸的重要性以外,日本天皇裕仁甚至在1943年令其只有十四歲的皇太子明仁(即今天的日本平成天皇)著陸軍士兵服裝照相,以此鼓舞軍心。日本各地也紛紛派出慰問團,前往在湖北,廣東,華北等地駐紮的日軍部隊中進行「慰安旅行」,以提升各部隊作戰情緒。

在這種努力之下,日軍在1944年初,於華北,華中,華南集中了較為充足的兵力,統一編成第六方面均,發動一號作戰已經具備一定條件。


人員數量以外,日軍還調集了大量技術兵器到達一號作戰地域,以圖通過裝備上的優勢壓垮經過六年抗戰,正內外交困的中國軍隊 – 由於缺乏自己的工業,而滇緬公路還沒有重新打通,中國軍隊只能通過杯水車薪的駝峰航線獲得有限補給。這些有限的補給又大多被留給雲南準備入緬作戰的遠征軍部隊,因此1944年初華北,華中,華南地區中國軍隊的裝備水平與日軍本來差距就很大。而這次戰鬥日軍竟然調動了運輸汽車一萬三千輛,馬六萬七千匹,其在中國派遣軍的航空兵團,油料儲量夠半年之用(實際由於交戰持續了一年之久,加上中美聯合空軍的英勇作戰,日軍航空兵在戰役後期完全難以保障戰場制空權),步兵單位彈藥的儲量則多達兩年。考慮到中國軍隊必將採用堅壁清野的戰術,日軍出動了大量舟艇部隊和道路橋樑修整工兵部隊,以保證其前後方道路的通暢。一號作戰計劃中,上至指揮部的有線無線電台,下到軍靴的修理,堪稱包羅萬象而有條不紊,其完備程度令人嘆為觀止。據統計,這一次日軍的動員規模,就超過了日俄戰爭時日本全軍動員規模的兩倍以上。特別是,由於考慮到這一戰役的重要性,日軍還在中國戰場首次動用了師團建制的裝甲部隊 – 坦克第三師團參加本次作戰。這也是日軍在整個二戰中唯一一次以師團級的裝甲部隊投入進攻作戰。這個師團擁有坦克部隊兩個旅團四個聯隊,機械化步兵一個聯隊,其他部隊三個聯隊,戰鬥力極強,是日本參考歐洲戰場閃電戰效果後建立的大規模裝甲部隊。和這樣的日軍交手,無疑對中國軍隊來說是一個新課題。


有了充足的兵力和精良的裝備,並不代表能夠合理運用。日軍在選定一號作戰指揮官的問題上下了很大功夫。最終,熟悉中國戰場的宿將岡村寧次被任命為第六方面軍司令官,他直接指揮華北日軍向南進攻,以便與華中日軍會師,完成打通平漢線的任務,這也是一號戰役第一階段的戰略目標。隨後,在華南的日軍則在第23軍軍長田中久一的指揮下向北進攻,策應華中日軍打通粵漢線。由此可見,南北兩路日軍儘管遙相呼應,但而華中日軍的行動才是完成一號作戰的關鍵。因為此前岡村寧次一直集中精力對付華北的八路軍,從中國南方已經離開一段時間,對在這一地域作戰有些陌生。因此,日軍尚需要選擇一名類似於足球隊中場靈魂人物的將領來掌控這一地區的戰鬥。最終,一個前一年剛剛吃了些苦頭的將領被大本營選中了。這就是原日軍在華中部隊的指揮官,第十一軍軍長橫山勇中將。



橫山勇中將


橫山勇出生於日本東北的千葉縣,出身於一個軍人世家。1909年5月27日以優異的成績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21期畢業。由於在學校期間表現突出而與同期的石原莞爾,飯村穰並稱為「第21期的三羽鳥」。橫山勇曾長期在中國東北地區擔任關東軍指揮官,1942年12月22日被調往中國南方。這是因為日軍第11軍司令官冢田攻大將在安徽省大別山區被擊斃,大本營調他前去接任。此時,他在第11軍已經任職一年多的時間。


儘管名字中帶一個「勇」字,但橫山勇的外貌更像一個文官。他主持了1943年的常德會戰,但戰果並不豐厚。由於中國軍隊第七十四軍五十七師的頑強抵抗,幾路日軍圍繞常德激戰月余,最終只佔領了這個城市一天就被迫撤離,沒有達到奪取湖南中國產糧區的戰略目標,而且損兵折將,傷亡慘重。既然如此,為何日軍仍然使用橫山勇擔任這一作戰的總指揮官呢?這主要是因為橫山勇被認為是對中國軍隊戰法較為熟悉的日軍高級將領之一,他長期服役於關東軍,被臨時抽調來參加一號作戰的關東軍部隊對其較為尊重。同時,橫山也是日軍中有名的「智將」,善於從戰爭中吸取教訓。事實上在一號作戰中橫山勇的確不負「智將」之名,他在制訂作戰計劃時充分研究了中國將領薛岳在長沙屢試不爽的「天爐戰」戰法,並提出了很有針對性的放開大道,兩翼齊飛之布陣方略,果然遏制住了「天爐戰」的長處,使中國軍隊扼守了數年之久的長沙陣地被迫放棄。


不過,實戰中,中國軍隊抵抗之頑強也出乎日軍意料,由於中國衡陽守軍第十軍奮勇抗擊,日軍兩次總攻都拿不下這座要隘,因此也曾產生過臨陣換將的想法。以至於一度將另一名悍將坂西一良派到前線,隨時準備接替橫山勇的職務。


除了以上各點以外,日軍還廣泛在戰前採取欺敵措施,部隊運動到進攻出發地的經過十分隱蔽,例如,連戰前參加最高作戰會議的日軍步兵部隊指揮官都不知道坦克第三師團即將參戰。同時,大批經過精心訓練的日軍便衣部隊在戰鬥開始前便滲透入中國軍隊的後方進行偵察襲擾,使日軍在戰鬥開始階段便達到了戰場遮斷的目的。


面對日軍的緊鑼密鼓,中國方面卻因為偵察情報工作的滯後和無休止的內鬥而忽視了日軍即將發起進攻的信息 – 蔣介石和史迪威正為爭奪中國戰區的領導權斗得不可開交。因此,日軍1944年2月打響「一號作戰」的時候,立刻給前線的中國軍隊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金玲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像中國史 的精彩文章:

他鄉埋忠骨,悲壯留青史:在緬中國遠征軍英魂守四方
美國軍事記者:現代化為抗日鐵軍插上雙翼 榮譽1師官兵在芒市搭乘C47運輸機組圖

TAG:影像中國史 |